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也談格律詩的拗救

      2020-07-24 02:20:50
      嶺南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五言格律詩平聲

      侯 立 兵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中文系 ,廣東 廣州 510303)

      拗救,是詩詞格律學習中的一個難點。這不僅是《格律詩詞創(chuàng)作》這門課程的教學難點,也一直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等骨干課程教學的難點之一。毋庸諱言,由于數十年國學教育的斷層,當前在高校從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的大多數教師尚不具備傳統(tǒng)詩詞創(chuàng)作的能力,能夠參透格律拗救訣竅的人更是稀少。近年來,隨著傳承和復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上升為一種國家戰(zhàn)略,傳統(tǒng)詩詞的寫作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據粗略統(tǒng)計,目前基本具備格律詩詞創(chuàng)作能力的人數全國不下500萬人,而且人數正在快速增長。當然,普通的詩詞愛好者更是數以億計。詩詞格律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掌握基本的格律規(guī)則(平仄、押韻、粘對)之后,為進一步提升水平,拗救的學習就必然會提上日程。

      然而,目前一些關于格律詩詞寫作的書籍和文章對于拗救的有關規(guī)則解說顯得云山霧罩,對于有關拗救的問題討論更是紛紛擾擾,難免會讓教師和學生都滿頭霧水,無所適從。鑒此,很有必要對于格律詩的拗救問題進行系統(tǒng)清理、辯誤,以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一、刪繁就簡:拗救三式

      關于拗救的具體情形以及“救”的方式,無論是王力的《詩詞格律》,還是啟功的《詩文聲律論稿》、耿振生《詩詞曲的格律和用韻》等均有詳略不等的論述,但是總的來看稍顯復雜,而且不盡一致。對此,筆者將在下文詳解。這里結合筆者的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創(chuàng)作體悟,先談談在教學中如何刪繁就簡,直擊要害,以便讓詩詞學習者清晰而快捷地領悟相關知識,進而掌握拗救的相關寫作技能。

      要想參透拗救之法,前提是要掌握了格律詩的基本平仄規(guī)則,尤其是要把握好四種基本句式。事實上,五絕、五律、七絕、七律的各種體式(共十六式)均由四個基本句依據粘對原則推演而來,說到底是一個排列組合的數學問題。以五言為例,這四個基本句是: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盡管王力和啟功兩位先生關于拗救的說法不乏抵牾之處,但其要義并不矛盾,經過融會貫通,可以凝結出三種拗救方式。

      這種拗救關涉丙句式,五言的第三字當平而仄,第四字當仄改平。 例如:

      1.遙憐小兒女(唐·杜甫《月夜》)

      2.南山與秋色。(唐·杜牧《長安秋望》)

      3.生當作人杰。(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4.欲把西湖比西子。(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由于這種句式變化在唐宋詩作中比較常見,王力在《詩詞格律》中將其視為一種特定的平仄格式[1]39。有些格律專家又將其納入拗救。筆者認為,作為拗救的一種更好,可以讓學習者明白它就是由丙種句式變化而來。如果增加為一種特殊句式,讀者會以為在四個基本句式之外又出現了第五種句式,反倒會增加認識上的麻煩,很容易為初學者增加困擾。

      在乙句式中的首字當平而仄,就導致該句除了韻字之外只有一個平聲了,這就是王力所言的犯孤平。孤平可以通過將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用平聲(原本可平可仄)來救,這就是本句自救。

      5.夜舂云母聲。(唐·白居易《山下宿》)

      6.一吟雙淚流。(唐·賈島《題詩后》)

      7.客行悲故鄉(xiāng)。(唐·溫庭筠《商山早行》)

      8.九十九峰多白云。(清·王士禎《廣元舟中聞棹歌》)

      此種為對句相救,牽涉到甲、乙兩種句式的配合。作為出句的甲句式中的兩個平聲字中的任何一個或兩個同時用了仄聲,可以通過將對句乙句式中的第三字(原本可平可仄)用平聲字來救。

      9.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唐·杜甫天末懷李白)

      10.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唐·劉長卿《聽彈琴》)

      11.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唐·李商隱《樂游原》)

