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李偉,文銀萍,趙鐵葆,宮俊英,趙凱,
白曉旭,劉新青,王春杰,蒲琳倩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房山醫(yī)院,北京 102400
糖尿病胃輕癱(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常見并發(fā)癥,占糖尿病患者的40%~75%,癥狀明顯者占10%[1],常出現嘔吐、惡心、早飽、上腹脹滿、進食減少等癥狀[1-2]。DGP 不僅易導致患者血糖水平難以控制,還可引起水電解質失衡、營養(yǎng)不良,易合并失眠,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DGP治療方案多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配合促胃腸動力藥、辨證使用中藥、針藥結合等方法,有一定療效[3-4]。筆者采用蠶沙外熨治療DGP,觀察其對患者臨床癥狀、胃排空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6 年1 月-2019 年8 月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房山醫(yī)院DGP 患者11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 例。2 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房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FZYLK-2016-017)。
表1 2 組DGP 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參照《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5]制定DGP 診斷標準。①具有糖尿病病史;②彩超檢查判定有胃排空延遲;③具有DGP 胃排空延遲的臨床癥狀,如嘔吐、惡心;④除外幽門梗阻等器質性病變。具備以上4 項即可明確診斷。
參照《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標準》[2]制定中醫(yī)辨證標準。①肝胃不和證。主癥:脘腹脹滿/痞悶、惡心嘔吐、納呆噯氣、倦怠乏力、大便不暢/溏??;次癥:得噯氣、矢氣則舒;舌脈:舌質淡,苔薄白,脈弦。②痰濕內阻證。主癥:脘腹脹滿/痞悶、惡心嘔吐、納呆噯氣、倦怠乏力、大便不暢/溏薄;次癥:身重肢倦,不思飲食;舌脈:舌體胖大,苔白厚膩,脈濡或滑。
①符合上述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②年齡40~65 歲;③未服用胃腸動力藥物者;④受試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合并糖尿病嚴重并發(fā)癥,如糖尿病腎病或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者;②有消化道潰瘍、幽門梗阻、上消化道占位性病變等上消化道器質性病變者;③有其他器官或系統(tǒng)較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④腹部皮膚疾病,不能配合外熨治療者。
研究過程中失訪病例為脫落病例,違反試驗方案病例為剔除病例,因各種原因而致患者退出研究的病例為退出病例。所有脫落、剔除、退出病例均做安全性分析。
2 組均參照《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5]予基礎治療,包括接受糖尿病宣教、適當運動、控制飲食,合理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控制血糖。
觀察組在基礎治療同時予蠶沙外熨。黃酒與蠶沙按1∶2 比例進行炒制,之后按5∶1 加入粗鹽后裝入外熨包,用微波爐加熱(50~60 ℃)?;颊呷⊙雠P位,將外熨包置于中脘、神闕、關元,點揉熨燙2 次,圍繞神闕順時針燙熨、摩腹1 次,重復上述操作30 次。注意動作輕柔、力度適中,以皮膚微發(fā)紅、微汗出為宜。20 min/次,1 次/d,療程2 周,隨訪2 周。對照組在基礎治療同時予熱水袋外熨[6],溫度控制、外熨操作手法、療程同觀察組蠶沙外熨法。
1.8.1 胃輕癱主要癥狀指數評分于治療前及治療后、隨訪時觀察患者胃輕癱主要癥狀指數(GCSI)評分[7]。將胃輕癱癥狀(餐后脹滿/早飽、惡心嘔吐、腹脹)分為無、非常輕微、輕微、中等、嚴重、非常嚴重6 個等級,分別計0、1、2、3、4、5 分,分值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1.8.2 中醫(yī)癥狀評分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隨訪時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并結合臨床制定DGP 中醫(yī)癥狀量化分級評分量表,對主癥(脘腹脹滿/痞悶、惡心嘔吐)、次癥(納呆噯氣、倦怠乏力、大便不暢/溏?。┻M行評分。按癥狀正常或消失、輕度、中度、重度,主癥分別計0、2、4、6 分,次癥分別計0、1、2、3 分。各項癥狀得分之和為中醫(yī)癥狀總分。
