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弘
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中學生需通過與伙伴合作、探究、積極地參與學習,才能提升自己的地理實踐力?!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圍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要求,構建科學合理、功能互補的課程體系,堅持基礎性、多樣性、選擇性并重,滿足不同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精選利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課程內容,力求科學性、實踐性、時代性的統(tǒng)一,滿足學生現(xiàn)在和未來學習、工作、生活的需求。這就要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思考教學方式。在課堂內外的地理活動教學中,學生的能動表現(xiàn),如在學習集體中發(fā)表見解、相互批判,自覺的學習紀律與集體思維等,應當受到重視。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教學中“要注意突出地理學科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充分重視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利用,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本文結合中學地理活動教學的探索實踐,談談提升學生實踐力的策略。
一、 開展課堂模擬活動,激發(fā)地理學習興趣
老師在課堂新課教學上,結合當?shù)氐赜蛭幕O計系列模擬活動。課堂組織是成功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因素,上課時采用設置情境任務、分組競賽的方式,調動學生參與活動,引導學生在競爭的氣氛中討論問題,激發(fā)思維的碰撞。教師要用地理視角發(fā)現(xiàn)國家的、社會的以及身邊的地理事象,提高自己的教學智慧,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地理觀念的更新。這樣的設計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模擬活動一:遠方來信
情境導入:學生小紅收到西班牙巴塞羅那的中學生阿尼達發(fā)來的郵件,目前該州的中國熱正在不斷升溫,阿尼達希望在暑假期間到中國蘇州進行參觀,多接觸和體驗中國的社會生活,還想到一些感興趣的地方看看,希望小紅陪同前往。于是,小紅愉快應邀當導游。
老師:當導游是愉快的,但也并不容易。為了先拿出計劃,小紅找來同學商議,同學提出可以體驗長江流域各具特色的飲食、民居和風俗。大家一起又來請教老師,老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大家來參加“長三角”飲食文化的知識小競賽。
問:蘇州博物館的設計者是哪位著名的建筑大師?
答:貝聿銘。
問:誰了解這位著名的建筑大師喜愛吃的蘇州菜肴是什么?
同學們覺得這好像在猜謎,到底應該怎樣安排阿尼達的行程呢?大家感受到老師在告訴我們,此行一定要運用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方法去進行探究。
模擬活動二:踏上旅程
(視頻播放)貝聿銘家宴用的水生蔬菜。
2003年10月,貝聿銘接到出席蘇州博物館新館奠基儀式的邀請,興奮異常,在貝氏祠堂所在的獅子林舉辦了一次家宴,連貝聿銘在內共21人。共有十道菜肴,四道點心,這樣的家宴怎能少了“桂花雞頭米”呢?圓圓的雞頭米,寓意大團圓、家庭融合。一道“銀環(huán)龍舌燉菜心”,讓人猜不出是什么做成的,其實,正是蘇州水八仙的主角茭白、荸薺、青菱,再加上菜心。胡蘿卜球、冬瓜球、南瓜球,滋味美妙,營養(yǎng)豐富。
為了體驗蘇州的水生作物與地域水文化,學生們品嘗了芡實和糖蓮芯。
問:水八仙指什么?
答:蘇州人習慣地把八樣水生植物叫作水八仙,它們是:茭白、莼菜、蓮藕、荸薺、菱角、雞頭米、慈姑、水芹菜。
(閱讀材料)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經過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素食者只需要肉食者50%的白細胞,就具有相同的免疫功能。素食能有效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預防中風,改善動脈硬化,降低50%心臟病風險,80%心臟病手術風險。
問:多食水生蔬菜,對我們有什么好處?
