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明
作為一名教師,如果說要捋一捋自己在課堂教學上失敗的經歷,根本連草稿都不需要打。無數的低效高耗課堂耗盡了師生的激情和心力,絕大多數最后淪為平庸的忙碌者。作為一名在課改圈子里的困頓者,即便如此,心目中還是憧憬著“好課堂”,現實中幾乎沒有一節(jié)課是自己完全滿意的,盡管如此,還是屢敗屢戰(zhàn)。當每一次鼓起勇氣,重燃信心時,“好課堂”便復活在理想深處。
什么樣的課堂是好課堂?依拙見,應該符合這樣一個等式:“魚+漁+欲=好課堂”。好課堂最終落腳于課改,課改需要重新回到改課上來,改課才是課改的不二法門。在改課上需要有改革的敏銳性,實踐的自覺性,極高的自信心以及超強的抗打擊能力。在此,拋開學生學的主觀影響因素,只從教師能動的方面展開如下討論:具備可檢測性的知識、回歸核心素養(yǎng)、要留下意猶未盡之感。
“魚”怎么去看待?怎么去評價?就看具不具備可檢測性的知識。由于高中教育階段的特殊性和學情原因,最終要以書面形式呈現出來,所以檢測的形式以書寫為主,口述為輔。如果一節(jié)課結束以后能科學、規(guī)范地呈現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核心概念,以及學會處理問題的方法,那么就應當判定為“好課堂”。此外在執(zhí)教者自我判斷來看,就是學生能否把所學的呈現出來?教師要退居幕后,必須有強有力的小組合作學習機制的建立與成熟操作為前提,小組合作學習需要真實發(fā)生,否則一定會成為一堂欺騙的課。一個好課堂,是上著上著教師就“不見了”的課堂。教師不見了,學習行為還在被求學的欲望驅動著運行。師生齊心協力建構一個學習共同體,回歸課堂交往的理性,就是教學相長,學生有收獲,老師有成長。高效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形成的學習與生活的共同體,其構建的重點不是教學模式的線性發(fā)展和機械操作,而是交往主體的互動與參與,師生之間真正交流的發(fā)生,它的關鍵是在教學活動組織實施前的角色定位與行動定位,強調教師和學生均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的主導,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參與者,它的難點是教學行為過程中師生行為的分界與融合,其核心問題是師生在目標設定和行為方向上的一致性,在面對共同的學習任務時,他們始終是平等交往的一分子。在當下的課堂上,最大的矛盾,就是今天的課堂傳授昨天的知識,卻試圖解決明天的問題,即課堂里傳授的都是昨天的知識,從來沒有今天的知識,今天的知識沒有寫進課本,還沒有走進教師的腦袋,但是課堂又試圖培養(yǎng)學生能解決明天的問題。正因為現狀如此,唯一留下的抓手就是做到可操作性的檢測。
好課堂的“漁”在于回歸核心素養(yǎng),這是一個艱難的升級歷程?;貧w基礎就是對高中教育不忘初心,核心素養(yǎng)在于育全面發(fā)展的人。好課,必須有清晰的目標,落實“雙基”是課程目標1.0版本,體現“三維目標”是2.0版本,核心素養(yǎng)則是3.0版本。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yǎng),這是從教書走向教育的不同升華階段。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一方面,要有具體的課程來體現,另一方面,要在課堂上來實現。在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里,國家既定的課程框架很難觸動,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所謂的課程建設缺乏足夠的自主權和領導力,即便是整合一些課程,或增加一些課程,都只是有限開發(fā),更何況對于大多數一線教師而言,這實在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難題,相反,教和學的方式變革則更有空間,從“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切入才是可操作的長遠辦法。不過高中課堂是比較難以把握的課堂,介于小學課堂和高校課堂的形式,不論從授課理念還是知識呈現上都是需要拿捏地恰到好處,否則事倍功半。需要時刻思考以下問題:這節(jié)課要高分還是要高深?