      12.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唐·柳宗元《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王力在《詩詞格律》中將第三種拗救(對句相救)又再細分為三個小類[1]31-34,導致問題復雜化,給初學者增加了不小難度。其實,這三個小類都可歸結為一種。例9中的出句第三字(“幾”)當平而仄,對句第三字用平(“秋”)相救。王力稱此種情形為半拗,可救可不救。例10中的出句第四字(“自”)當平而仄,對句第三字用平(“多”)相救。王力稱此種情形為大拗,必救。例11出句第三、四兩個字(“意”、“不”)當平而仄,對句第三字用平(“登”)相救。

      此外,王力所說的一字兩救的情形,其實就是第二種與第三種拗救的復合體。例12中七言的出句第五字(“百”)當平而仄,對句第五字用平(“鶯”)相救,這實為第三種拗救。與此同時,單看對句第三字宜平而仄(“滿”),于是第五字宜仄而平(“鶯”)來救,這就是拗救第二種。綜合來看,第五字用平(“鶯”)既救了對句的“百”又救了本句的“滿”。這就是一字兩救。

      刪繁就簡,拗救實則就是以上三種形式,王力所說的半拗、大拗實則都是本人所說的第三種。一字兩救,甚至一字三救,其實只是屬于第二、三種的組合。這樣就相對簡明而清晰了。

      說到這里,結合筆者的教學和創(chuàng)作實踐,還有三個關鍵點值得強調:一是,拗救只與格律詩四種基本句式的甲、乙、丙三種有關,而與丁句式無關。二是,拗救只與五言或七言的后五字相關,換言之,拗救不牽涉七言的頭兩字。這也是本文舉例多為五言的原因之一,因為七言的拗救與五言相通。三是,拗救均與第二字(無論七言或五言)無關。第二字拗,即為拗句,不可救。這是因為偶數字位是節(jié)奏點,而第二字又是各種句式組合的最為關鍵的樞紐,它是粘對的基點,因此這個位置不存在拗救之法。

      筆者所談的三個關鍵點,其中前面兩點在王力、啟功等人的論著中均未直接談及,至于第三個關鍵點,啟功曾有論及但是又未說透[2]60這些關鍵點若不說到或不說透,將導致初學者時常會考慮丁種句式或七言頭兩字的拗救問題,或會考慮各種句式第二字的拗救問題,這樣往往會徒增糊涂。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簡明扼要地抓住甲、乙、丙3種基本句式及其3種平仄變化,就能綱舉目張,教者和學者面臨的拗救難關自然也就更易迎刃而解了。

      近年來有些關于詩詞格律的著作將拗救說得過分繁瑣,徒增了學習者的困擾。譬如,竺士元《格律詩新探》共羅列了33種平仄變通基本規(guī)則[3]36-47,分類復雜,令人眼花繚亂。王鐘更是引入數學和計算機語言中的二進制來推演格律詩的句式,各類多達數十種變化,把格律詩的句法和拗救問題弄得過于復雜[4]。其實,依照有關規(guī)則推演格律詩只有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各4類,共16式。很顯然,竺先生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例如,該書認為五言中的甲句式“仄仄平平仄”的首字改為平聲也是半拗,其實這里的首字變化原本就符合“一三五不論”的原則,完全沒有必要作為拗救來講。與此相似,申忠信《詩詞格律新講》說:“‘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中,如果出句第一字用了仄聲,則對句相同位置改為平聲?!盵5]118申氏也將此種作為拗救的一種,說是可救可不救。其實,此聯兩句的首字均符合“一三五不論”的原則,原本就可平可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大可不必作為拗救來講。

      此外,詩界、學界尚有出句“三仄尾”,對句以“三平尾”救之的說法,即所謂“平平仄仄仄”對“仄仄平平平”。這種說法不帶有普遍性,再加之“三仄尾”和“三平尾”本來也只算是格律上的小忌,而非大忌(當然在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要盡量避免)。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將此種變化也視為一種拗救。

      石觀?!对娫~格律新說》將“平平仄平仄”列為一種特殊句式,此種做法與王力《詩詞格律》相同,更有甚者,他把“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作為第二種特殊句式,例舉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首句“人事有代謝”、白居易《草》“野火燒不盡”作為例證,并說“這種特殊句與前一種特殊句,本質上都一樣,都是解構律句規(guī)則的拗句,只因唐人約定俗成地把它們當作律句來使用,因此,無須視之為拗句?!盵6]22這種里又弄出兩種特殊句式的說法,大可不必,在四個基本句式之外又無端增添兩個句式,只會讓初學者更易迷惑。