答:食用水八仙是兼有環(huán)保、健康雙重好處的飲食生活方式,值得推薦和選擇。該環(huán)節(jié)上,學生體驗了水生蔬菜的健康和環(huán)保價值。
模擬活動三:細致體驗
首先,課件呈現(xiàn):蘇州人講究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間,用不同的食物來調理滋養(yǎng),例如:夏季長的瓜果蔬食一般都具有消暑清熱的功效,如西瓜、冬瓜、黃瓜,茄子等。但是一入秋,就不吃了,因為季節(jié)的不同,人體所需要飲食滋養(yǎng)是不同的。這也和蘇州人崇尚順應自然有關。接著,學生分組,合作交流:蘇州有“三多”,是指。
第一,名醫(yī)多。從西周至今,有記載的蘇州名醫(yī)有上千位,留下的醫(yī)學典籍就有500多部,蘇州讀書人多讀醫(yī)學典籍,用中華文化中的傳統(tǒng)醫(yī)理指導生活?!渡褶r本草經》認為,藥食同源、同性、同用,說明了中藥的文化交融性,中藥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學說,運用人與自然相統(tǒng)一的“天人相應”觀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來指導蘇州人養(yǎng)生。唐代王勃認為:“子不可不知醫(yī)?!?/p>
蘇州“吳門醫(yī)派”名揚天下,構成吳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蘇州人日常生活中常愛研究中醫(yī)藥,世代沿襲,傳承不衰。清康熙年間,出現(xiàn)吳中名醫(yī)葉天士大膽創(chuàng)見,敢為天下先,明確提出了溫病學說中,在感受溫邪之后,由衛(wèi)、氣、營、血四個層次由淺入深傳變的規(guī)律和辨證治法,著作《溫病論》標志著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確立,從此吳中溫病學派誕生了。他在腫瘤治療中已經強調心理調節(jié)的重要作用,常有“安靜快活,可延年歲”“當怡情善調”“開懷怡養(yǎng),斯為第一要策”等醫(yī)囑,可見高人一籌,且常能防患于未然。而后還出了吳中醫(yī)家周揚俊、薛生白、繆遵義等。
第二,狀元多。在科舉考試時代,蘇州出現(xiàn)了全國最多的狀元,被稱為狀元之鄉(xiāng)。當代的蘇州又走出了133位兩院院士,又一次成為全國之冠,成為院士之鄉(xiāng)。自古儒士通醫(yī),使得文人的飲食有君子之風,講究既養(yǎng)身,又養(yǎng)心?!坝R其家者,先修其身?!币鉃樘找鄙硇?,涵養(yǎng)德性。“養(yǎng)性”源于《孟子·盡心上》:“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敝^修養(yǎng)身心,涵養(yǎng)天性。修身養(yǎng)性指通過形神共養(yǎng),進入一種認知健全適應、情感飽滿適度、意志堅強可控、個性和諧統(tǒng)一、人際關系和諧的健康狀態(tài)。它充分發(fā)揮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說是積極的心理活動。
第三,園林多。蘇州園林之多,更好地反映出人們追求精致、雅潔、順應自然的生活。
模擬活動四:研討交流
(呈現(xiàn)圖片)。
問:說到蘇州人在選擇飲食上,可用“不時不食”四字作為原則。這是何意?
解析:指時令性特別強。強到什么程度?不是當季的蘇州人不食!有的甚至過了一天,蘇州人就不吃了,比如:冬至節(jié)喝的桂花冬釀酒,過了冬至這一天,在蘇州的大街小巷就難覓它的蹤影。這也反映出蘇州獨特的民俗。
蘇州的蔬菜,品種極為豐富,如蘇州春天的蔬菜“三頭宴”——馬蘭頭、枸杞頭、香椿頭,還有許多蘇州特有的野菜,像草頭(又名金花菜)、菊花菜等等,滿口的香草味,讓您感受到純凈自然的味道。更神奇的是,這些菜都具有明目利肝,清熱解毒之藥理功效。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吃上這春天的蘇州青頭菜,讓人一年到頭“有青頭”,意為:精神百倍,頭腦清醒,不會做糊涂之事。
入夏后,蘇州又有“三鮮宴”——莧菜、蠶豆、黃瓜,紅的誘人的莧菜湯,喝上一口或是澆入米飯中,頃刻之間色、香、味俱佳,食后唇齒留香,回味無窮。記得有一次,內蒙古的游客驚嘆“這菜會掉色”,引得全桌的客人哈哈大笑。還有立夏三鮮中的本地蠶豆,來蘇州絕對不能不吃,它可補心血,據說效果能勝過吃阿膠,所以蘇州人在此時是天天吃、頓頓吃,要大補特補。而且蠶豆的沙、嫩、鮮、甜,也會讓您的舌尖欲罷不能。
然后,由學生小結蘇州的地理環(huán)境。亞洲東部沿海的濕潤氣候造就了人間天堂蘇州獨有的水環(huán)境。這里是水的天堂,孕育生長著蘇州特有的水生植物。蘇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因此蘇州一年四季不斷菜,水生作物就在這里生長。
