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匯寬 胡珂毓 趙冬旭
【摘 要】 通過重要推論和基本模型的建立闡述對過渡期內年終獎無效區(qū)間的判定,且通過合理選擇不同計稅方式有效實現員工節(jié)稅,將不可數的不同工資和年終獎金額組合控制在可數組合數內,分別闡述以工資薪金形式和以年終獎形式發(fā)放的稅后收入模型,制作全年工資薪金和年終獎的納稅籌劃表,為企業(yè)在分開計稅時實現應付工資薪金不變的情況下員工全年交稅額最低、稅后收入最高的目標提供借鑒依據,最后對新個稅下全年一次性獎金并入綜合所得納稅進行分析,并將兩種辦法進行對比,給出合理化的分配建議。
【關鍵詞】 年終獎 納稅合理規(guī)劃 個人所得稅 無效區(qū)間
引 言
年終獎是企業(yè)認可員工一年內的績效而激勵員工的一種手段,也是員工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2019年1月1日新個人所得稅法將正式施行。為確保兩種計稅方式平穩(wěn)過渡,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fā)布相關文件,根據規(guī)定,居民個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在2021年12月31日前,可以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除以12個月得到的數額,根據綜合所得稅率表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計算應納稅額數值為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與適用稅率的乘積減去對應的速算扣除數。在過渡期內也可以選擇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納稅。
企業(yè)發(fā)放年終獎按照國稅發(fā)[2005] 9號文件規(guī)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往往會出現所謂的“無效區(qū)間”,即:此種計稅方法會導致不同的應納稅所得額與其相對應的稅率、速算扣除數不配套使用,到了納稅臨界點,就會出現多一分工資、實際收入變少的問題。在兩種計稅方式可以由納稅人自主選擇的情況下,企業(yè)如何在發(fā)放的工資薪金及年終獎總額不變的前提下,合理規(guī)劃好工資薪金與年終獎的分配比例、數額、發(fā)放模式以及申報模式,使員工的實際個人所得有效提升,成為企業(yè)管理中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計算、分析,歸納出新個稅過渡期內工資薪金與年終獎合理分配的規(guī)劃方案,實現在年薪已知的情況下,員工繳納稅額最少,稅后收入最多。對于房貸利息等6項附加扣除,納稅人享受的扣除項目及相應程度各有差異,在外籍個人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的前提下,筆者依據過渡期稅率和含稅級距,將已知應稅收入分為“工資薪金”和“年終獎”兩部分,只針對每個員工的應稅收入(工薪所得-各項扣除)進行稅法和稅務會計層面的剖析,幫助企業(yè)在過渡時期找尋到適合企業(yè)自身情況的最優(yōu)納稅合理規(guī)劃。
2 模型構建與實證分析
2.1 采用工資薪金與全年一次性獎金分開計稅的計稅方式
2.1.1 一個重要推論
假設已知應稅收入(工薪所得-各項扣除)C中以工資和年終獎形式發(fā)放分別為α和β元,其中令α=β=,其中為兩個相鄰年應納稅所得額區(qū)間臨界點,為第二區(qū)間的右邊界,分別用、和、表示前后兩區(qū)間的對應稅率和速算扣除數,當應稅收入增加△C(△C滿足對ε>0,總存在N∈(0,-),使得△C-N>ε)時,若將△C全部以工資形式發(fā)放,全年應交稅額增加△=[×(+△C)12] (),將△C全部以年終獎形式發(fā)放,全年應交稅額增加△=[×(+△C)](),則△△=11()<0.由此可見,對于已知應稅收入,以工資形式發(fā)放的金額和以年終獎形式發(fā)放金額相等且等于兩個相鄰年應納稅所得額區(qū)間臨界點時,增加的△C應以工資薪金發(fā)放。
2.1.2以工資形式發(fā)放的稅后收入的模型構建
(一)構建()函數表達
首先,構建以工資形式發(fā)放所帶來的個人實際收入的函數(),由規(guī)定易知:
其中,α代表公司以工資形式發(fā)放的全年工資,T(α)代表在全年工資α金額下對應的稅率,Q()代表在全年工資α金額下對應的速算扣除數(月)。
(二)以工資形式發(fā)放所帶來的個人實際收入的函數()表達式
由于函數I1(α)是一個連續(xù)的函數,單獨觀察時不存在無效區(qū)間或者籌劃問題,在此就不再過多闡述。
2.1.3 以年終獎形式發(fā)放的稅后收入的模型構建
(一)構建I2(β)函數表達
構建由一次年終獎發(fā)放所帶來的個人實際收入的函數I2(β),由規(guī)定易知:
其中,β代表全年一次性獎金數額,T(β)代表在年終獎β下對應的稅率,Q(β)代表在年終獎β金額下對應的速算扣除數(月)。
(二)以年終獎形式發(fā)放所帶來的個人實際收入的函數I2(β)表達式
(三)依函數表達進行分析
由(二)中實際收入表達出的函數關系均為線性,那么只研究年終獎金額在(0,60000]范圍上的函數性質則可歸納出一般結論,由“問題引入”中 (36000)>(36500)和函數(的實際意義可知,要使員工年終獎分配合理,我們研究分段函數(在端點處函數值大小關系即可。