      二、關于拗救是否存在的問題

      關于拗救的爭論歷來已久,自從清代王士禎、趙執(zhí)信詳論拗救之法以來就一直存在爭議。盡管眾說紛紜,這些爭議大致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關于拗救本身是否存在的問題;一類則是關于拗救的具體方式問題。

      首先,來看關于拗救是否存在的問題。

      對于格律詩創(chuàng)作存在拗救進行質疑,是近些年來學術界正在逐漸升溫的話題,主要代表有萬木春、鐘如雄、尚永亮、石觀海等教授。

      石觀海在其《詩詞格律新說》第五節(jié)以“‘拗救’:未嘗有過的假古董”[6]27-36為題,通-過舉出唐詩中若干反例來否定“拗救”的存在。例如,對于對句相救,作者羅列了唐詩中的16處拗而不救的例子來予以否定。武漢大學的尚永亮教授讀了石觀海的著作后覺得“眼睛為之一亮。其中最令我產生共鳴的,是關于拗救的新說?!盵7]尚教授坦言其本人對于拗救尚未參透,在給學生講課時,對于拗救的知識一般采用略過的方法。由此,他受石教授文章的影響,也懷疑唐人作詩可能并不存在拗救。當然,尚教授僅僅提出疑問,并未斷然下結論。

      其實石觀海先生對拗救的質疑也算不上新說,據筆者目前所見的材料,早在1999年廖楊敏先生就撰有《質疑“拗救”》[8]的文章,在學界似未引起足夠關注。其后,鐘如雄教授也發(fā)表《論唐詩“孤平拗救”說不成立》[9]的文章,旨在否定王力的“孤平拗救”說。

      中國社科院的萬木春教授著有《詩詞格律辯惑》,其書第七章《律詩定體論辯》列舉了唐詩中各種拗而不救的情況,還對“孤平拗救”重點質疑,進而認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并奉為經典的‘格律’,原本就是清代以后的產物。用今人的觀點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未必貼切。可以作‘故事’講,別當作科學?!盵10]258

      由此可見,在當代學人中對“拗救”是否存在提出質疑者遠不止一二人。然而,這些質疑者持論的依據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王力先生或者清人趙執(zhí)信《聲調譜》的拗救理論提出一些例外情況作為證據,以此來否定拗救的存在。譬如,鐘如雄教授欲證明唐詩“孤平拗救”說不成立,就為五言“平平仄仄平”的所謂三種變體“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分別從唐詩中尋找了2個、5個、13個案例,借以說明王力先生的拗救只是一種平仄組合的偶然情況,并非律詩創(chuàng)作的客觀要求,更不是大忌”[9]。

      其實,只要冷靜來看,鐘先生舉例最多的所謂第三種變體其實只是當頭兩字均為平聲的情況下,第三字是可平可仄的自由選擇,因此與所謂正體“平平仄仄平”一樣,本身就無涉“孤平”,顯然屬于無用的證據。前兩種變體,第一種屬于沒救孤平,第二種屬于救了孤平,而他自己所列這兩種例證的比例為2:5,孤平拗救的比例還是更高。

      其他學者也基本是依靠舉出唐詩中的所謂“反例”來試圖否定拗救的,若加以冷靜思考,不難發(fā)現這種以反證法來否定的“拗救”理論的論證邏輯本身就存有缺陷,其立論自然難穩(wěn)。筆者認為,截止到目前為止,王力先生的“拗救”理論依然難以否定。這里要厘清三個要點:

      一是,不能因為尚未找到清代以前關于拗救的完備理論,就否定創(chuàng)作實踐中客觀存在拗救。

      二是,格律本身是發(fā)展的,是一個逐步走向完備精工的過程。隨著人們對格律規(guī)則探討的深化,格律理論才變得越來越成熟。王士禎、趙執(zhí)信在總結前人的實踐和理論成果之上,最終明確歸結出的拗救法實則是人們對格律認識深化的結果。