1.8.3 胃排空率于治療前、治療后和隨訪時分別采用彩超檢查胃排空率[9]?;颊呓?2 h,次日清晨進食顯影餐,在進餐后即刻(Dm)和60 min(Dt60),應用胃竇部切面面積顯像法,對患者進行胃竇部體表標記。胃排空率(%)=(Dm-Dt60)÷Dm×100%。
1.8.4 血糖指標于治療前、治療后和隨訪時使用快速血糖儀檢查指尖血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 PBG)水平。于治療前及隨訪時應用免疫發(fā)光法檢測空腹靜脈血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
1.8.5 失眠嚴重程度指數
于治療前、治療后和隨訪對DGP 合并失眠患者進行失眠嚴重程度指數(ISI)[10]量表評分。ISI 用于評價患者2 周內的睡眠情況。0~7 分為無失眠,8~14 分為輕度失眠,15~21 分為中度失眠,22~28 分為重度失眠。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結合GCSI 評分制定療效標準。臨床治愈:餐后脹滿/早飽、惡心嘔吐、腹脹癥狀基本消失,臨床療效指數≥95%;顯效:餐后脹滿/早飽、惡心嘔吐、腹脹癥狀明顯改善,95%>臨床療效指數≥70%;有效:餐后脹滿/早飽、惡心嘔吐、腹脹癥狀有所緩解,70%>臨床療效指數≥30%;無效:餐后脹滿/早飽、惡心嘔吐、腹脹癥狀無緩解,甚或加重,臨床療效指數<30%。臨床療效指數(%)=(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傆行剩?)=(臨床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描述,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對照組分別脫落3、5 例,未影響整體療效判定。2 組治療過程中均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71.2%(37/52),對照組為62.0%(31/50);隨訪時,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0.8%(42/52),對照組為68.0%(34/50)。觀察組療效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 組DGP 患者不同時點臨床療效比較(例)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 組治療后、隨訪時餐后脹滿/早飽、惡心嘔吐、腹脹及總分明顯改善(P<0.05);2 組治療后同一時點比較,觀察組上述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 組DGP 患者不同時點GCSI 評分比較(—x±s,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 組治療后、隨訪時脘腹脹滿/痞悶、惡心嘔吐、納呆噯氣、倦怠乏力、大便不暢/便溏評分及總分明顯降低(P<0.05)。2 組治療不同時點比較,觀察組治療后、隨訪時上述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 組DGP 患者不同時點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x±s,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 組治療后、隨訪時胃排空率明顯改善(P<0.05);2 組治療后同一時點比較,觀察組治療后、隨訪時胃排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 組DGP 患者不同時點胃排空率比較(±s,%)
表5 2 組DGP 患者不同時點胃排空率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一時點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隨訪時對照組 50 42.87±12.24 50.13±19.53* 51.74±18.68*觀察組 52 42.62±16.52 59.73±23.32*# 61.04±19.62*#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 組治療后、隨訪時FBG、2 h PBG 水平明顯改善(P<0.05),2 組隨訪時HbA1c水平無明顯改善(P>0.05);2 組治療同一時點比較,觀察組FBG、2 h PBG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2 組DGP 患者不同時點FBG、2 h PBG、HbA1c 水平比較(—x±s)