二、組織現(xiàn)場考察,深化地理認知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在鄉(xiāng)土地理教學中,至少應安排一次野外或校外考察或社會調查。
考察蘇州虎丘風景名勝區(qū),引導學生對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建筑等地理特征進行探究體驗和學習。
1.在細節(jié)觀察中領會人地關系
任務型教學若將聽覺信息和視覺信息相結合,便能牢固、持久地保持在學生的頭腦中??疾熘写竽懙匾M歷史和現(xiàn)實中的生活場景,創(chuàng)設可視的語境,使學生對文化的深層認知活動自然地融入其中,能為學生感知分析相應行為提供特殊的表現(xiàn)手段。
當師生一行站在虎丘上山道路的東側,見有一塊從中間裂開的大石塊,旁邊的一塊石碣上刻著的“試劍石”三個字,駐足觀察虎丘上山時沿御道兩側的巖石特征,了解蘇州火成巖的成因。
問:“試劍石”因何得名?
傳說吳王闔閭命從湖州來蘇州的著名工匠干將、莫邪鑄劍。干將夫婦采集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鑄干將、莫邪雙劍。吳王闔閭得到了干將所獻的寶劍后,揮劍試刃,將大石一劈為二。還有一故事是秦始皇東巡至虎丘,求吳王寶劍,一只老虎當墳而踞。秦始皇用劍斬虎,未中虎身卻誤砍中石塊,留下此痕。
問:你們真的相信這石塊是被劍砍成兩半的嗎?
在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白堊紀與侏羅紀期間,在一些地殼薄弱的地方發(fā)生火山爆發(fā)?;⑶鹁吞幵诋敃r的火山口,這塊劍試石是典型的火山噴發(fā)后的凝灰?guī)r,久經風化和流水侵蝕,沿著裂隙形成一條裂縫,酷似刀削劍劈。
接著,在虎丘名勝“千人石”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問:千人石表面呈現(xiàn)暗紅色,這是為什么?
答:據說吳王闔閭墓在虎丘建成后,吳王夫差與奸臣怕墓道機關泄露,在山塘斟酌橋下的船中定下殺人滅口之計,把千名修墓工匠誘騙至這千人石上,在他們喝慶功酒、看鶴舞時,將其全部殺害。千人的鮮血流遍磐石,滲入石中,至今千人石還呈暗紅色,似乎在傾訴這不平之事。
教師設問:火山噴發(fā)成的巖石在風化中會有什么變化?繼續(xù)深入,探究火成巖與種茶、品茶的關系。
教師解析:熾熱的熔巖緩慢地向四周流動,迅速冷卻,流出的巖漿凝結成石,叫流紋巖。這塊“千人石”呈斑狀結構,斑晶礦物細小,石基礦物多呈玻璃質,組織細密。礦物除長石、石英外,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鐵、鎂物質,呈殷紅色。據說用“天下第三泉”的清冽泉水,泡上一壺在后山酸性土壤中生長而成的茶葉,品虎丘茶,堪稱一絕。這里奇特的地質地貌是古城蘇州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值得加大推廣力度。
唐朝的白居易和宋朝的蘇軾十分推崇虎丘。蘇州的歷代文人,普遍具有一種剛直不阿的性格。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825年任蘇州刺史,雖僅一年多,但他“經旬不飲酒,逾月未聞歌”(見《題籠鶴》),“清旦方堆案,黃昏始退公”(見《秋寄微之十二韻》),為人民辦了不少實事,如:修筑虎丘山塘,使“民始免病涉之苦”。白居易在唐朝元和十三年(818年)貶任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也住在一個叫“東坡”的地方,在此還創(chuàng)作出許多感人的詩篇。
蘇軾雖未在蘇州任職,在地方官任上,關心民生疾苦,努力興利除弊。蘇軾平生最敬佩的人是唐朝的白居易,白居易是他心中的偶像。《蘇軾詩集》有詩:“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又有:“我似樂天君記取,華顛賞遍洛陽春”。加上蘇軾和白居易都遭遇被貶的命運,蘇軾用“東坡”二字作為號,表達了對白居易由衷的敬意。
在課堂內外豐富的地理活動教學中,學生對于自身所處環(huán)境的特點和成因,渴望直接感知和充分理解。在學習興趣的作用下,個體對具體地理事物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友好合作中的學習行為持久且穩(wěn)定,必然促進地理概念和特征的理解與記憶。
2.教師耐心傾聽,以推進探究中生生交流的展開