      三是,不能以例外情況來否定“拗救”。盡管目前尚未找到唐人提出“拗救”理論的直接材料,但是并不能就因此否定在律詩創(chuàng)作實踐中客觀存在這些平仄變通的規(guī)則。由于作者、創(chuàng)作具體情形各異,有了拗句也會出現“拗而無救”、“拗而不救”、“拗而有救”三種不同情形。后兩種情形讀者比較容易理解,那么,何謂“拗而無救”呢?意謂出現了拗句,但是無法可救,即便想救也無法救。有些律詩中會夾雜某些拗句,而這些拗句通常也沒有可救之法,這自然也不在拗救之例了。如李白《山中與野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第二句的第二字“杯”當仄而平,成了拗句,而且此處的拗,一般而言無法可救,這就是拗而無救。當然此句第三字“一”宜平而仄,第五字可以改用平聲來救孤平,可是作者沒有去救,這就是拗而不救,其出發(fā)點是不以辭害意。當然這首詩不能算規(guī)范的格律詩。即便是所謂的拗律,定不可全是拗句,否則就不是格律詩了。誠如趙執(zhí)信《聲調譜》所言:“凡拗律者,無八句純拗者,其中必有諧句。如上四拗,下四諧;上六拗,下二諧;或中間拗,前后諧;若不黏不諧,定是古詩?!盵11]351

      那么,拗救的明確說法究竟起源于何時呢?據現存文獻,較早可以追溯到宋人。永樂大典輯有宋人吳可《藏海詩話》,其中有云:

      蘇州常熟縣破頭山有唐常建詩刻,乃是“一徑遇幽處”。蓋唐人作拗句,上句既拗,下句亦拗,所以對“禪房花木深”?!坝觥迸c“花”皆拗故也。其詩近刻,時人常見之。(案:歐陽修《詩話》亦作“遇幽處”。)

      作者吳可系徽宗大觀三年(1109)進士,此書當作于北南宋之間。由此可見,最遲在宋代,詩評家已經有了相對清晰的拗救概念。文中雖然沒有明言“救”,但其“蓋唐人作拗句,上句既拗,下句亦拗”的說法,實質上就是后來所說的拗救。所舉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頷聯上句“遇”字拗,對句“花”字拗,實際上就是“對句相救”,也就是本文所說的第三種拗救情況。此后,清人王世禎《律詩定體》、趙執(zhí)信《聲調譜》才陸續(xù)歸結出拗救的幾種具體方式。

      三、關于拗救的具體方式問題

      再來看有關拗救的具體方式問題。

      有論者指出啟功與王力兩位先生關于格律詩的拗救的見解不同。其實,只要細讀《詩文聲律論稿》和《詩詞格律》,不難發(fā)現兩者關于拗救并無本質不同。與本文開頭論述的三種拗救方式相比較,啟功在其書的“拗句與拗體”[2]37-41中重點論述了對句相救,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對句相救的概念,但事實上把對句相救的聯動關系已經論述得非常清晰而且完備了。

      關于孤平的概念,則是啟功與王力的主要分歧所在。其分歧簡而言之就是,啟功認為凡“兩仄夾一平”即為孤平,而王力則認為只有在乙句型“平平仄仄平”中如果首字換成了仄聲,那就是孤平,其它情況則均不涉孤平。

      啟功在《詩文聲律論稿》中共有兩次談到孤平:

      “只有B句式(1)即本文所說的乙句型。首字不能更換,是因為它如換用仄聲。則下邊一字便成為兩仄所夾的‘孤平’,聲調便不好聽?!盵2]12

      “律詩中忌‘孤平’,是從來相傳的口訣,但沒有解釋注文,也沒有說哪個字的位置例外。如果有人看到‘孤’字而推論到句首、句尾的單個平聲也要忌諱,豈不大錯?因為‘孤平’實指一平被兩仄所夾處,句子首尾的單平并不在內?!盵2]67-68

      顯然,啟功的孤平概念的范圍比王力的要寬,但是在書中啟功并沒有談及如何救孤平。王力則在《詩詞格律》中明確解析了孤平拗救的方法:那就是將宜仄的第三字改成平聲,即“仄平平仄平”,也就是孤平的本句自救。比較而言,在當今學界和詩詞界,王力之說的影響要大一些。這種影響的差別產生,可能與王力的《詩詞格律》發(fā)行量更廣,尤其是他主編的《古代漢語》長期作為高校中文專業(yè)的教材有關。