學生有沒有學習的欲望和興趣?成長源于反思,課堂失敗的教師一直在反思,難度設置大、內容拓展廣、教師講解多、課堂節(jié)奏快、有想法無辦法、有理念無信念,對學科及探究本質的把握需探索,放與收的把握上不夠精到,師生活動的結構安排往往不合理,教材特殊內容不會特殊處理等。課堂教學的設計應首先考慮什么?一不是教材,二不是課標,而是學生:學生的經驗、知識水平、思維特點、興趣愛好、情感特征等在無形中影響著“好課堂”的形成。從方法入手,若教師能通過不講或少講,并且能使學生學會處理問題,這樣的課才算真正的好課。會講課不難,會不講課倒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課堂教學應追求的境界:教師少講,勾起深思,引發(fā)討論,促進學生的交流與合作,保持結論依次地呈現,符合普通人的認知規(guī)律。
意猶未盡之感是神秘之感?!皞螠贤ā焙汀皞谓涣鳌笔菤缜笾淖畲髿⑵鳌,F實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如濫竽充數,輕率回答,人云亦云都算是“偽交流”。一節(jié)課需要真正交流和探究的核心問題一般只有兩到三個,深入研究主干問題,可以讓學生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充分的交流時間、寬裕的合作時間,使得交流更加實效。李玉貴老師道出了其中的緣由,“安靜的課堂自有它的力量,之所以提醒學生不要太快舉手,就是為了給學生更多安靜思考的時間?!爆F實中的課堂是趕進度,大容量,走程序,漸漸地學生喪失了擁有自由的能力,不會利用預留時間來思考問題,如何改變這種現象?重新喚回學生的學習興趣,想辦法從不討厭這節(jié)課開始,復蘇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學習本能,老師在課堂里呈現切入授課知識的新奇的問題或現象,引導學生基于“前概念”思考和邏輯推理來演繹解釋,他們的正確和錯誤一樣重要,尤其是錯誤,價值更大,因為可以改變“前概念”。
綜上所述,好課堂不僅僅是追求高分數的課堂,還是追求高智商的課堂,更要注入思想之靈魂。要求自己的課堂要有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是一個終生的修造。一節(jié)打破學科壁壘的課堂,一節(jié)有學科思想的課才能稱為實效的課。在實踐中,有些課堂囿于形式,機械地套用模式,使得各學科千篇一律,缺乏學科味道。一節(jié)課如果沒有學科思想滲透,沒有學科交融,都不能說是“好課堂”,失去了一節(jié)課的靈魂、視野、格局。好課堂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樣的課堂我將其概括為“四有課堂”即有思想,有價值,有文化,有突破??茖W知識沒有善惡之分,但是掌握知識的人是有善惡之分的,課堂是一個抑惡揚善的空間,課堂的使命是發(fā)現學生、解放學生、激勵學生和發(fā)展學生,引領學生進入哲學家西塞羅所期待的“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的狀態(tài)。好的課堂是以“中庸”的價值取向“點燃火焰”,真正體現“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實事求是地說,教師不會在每一節(jié)課都能全面體現教育價值體系中的所有元素,我們也堅決反對貼標簽式的、生硬虛假的課堂說教。我們提倡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聯系和體現教育價值體系中的某些元素。教師在一節(jié)課體現什么教育價值元素,歸根結底取決于教師對教育規(guī)律和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理解,取決于教師對人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關注。這樣的教育才是潤物無聲、不留痕跡的教育。如果一節(jié)課完成整個環(huán)節(jié)后如果學生感覺到疲勞則說明有足夠的智力活動,否則說明無聊低效地空轉了四十分鐘。不學習是態(tài)度問題,不斷學習就是興趣問題。要打造意猶未盡的課堂,就必須是“真實課堂”,是學生今天離開了,明天還想來,受益終身,什么都已忘卻,唯獨還留有那么一點記憶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