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敏
摘要:三年級是小學階段成篇習作的起步,學生從句段到篇章跨度大,部分學生產生畏難心理,習作現(xiàn)狀堪憂。針對這種現(xiàn)狀,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聚焦好詞好句,多元收集素材,結合寫作方法,進行練習實踐,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豐富學生的習作積累,扎實過渡階段學生的習作水平。
關鍵詞:習作;詞語;句式;方法;素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16-0109-02
小學階段的成篇習作從三年級正式起步,與低段“寫自己想說的話”不同的是,中段習作要求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如何完成兩個階段的過渡,對于剛邁入習作門檻的學生而言,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筆者今年執(zhí)教三年級語文,在教完第一單元習作后讓學生初步試水,批改后狀況不容樂觀,大部分學生能寫完整的句子,但句與句之間零散沒有關聯(lián),思維跳脫,沒有辦法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習作現(xiàn)狀堪憂。基于現(xiàn)狀,筆者為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與水平,做了以下一些嘗試,初見成效。下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下:
1.活教詞語,得心應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痹~語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語言單位,文章中的許多詞語都是作者精心挑選、反復推敲而來的,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折射強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學生要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必須建立在正確理解和運用詞語的基礎上。那么,如何活教詞語,讓學生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呢?
1.1 關注插圖,直觀感受。部編版語文新教材每一課都配有精美形象的插圖,重點詞語的意思可從圖中直接看出,充分利用插圖進行教學,能夠很大程度降低學習難度,如《贈劉景文》的插圖,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擎雨蓋”的含義,滿池殘敗的荷葉,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荷盡”的意思。
1.2 找近義詞,變換理解。三年級的學生對于詞語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教學中運用學生已掌握的詞語替換新詞進行理解,能有效幫助學生拓展詞匯量,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明朗”一詞,學生可以用“晴朗”來幫助理解。
1.3 聯(lián)系上下文,勾連體會。小學語文教學專家朱作仁曾提出:“詞語發(fā)展的最大特點是受語境制約。掌握單詞難,句中次之,段中成績最佳?!痹诮佑|到新詞時,教師可針對詞語特點,聯(lián)系上下文,指導學生理解詞義,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凌亂”一詞聯(lián)系上文意思為“排列不規(guī)則”。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扎實課堂中的詞語教學,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學生的語言表達才能詞出義達。
2.妙用句式,文采飛揚
遣詞為造句服務,積累足夠的詞語后,學生進入好詞連成好句的環(huán)節(jié),而句子的結構方式十分豐富,常見有:長短句、整散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陳述句和疑問句等。如何讓學生妙用句式,令自己的習作文采飛揚呢?
2.1 善用散整句,形象描繪。三年級習作剛起步學生常常運用結構不同,句式長短不一,相互交錯的散句,語句靈活自然,富有變化,避免了表達的單調呆板,筆者在教學時基于散句引導學生運用整句,恰當交替運用,令句子表達不僅生動活潑,還節(jié)奏鮮明。如學生寫到家鄉(xiāng)秋天時寫到“我家坐落在山腳下,到了秋天,那里風景迷人,稻田金黃金黃的,像金色的海洋,柿子通紅通紅的,像羞了臉的小姑娘”,讀起來形象生動,朗朗上口。
2.2 巧用長短句,節(jié)奏鮮明。“文似看山不喜平”,句子亦如此,長短句的變換使用,可以美化語言,令人耳目一新。如把學生通常喜歡的開頭“今天風和日麗,我和媽媽興高采烈地來到了嘉庚紀念館”改成短句,變?yōu)椤疤?,藍藍的;風,柔柔的;太陽,暖暖的。前往嘉庚紀念館,我們的心情,美美的”,長句變短句,使句子的節(jié)奏變得跳躍明快,語言雖簡潔但意境足。