現(xiàn)場問答交流,靜態(tài)或動態(tài)的景觀映入學生眼簾,聲音也同步進入學生耳中,極大地豐富和強化了理解和記憶,激發(fā)學生主動開口參與探究。此時需要教師耐心傾聽,多鼓勵學生進行口頭表達,為生生交流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當師生一行來到虎丘最著名的云巖寺塔,學生討論交流火成巖與古建筑保護措施。
問:斜塔虎丘塔的傾斜,是從何時開始的?傾斜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虎丘后山是春秋時期工匠們建造闔閭墓時夯土而成,可以看見很多黃泥。到了后周公元959年,云巖寺規(guī)劃建設寶塔時,塔基的前部立在南面堅硬的火山角礫巖“鐵華巖”上,卻把塔基的后部立在北面松軟的黃泥上,塔尚未建成,就已出現(xiàn)傾斜,隨后因水土流失傾斜更加嚴重,明代歷史就曾經多次記載修塔。
問:近年來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保護這項全國重點文物?
解析:新中國成立后,1961年,千年寶塔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已進行了三次維修工程,對山上植被加以保護,才使這座塔今天依然屹立在我們面前。
教師提煉:虎丘名勝啟發(fā)人們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學會忙碌時也應享受人生歷程的幸福,領悟生命的本真價值,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適時適地學習對生活有用的自然和人文科學知識、注意觀察生活、積累經驗。
學生小結蘇州的地理環(huán)境。長江三角洲的沖積,西部低山的地層,造就了蘇州人間天堂獨有的環(huán)境。蘇州地區(qū)西部為低山殘丘與山間洼地相間,低山殘丘由構造剝蝕形成,海拔大多在100到200米之間,均由花崗巖組成。還有虎丘海拔33.4米,何山海拔63.8米,都是火山噴發(fā)巖。山間洼地由沖洪積與沖湖積物組成。蘇州東部則為廣闊的平原。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網化平原。
區(qū)域包括了復雜多樣的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要求中學生像地理學家一樣劃分區(qū)域內部的地理要素和空間結構組成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知道學習目的,并有效地理解區(qū)域劃分思想和認識自己所學習的區(qū)域對于學生來說是必要的,這樣的思維方式和認識習慣會影響學生對區(qū)域學習思維框架的構建以及認識區(qū)域的尺度選擇,是學生在探究區(qū)域過程中的主要思維導向。在區(qū)域地理特征的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接受能力都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對待生生交流應多一些耐心與愛心,多一份表揚與鼓勵。
三、結語
當知識與實踐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體驗到古人觀景的心境是享受人生的樂趣、熱情、滿足、平和與幸福,可見,如果精心設計,用好特有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源,就能讓學生享受到地理學習帶來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建設家鄉(xiāng)的情感,啟發(fā)學生關注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和建設。學習的樂趣見之于這種觀賞景觀的感悟、渾然天成的神韻和穿越時空的對話之中。
在地理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實踐力,問答是最常見的課堂交互活動,問題的種類、教師對學生回答的評估以及對回答過程的控制,決定了活動的效果。教師應及時捕捉,讓問答成為教育和教學的良機,盡可能多地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疑惑,指導他們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人類活動和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在良好的師生關系氛圍下,在樸實而科學的教學語言中,學生們不知不覺地受到積極的感染,獲得富有意義的體驗和豐富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