俞飛飛,邵榮,于琛
(1.青島城投春暉第一康復醫(yī)院,山東青島 266000;2.青島市市立醫(yī)院,山東青島 266000)
骨折指的是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以及無意識扭傷造成的骨頭結構斷裂或位移[1],在臨床上會出現(xiàn)疼痛難忍等生理狀況,如果不及時進行手術,會加重患者的生理疼痛并可能導致癱瘓。 根據(jù)人類的生理結構,下肢的骨盆、脛骨等都承擔著一定的重量[2],因此下肢骨折相較于上肢來說更容易發(fā)生骨折, 目前,除了保守固定治療外,骨折通常在臨床上采取手術治療及人為的對骨頭進行固定,分為外固定手術和內固定手術[3]。 術后會出現(xiàn)腫脹是常見的臨床癥狀,主要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大多與周圍組織間受損、靜脈回流障礙有關, 此外也與在手術后由于活動不便有關系。這些原因如果不進行及時的護理干預,將會引起感染和組織壞死等情況[4]。 因此,實行良好的護理方式進行干預成為下肢骨折患者在術后最為重要的步驟,而術后常規(guī)護理干預無法有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幫助患者盡快消除腫脹、促進快速康復方面優(yōu)勢也不明顯,因此已經逐漸不能滿足骨科臨床需求。 該文研究康復護理干預應用于2017 年8 月—2019 年11 月該院收治的114 例下肢骨折患者的效果,以期為提升護理有效率、促進下肢骨折患者快速康復提供資料參考和數(shù)據(jù)支撐,現(xiàn)將調查結果作報道如下。
該研究選擇該院下肢骨折患者114 例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術后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分作兩組,每組57 例。 對照組患者基本資料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2 例、25 例,年齡范圍在35~53 歲之間,平均年齡(43.25±8.57)歲;觀察組患者基本資料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0 例、27 例,年齡范圍在34~55 歲之間,平均年齡(43.19±8.52)歲。 在對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處理后,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納入標準:(1) 所有患者均被臨床確診為下肢骨折;(2)患者均自愿進行下肢骨折手術;(3)患者及家屬配合度良好;(4) 患者對該次調查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5)患者年齡在30~55 歲之間;(6)該次調查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排除標準:(1) 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器官疾病患者;(2)伴隨精神疾病或交流障礙患者;(3)年齡在30 歲以下或55 歲以上患者;(4) 對研究所涉及藥物過敏者;(5)依從性不佳或者中途轉院患者。
對照組57 例均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 具體護理內容包括體征監(jiān)測、定時給藥、協(xié)助患者翻身、指導患者擺正位置、 傳達給患者家屬有關的術后護理知識、定期觀察患者的傷口情況有無滲血、 感染的情況出現(xiàn)、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病情并為患者后期的康復訓練做好準備。
觀察組57 例采用康復護理干預方式, 具體內容包括體征監(jiān)測、定時給藥、協(xié)助患者翻身、指導患者擺正位置、傳達給患者家屬有關的術后護理知識、定期觀察患者的傷口情況有無滲血、 感染的情況出現(xiàn)、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病情并為患者后期的康復訓練做好準備。 除這些常規(guī)護理外還需如下護理措施:(1)需要對患者進行詳細地闡述有關術后出現(xiàn)腫脹等情況的出現(xiàn),并需要結合患者及患者家屬的文化水平將理論知識轉換為通俗的語言,表達腫脹出現(xiàn)的可能性和不重視引起的并發(fā)癥。 (2)需要告知腫脹出現(xiàn)的人為感覺以減輕患者焦慮的情緒,提高護理的依從性,促進患者的傷口的愈合以便下肢功能盡快恢復。 (3)為了降低腫脹出現(xiàn)的可能性,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骨折肢體使用氣墊墊高以加快靜脈血液回流,并幫助患者翻身叩背以降低壓瘡出現(xiàn)的可能性。 (4)在手術后,需要對患者的傷口進行精密的測量預測腫脹出現(xiàn)的大小,并及時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同時需要定期查看患者的傷口,詢問患者的感受,如果遇到腫脹出現(xiàn)及時處理。 (5)在進行包扎時,需要使用無菌藥物,但注意不能包扎太緊, 包扎3 h 后要及時觀察患者肢體的血液情況,如果出現(xiàn)痙攣、麻木的情況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措施。 (6)護理人員需要結合患者傷口愈合情況及時制定一個康復訓練計劃,盡快對患者進行下肢功能的恢復工作,防止下肢功能退化。 同時要將計劃方案與患者康復訓練情況相結合,及時調整計劃,以幫助下肢運動功能的早日恢復。
(1) 對兩組患者術后下肢腫脹程度進行對比,按照結果將其分為0、1、2、3 四個度數(shù)等級, 評定標準:無腫脹情況出現(xiàn)且皮膚狀態(tài)良好為0 度腫脹;輕微腫脹或出現(xiàn)輕度皮紋為1 度腫脹;皮膚繃緊且溫度較高為2 度腫脹;皮膚繃緊且有水泡出現(xiàn)為3 度腫脹;
(2)使用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對兩組患者肢體運動能力進行評分,評分與肢體運動能力成正比,即評分越高,肢體運動能力越佳;另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進行調查,評分與患者痛感成正比,即評分越高,患者痛感越明顯;