      另外,對于“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啟功列為了拗句,并未明言此為拗救的一種。王力在《詩詞格律》中將其列為一種特殊句式,但是在他另一著作《詩詞格律概要》[12]68-75和由他主編的《古代漢語》[13]1529-1531教材中又將其列為了一種拗救方式。可見,對于“平平仄平仄”,究竟是作為一種特殊句式,還是作為拗救的一種,王力先生本人的認識也曾出現過猶豫和搖擺,也有一個變化過程。其實,清人王世禎《律詩定體》是明確將這種句式作為拗救的,他在解析自己的詩句“我醉吟詩最高頂”(《登金山二首》其一)時說:“二字本宜平仄,而‘最高’二字系仄平,所謂單句第六字拗用平,則第五字必用仄以救之,與五言三四一例。”[14]116筆者認為將此種句式當作一種拗救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便于初學者始終緊扣四個基本句式,并參透它們的變化,進而在頭腦中能將各種變化還原為各自對應的基本句式。

      當然,我們并不否認自清代以來詩界、學界對于拗救的具體理論就有一些爭論,但是,這些爭論在總體上并沒能否定拗救的存在。其實,對清人王士禎、趙執(zhí)信的拗救理論,提出質疑的早有其人。清人翟翚就對趙執(zhí)信《聲調譜》中的一些拗救原則進行過質疑。譬如,對于由“仄仄平平平仄仄”演化而來的“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情況,趙執(zhí)信認為演化后的句中兩個平聲必須同時具備,第一個平聲(七言第三字)不可為仄。他在分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第七句“云白山青萬余里”時說:“第五字仄,上二字必平,若第三字仄,則落調矣,五言亦然?!盵11]350翟翚則以杜甫《奉答岑參補闕見贈》為例予以質疑,在分析尾聯出句“故人得佳句”時說:“拗句。趙譜云‘第三字仄,第四字平,則第一字必平’,觀此似不必拘?!盵15]371與今天的質疑者類似,翟翚也是舉出反例來質疑趙執(zhí)信的。其實,格律規(guī)則總有例外,格律是存在的,是否完全遵守有賴詩人自己的決定。不遵守趙執(zhí)信的說法,那么此句就出現了“仄平仄平仄”的格局,終歸不好,而且這樣的句例在唐詩中甚為罕見。不過,翟翚《聲調譜拾遺》總體上還是尊崇趙執(zhí)信《聲調譜》的。

      綜上,盡管拗救理論上的紛擾看似云山霧罩,然而,只要抓住了問題的要領,便可以化繁為簡、撥云見日。拗救的基本方式,可以刪繁就簡,確定為三種。某些學者提出的那些所謂獲得“公認”的特殊句式,其實也是拗救或者是拗句,本質上是四個基本句式的變化而已。至于那種從前人詩作中舉出某些“拗而不救”的例外情況,借以否認拗救創(chuàng)作理論的存在,這在論證邏輯上顯然是有缺陷的,無法讓人信服,在詩詞創(chuàng)作過程中更不足以效法。

      猜你喜歡
      五言格律詩平聲
      格律詩倒裝略說
      中華詩詞(2023年8期)2023-02-06 08:52:32
      有志無書五言聯
      曲是新格律詩繼承傳統(tǒng)和融匯當下的紐帶
      中華詩詞(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28
      論賈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詩語敘事
      紅樓夢學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7:58
      揣一本詞典走天涯
      揣一本詞典走天涯
      自由詩與格律詩之間
      用典與格律詩創(chuàng)作
      病聯曝光臺
      對聯(2013年8期)2013-06-25 10:44:40
      轉入普通話平聲的常用古入聲字表
      對聯(2011年14期)2011-09-18 02:49:26
      扎鲁特旗| 鹤壁市| 杭锦旗| 甘孜| 郁南县| 中江县| 尖扎县| 阜南县| 武强县| 开鲁县| 西和县| 昌都县| 南郑县| 岐山县| 建水县| 清新县| 信阳市| 芦溪县| 太仓市| 延边| 措美县| 云阳县| 隆回县| 金湖县| 方山县| 绍兴县| 麻阳| 赫章县| 渭南市| 延安市| 积石山| 道孚县| 清水河县| 安宁市| 涟源市| 新乐市| 开化县| 壤塘县| 东港市| 崇义县| 中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