2 組共66 例(64.7%)患者存在失眠,觀察組失眠率65.4%(34/52),對照組失眠率64.0%(32/50)。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 組治療后、隨訪時ISI 明顯改善(P<0.05);2 組治療同一時點比較,觀察組ISI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7。
表7 2 組DGP 患者不同時點ISI 比較(—x±s,分)
DGP 患者胃排空障礙,導致血糖波動大,藥物吸收受到影響,易合并失眠癥狀,為治療糖尿病及預防并發(fā)癥帶來挑戰(zhàn)[11]。目前,DGP 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主要涉及胃腸激素改變、自主神經病變、Cajal 間質細胞的改變及高血糖、幽門螺桿菌感染、微血管及胃腸平滑肌病變等[12]。西醫(yī)治療多用促進胃腸動力藥物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等,但存在不良反應。本病屬中醫(yī)學“痞滿”“嘔吐”“便秘”“泄瀉”等范疇,乃消渴日久,損傷脾胃運化及肝失疏泄功能,導致食積、氣滯、痰濁、血瘀、陰傷等阻于中焦脾胃,中焦氣機郁閉,脾胃升降運化功能失常?!拔覆缓蛣t臥不安”,可出現失眠癥狀。DGP 患者病機關鍵為胃氣不和,治療上主要以和胃降逆為法[2,13]。
DGP 患者基礎病多、服藥種類多,采用中醫(yī)外治法治療,不僅能減少服藥對胃腸道的刺激,還能減輕患者心理負擔。筆者在傳統(tǒng)熨法基礎上使用黃酒炒制蠶沙為外熨介質,同時融入中醫(yī)腹部導引按摩法。熨法具有溫陽散寒、疏通經絡、調和陰陽、行氣活血等功效[14]?,F代研究顯示,熨法熱刺激可調整皮膚局部的血管、淋巴管擴張,促進血液及淋巴液循環(huán),改善機體代謝,消除炎癥反應,提高機體免疫力,調節(jié)全身機能,達到促進疾病康復的目的[15]。應用蠶沙外熨法治療DGP 具有傳統(tǒng)熨法的作用,同時具有蠶沙的藥效及腹部導引術的作用,三者協同發(fā)揮療效。
蠶沙性味辛、溫,歸肝、脾、胃經,具有和胃化濁、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等功效[16]。研究發(fā)現,其提取物具有抗腫瘤、改善貧血、抗氧化、消炎抑菌、降血糖等作用[17]。應用黃酒炒制蠶沙,借助黃酒的水谷之氣,促進蠶沙藥性發(fā)散,可促進皮膚吸收,增強藥效[18]。在蠶沙外熨同時,融入點揉熨燙中脘、神闕、關元,圍繞神闕順時針進行燙熨、摩腹等中醫(yī)導引手法。神闕為神氣通行之門戶,是任脈要穴,有“一穴系全身”之說,外熨神闕可通調全身,起到調理臟腑功能、調暢氣機、調節(jié)機體平衡的作用[19]。中脘為胃之募穴,處于胃部的體表投射區(qū),有豐富的肋間神經,外熨此穴可反射性地實現對胃腸功能的良性調節(jié)作用,起到疏通腹部經絡、補氣健脾和胃之效[20]。關元是小腸募穴,為人體強壯要穴,有“針必取三里,灸必加關元”之說,外熨此穴可改善DGP 患者腹脹等癥狀[21]。用蠶沙外熨腹部重要穴位和摩腹過程中,可通過體表皮膚滲入熱力與藥力,配合導引按摩作用于人體經絡,激發(fā)經氣,調動經脈功能,由經絡氣血輸送熱力與藥力,循經絡皮部-絡脈-經脈-臟腑而直至病所,發(fā)揮溫通經脈、調和氣血、調暢氣機、調和臟腑,減輕DGP 患者癥狀的作用[19]。因此,采用黃酒炒制蠶沙加熱后進行外熨可改善DGP 患者食積、氣滯、痰濁、血瘀、陰傷等病理狀態(tài)。
本研究顯示,2 組均得到較高的有效率,且GCSI評分、中醫(yī)癥狀評分、胃排空率、FBG、2 h PBG 和ISI 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觀察組GCSI評分、中醫(yī)癥狀評分、胃排空率、FBG、2 h PBG 和ISI 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蠶沙外熨療效更佳。2 組HbA1c 隨訪時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且2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HbA1c 反映患者近期2~3 個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有關。2 種方法均有外熨物理治療、中醫(yī)導引的治療作用。蠶沙外熨法同時還有藥物治療作用,可能是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的原因。
綜上所述,蠶沙外熨法能更好地減輕DGP 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療效顯著,患者依從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