(3)對兩組患者術后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患者對該次術后護理的滿意程度,分為不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并計算滿意率(滿意率=[滿意例數(shù)+非常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文中所有涉及需要比較分析的數(shù)據(jù)均應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執(zhí)行, 涉及到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均以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達,涉及到計量資料用t檢驗,均以(±s)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后下肢的0 度腫脹例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 3 度腫脹例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腫脹程度均小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腫脹情況對比(n)
觀察組治療后的FMA 評分、VAS 評分均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FMA、VAS 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FMA、VAS 評分對比[(±s),分]
組別FMA 評分 VAS 評分觀察組(n=57)對照組(n=57)t 值P 值71.25±4.28 88.47±6.78 16.215 0.000 2.87±0.34 1.76±0.25 19.858 0.000
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8.25%,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7.7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近年來,老齡化趨勢加大且由于基礎建設建設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導致骨折發(fā)生的概率越來越高[5],而作為身體的承重部位, 下肢骨折的概率也在逐年上升,骨傷情況的大規(guī)模也引發(fā)了相關醫(yī)療人員的注意[7]。在臨床上,對于骨折較為嚴重的患者通常采用手術進行治療,但手術后出現(xiàn)腫脹會成為必然現(xiàn)象,而腫脹一旦沒有處理好就會引起細菌感染、血液循環(huán)不流通等情況出現(xiàn),甚至還會有加重患者的痛苦,壓迫血管的神經,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癱瘓等危重情況出現(xiàn)[6]。 肢體在手術后出現(xiàn)腫脹的原因是及其復雜的,可能是單一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毛細血管破裂、回流障礙、包扎固定問題等多種原因交雜而成[8]。 因此,術后對下肢的護理就顯得十分重要,用于降低患者的痛苦以及減少并發(fā)癥和不良影響的出現(xiàn)。
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沒有針對性,且對患者的護理不到位,致使一些患者會由于對術后腫脹不了解會產生不良的情緒反而影響傷口的愈合,進而不利于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復,同時還可能引發(fā)護患沖突。 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升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也提升了人們的健康意識,患者對于護理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常規(guī)護理干預明顯無法滿足骨科患者的臨床需求,因此探究更加安全、高效的護理干預模式成為骨科臨床醫(yī)護人員探究的重要課題之一[9]。
下肢骨折患者在發(fā)病時期極為痛苦,在手術后面對的并發(fā)癥也比較多, 容易加大患者的痛苦程度,同時患者也極有可能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等負面情緒,導致依從性不佳,影響治療有效率,延長恢復時間,因此在康復護理過程中除必要的基礎護理和康復鍛煉之外還需要對患者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排解負面情緒,通過成功示例提升患者康復信心,提升治療依從性[10]。 康復護理干預遵循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主要是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給患者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將腫脹的面積降低,降低由于腫脹處理不佳引發(fā)的感染情況出現(xiàn)的可能性[11]。 康復護理干預還從理念出發(fā),主動為患者及患者家屬普及此類手術后的反應, 以提升患者的認知并降低他們的焦慮程度,保持良好的心情面對每日的康復訓練以促進傷口的愈合,并提高護理依從性保證后期的康復訓練的更好實施[12]。康復護理干預主要是通過人為的手段,促進傷口附近的血管的血液良性流通, 加快血液的流通速度,較低血管的通透性以減輕疼痛減少血液的滲出,更快地減輕傷口的腫脹程度促進骨折的愈合[13]。 該次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0 度腫脹例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3 度腫脹例數(shù)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VAS和FMA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在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時表現(xiàn)的滿意度為98.25%,也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7.72%(P<0.05)。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干預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更能減輕患者的痛苦狀況,幫助患者傷口更早的愈合,減少腫脹情況的出現(xiàn),同時對于后期的康復訓練并能夠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