如上圖,在=36000左右由一次年終獎造成的所得實際收入發(fā)生落差。
在∈(0,36000)時,I(A)=0.97A,在此代數式中代入=36000,()=34920.而∈[36000,144000)時,()=0.9A+210,則令()=+210=34920建立方程,可由此解得=38566.67,結合上圖可知在(36000,38566.67)區(qū)間上即是所謂的無效區(qū)間。
2.1.4 兩模型基礎下的籌劃分析
在兩模型的基礎下,先構建一個員工全年實際總收入的函數:
其中,I表示員工全年實際總收入,但是表達式中出現兩個變量,導致了會有很多種分配組合,又結合(二)的重要推論,減少了對于許多情況的討論,制作了對于全年工資薪金和年終獎納稅籌劃簡表,如下:
2.2 采用全年一次性獎金并入綜合所得納稅的計稅方式
2.2.1 構建I(C)函數表達
當全年一次性獎金并入當年綜合所得納稅時,構建其所帶來的個人實際收入的函數I(C),其表達式如下:
I(C)=I(α+β)
α代表公司以工資形式發(fā)放的全年工資,β代表公司一次性發(fā)放年終獎的金額,C代表應稅收入(工薪所得-各項扣除),且滿足C=α+β關系式。
2.2.2 依函數表達舉例分析
根據函數表達,舉一例:A公司員工王某2019年每月平均發(fā)放工資6000元,允許扣除的社保等專項扣除費用500元、每月專項附加扣除3000元;2019年3月份取得2018年度全年一次性獎金36000元,不考慮勞務報酬等其他綜合所得收入。依據表1的數據計算:
(6000×12+36000)-5000×12-500×12-3000×12=6000元
其綜合所得應繳納個稅:6000×3%=180元
2.3 對比分析和對策建議
2.3.1 對比分析
某公司員工李先生2019年每月平均發(fā)放工資6000元,允許扣除的社保等專項扣除費用500元、每月專項附加扣除3000元;2019年4月取得2018年度全年一次性獎金36000元,不考慮勞務報酬等其他綜合所得收入。
(一)工資薪金與全年一次性獎金分開計稅
如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則:
李先生2019綜合所得個稅應稅收入:
6000×12-5000×12-500×12-3000×12=-30000元<0,則綜合所得不繳納個稅。
全年一次性獎金應繳納個稅:
36000×3%=1080元(根據表1:36000元對應全年一次性獎金個稅稅率3%)
如果,李先生年終獎增加1元,按照單獨計算繳納個稅方式,全年一次性獎金應繳納個稅:
36001÷12≈3000.08元>3000(根據表1:36001元對應全年一次性獎金個稅稅率10%)
因此,應繳納個稅為:36001×10%-210=3390.1元。
獎金增加了1元,李先生得到的年終獎卻直接少了2310.1元。
(二)全年一次性獎金并入當年度綜合所得納稅
若將全年一次性獎金并入當年綜合所得,李先生2019綜合所得個稅應稅收入如下:
年終獎為36000的情況下:
(6000×12+36000)-5000×12-500×12-3000×12=6000元
其綜合所得應繳個稅:6000×3%=180元
年終獎為36001的情況下:
(6000×12+36001)-5000×12-500×12-3000×12=6001元
其綜合所得應繳個稅:6001×3%=180.03元
使用該方法計算個稅僅僅增加0.03元,相比前一種方法能有效避免“無效區(qū)間”。
2.3.2 結論及相關建議
按照年終獎形式發(fā)放資金,工資薪金與年終獎分開計稅時,存在無效區(qū)間,各個區(qū)間節(jié)點構成數列{βk},其中β1=38566.67,β2=160500,β3=30333.33,β4=42500,β5=66846.15,β6=98909.09,各個納稅區(qū)間節(jié)點構成數列{Xk},其中X1=36000,X2=144000,X3=300000,X4=420000,X5=660000,X6=960000。推廣到β∈R+上,由一次年終獎發(fā)放造成的無效區(qū)間為(Xk,βk),其中k=1,2,…5,6.
通過2.1和2.2的模型建立以及基本兩種計稅方法的對比,可得在每月正常工資薪金小于稅前扣除各項目合計數值下(低于起征點),明顯將全年一次性獎金計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繳納個稅更合適。
(三)當企業(yè)通過工資薪金與年終獎分開計稅時,在年終獎發(fā)放時,應當避開結論(一)中探討的無效區(qū)間,可以適當下調至無效區(qū)間的左側。這一方面可以減少公司費用,增加員工的稅后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組織成員的個人需要。
參考文獻
[1] 趙冬旭.數學方法分析年終獎發(fā)放無效區(qū)間及企業(yè)對策[J].商訊,2019(04):139+165.
[2] 任曉鵬.新個稅過渡期年終獎問題初探[J].中國集體經濟,2019(27):86-87.
[3] 胡艷.新個稅政策下工資、薪金的納稅合理規(guī)劃[J].會計之友,2012(17):96-97.
[4] 劉磊.巧用稅收臨界點進行納稅籌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06):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