2.3 妙用反問句,激發(fā)情感。筆者在執(zhí)教時發(fā)現(xiàn),三年級的孩子不善于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作文多為簡單記錄自己的所看,故教學時引導他們在習作末端加上一句反問句,抒發(fā)情感,如寫完家鄉(xiāng)的秋天時,學生寫到“聽我介紹了那么多,難道你沒有心動想來我家做客嗎”,句子一出,令讀者感受到了作者對自己家鄉(xiāng)的喜愛之情。
句式的妙用,不僅能夠讓人感受到句子的優(yōu)美,文采飛揚,還能為自己的習作增加亮點,令人耳目一新。
3.巧學方法,遷移運用
詞語為基,句式引路,語文課本例文的每一個句子都獨具韻味,引導學生抓住這些文質兼美的句子,反復推敲,體會作者獨具匠心的遣詞造句,學會巧妙地模仿運用,提升自身的習作水平。
3.1 善用修辭,形象描繪。修辭手法能夠把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畫面,形象生動,讓語言擁有畫面感和立體感。如《秋天的雨》中,“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運用了擬人。當學生練筆寫到“經過那開滿鮮花的花園時,我常常被滿園的花香吸引住了腳步”時,筆者引導孩子進行遷移運用,修改為“經過那開滿鮮花的花園時,我的腳常被那花香勾住”。
3.2 活用仿寫,遷移運用。兒童具有強烈的模仿欲望與本能,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仿詞向仿句過渡,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如《大青樹下的小學》第一自然段連續(xù)運用了三個排比句,把小學生上學情景寫得仿佛近在眼前,學生在寫自己的校園中立馬運用了排比句,有個孩子寫學校的花壇邊這樣寫到:在花壇邊,有很多石雕,有栩栩如生的生肖動物,有各種各樣的童玩游戲,還有憨態(tài)可掬的孩童。雖質樸,但對學生而言,亦是一種突破。
3.3 表達方法,適當滲透。表達方法對三年級學生來說難度不小,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潛移默化,在學生腦海中刻下印記。如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中用“一夜秋風,一夜秋雨”總起,又用其結尾,首尾呼應,可引導學生掌握并運用。又如《一塊奶酪》中,通過一塊奶酪詳細寫出螞蟻隊長猶豫的矛盾心理,真實可感,容易引起共鳴,練筆中可試著引導學生通過這種心理描寫表達真情實感。
把每一篇課文當作最好例文,深挖細嚼,結合生活經驗,才能寫出擁有自己味道的習作。
4.多練素材,運用自如
對于習作起步的學生而言,連句成段,構段成篇,難度較大,容易產生畏難心理,害怕習作。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收集素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多元條件讓其進行練筆,發(fā)揮素材的最大效用。
4.1 運用詞句,形象生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課文中的好詞,如《秋天的雨》中用“扇哪扇哪、飄哇飄哇”等詞語形象寫出葉子的動態(tài)美,教師引導學生把詞語有機運用到句子中,遷移拓展自己的素材,有學生寫出“搖啊搖啊、游喲游喲”等詞語。課文中還使用了擬人詞語“你擠我碰、頻頻點頭”,寫出了果實豐收和菊花搖曳風姿,讓學生積累這類型的語文素材,引導他們運用,既活用了所學的詞語,又使語言表達更加形象生動。
4.2 段式訓練,有序表達。句子按照一定表達形式組合在一起就成為段,總分式是經典的段氏,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學生學會一段話圍繞一句話來寫,在《父親、樹林和鳥》中,學生學會一篇課文圍繞一句話來寫。通過對課文的剖析,學生學會了圍繞中心句展開描寫的方法,也學會了作文的三段式描寫,如園地六提供了中心句“車站的人可真多”,學生寫時抓住中心句,通過分寫售票處和進站口寫出人多,效果立竿見影。
4.3 日記為引,師生共寫。寫日記是一種較簡便的提高寫作能力的方法,在日記里,學生暢所欲言,不管要求和字數(shù),“我手寫我心”,這讓孩子不會產生抵觸心理,樂于接受、樂于表達。筆者利用師生共享日記的方法,吸引學生的寫作興趣,保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讓任務變?yōu)闃啡?,還能定期看到老師的日記,與老師進行交流分享,學生興趣濃厚,這種做法亦能把教師自身的素材分享給學生,這在無形中擴充了學生的素材庫,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習作的起步階段,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是重中之重,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和習作水平又是一項長期、復雜、艱難的教學過程,這需要教師時時更新“金點子”,讓學生保持著可貴的創(chuàng)作興趣和熱情,不斷學習,不斷觀察,不斷積累,這樣他們才能在習作道路上收獲繁多!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徐媛媛.三年級小練筆訓練的有效方法.小學語文教學,2014(08):28.
[3]周慧.淺談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當代家庭教育,2019(23):157.
[4]沈麗英.小學習作課“小練筆”的教學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11(0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