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春艷
貴州中職校園欺凌行為的實施方式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不僅有對被欺凌者身體上的凌辱如群體毆打、掌摑、勒索、扒女生衣服等形式出現;還有對被欺凌者的精神方面的欺凌,如威脅、辱罵、造謠、恐嚇、陷害等。此外,在人際關系方面也對被欺凌者進行排斥,如結黨孤立、敵視及心理上折磨等方式。中職校園欺凌者對被欺凌者采取的多樣性的欺凌行為不僅給年紀尚小心智還不成熟的中職生帶來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還會對被欺凌者帶來影響深遠的心理傷害,更嚴重的是會影響受欺凌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些受欺凌者甚至會因為曾經在校園所遭受的暴力欺凌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貴州中職校園欺凌行為的實施方式具有反復性。貴州中職校園欺凌行為一旦發(fā)生,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遏制,就會多次在學生之間發(fā)生。筆者通過走訪發(fā)現,被欺凌者往往由于懼怕遭到更嚴重的報復加之性格內向或內心自卑等原因,不敢向老師報告受欺凌的事實,這就給了欺凌者“自信”認為對方懼怕自己,自己可以稱霸校園,甚至認為這是一件非?!坝忻孀印钡氖虑?,繼而給了校園欺凌行為帶來了惡性循環(huán)的后果。
貴州中職校園欺凌行為的實施方式具有普遍性。校園欺凌行為的重災區(qū)就在中職校園,中職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不成熟的時期,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思維方式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甚至出現跟風攀比的情況。一旦校園發(fā)生欺凌行為,容易在學生中產生極壞的“標桿”作用,參與欺凌事件甚至就成為了學生之間互相攀比的“有地位”“有面子”的“社會”行為。
貴州中職校園欺凌形式的實施方式具有不平衡性。校園欺凌行為中,欺凌者往往是身體強壯、年齡更大,他們也因此更容易拉攏起欺凌“團伙”,而被欺凌者往往是性格內向、個子瘦小的學生,這就使得中職校園欺凌行為中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身高、體質等方面有明顯的失衡。
貴州中職校園欺凌行為的實施方式具有隱蔽性。中職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的場所具有隱蔽的特點。欺凌者選擇在校園內部或其他不易被老師發(fā)現的場所實施欺凌行為,不利于老師察覺。這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欺凌者的“囂張氣焰”。
貴州中職校園欺凌行為的實施方式具有不良傳播性。隨著近幾年自媒體的發(fā)達,很多校園欺凌者在對被欺凌者進行身體和精神上的侵害以后,以一個“展現能力”的心理在通過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或短視頻等方式上傳到網上,這種行為無疑給被欺凌者帶來了二次心靈上傷害,更重要的是給價值觀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樹立起來極壞的“標桿”甚至會引起其他學生的粗暴效仿。
通過筆者對貴州中職校園欺凌行為現狀進行的深入調查并結合相關數據分析發(fā)現,發(fā)生在貴州中職校園的欺凌行為對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行為均產生了影響。
在中職校園欺凌行為中,被欺凌者是直接受害者。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后,被欺凌者由于不敢反抗或者因反抗而遭到更嚴重的報復,這就使得被欺凌者極易產生消極情緒,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易使得被欺凌者自暴自棄,甚至會使得被欺凌者形成厭世的心理。大多數被欺凌者在校園欺凌行為中因為直接遭受了身心傷害,他們受到了來自欺凌者的威脅、恐嚇,但他們不敢直接尋求他人的幫助,內心無助卻又非常憤怒,找不到發(fā)泄口的他們久而久之易形成隱忍或偏激型人格。
此外,中職校園欺凌行為容易使被欺凌者發(fā)生人際交往障礙。多數的校園欺凌行為中,欺凌者往往是個三五個人的“團伙”,他們集體對被欺凌者進行身心侵害并在人際交往上敵視排斥被欺凌者,這就導致其他同學也不敢接近被欺凌者。由于長期受到身心欺凌,加之受到人際關系上的孤立,被欺凌者的內心極其自卑,認為受到來自同伴的排斥完全由于自身原因,這就很容易形成消極人格特征。在此惡性循環(huán)中,被欺凌者會嚴重喪失自尊心,久而久之,他們會嚴重否定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被欺凌者在長期遭受他人欺凌的過程當中,自身的負面情緒會越積越深,變得極為焦炙、壓抑,生活會變得索然無趣。當一個人承擔不了心中極大的痛苦的時候,他的選擇是摒棄一切,解脫自己[i]。
2、貴州中職校園欺凌行為對被欺凌者心理行為產生的影響
在中職校園欺凌行為中,被欺凌者無疑是最痛苦的受害者,其身心都受到了折磨和傷害。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校園欺凌行為對欺凌者的心理行為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就目前筆者所掌握的校園欺凌事件來進行比對,欺凌者大都具有人格缺陷,他們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的是留守兒童;有的是在原生家庭中長期受到來自父母的拳腳相加的暴力教育;有的甚至就是曾經經歷過校園欺凌的受害者。他們往往通過欺凌他人去尋求一種心理上缺失的“存在感”。而那些欺凌者大多是心理極度敏感的、性格容易沖動的、被同伴漠視拋棄的、成績差的甚至是在高壓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學生[ii]。
因此,校園欺凌行為從其影響的角度來看,影響是多方的,是一種互相傷害的行為。不僅給被欺凌者帶來極大生理心理傷害,對欺凌者、參與者乃至旁觀者都會帶來心理上和人格上的負面影響。欺凌行為、反社會行為和高危險行為之間具有正相關性;欺凌行為會對受害者造成持續(xù)性的身體或心理方面的創(chuàng)傷;欺凌者在以后犯罪的機率較大[iii]。校園欺凌者在多次對他人實施身心欺凌后形成暴力多疑的人格特征的比率往往會加大。另外,當欺凌者習慣于用武力來展現自己的“社會地位”時,不僅會在同學中形成疏離感,也容易使校園欺凌者聚在一起結成一種畸形的團伙關系,長此以往極易導致團伙犯罪。由奧維斯的研究結果來看,經常對同齡伙伴施暴的兒童在成年后的犯罪率將會是正常人的 4 倍 。
1、注重原生家庭的重要作用,鼓勵原生家庭實行正面管教。校園欺凌行為與原生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的行為和人格塑造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應該多抽時間來陪伴孩子,除了重視學習成績外還應注重對孩子的道德素質教育和心理成長的正確引導,避免粗暴教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同時,父母還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榜樣,教育他們如何合理地處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格,并正面教育孩子理性對待校園欺凌事件。
2、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對于學生來說,學校應該是一個除了家庭以外最安全最快樂的地方。學校決不能忽視對于校園欺凌行為的警示教育。一方面學校要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定期邀請公安機關和司法部門在校園內開展法制教育和反欺凌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意識,另一方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豐富的校園活動帶領全體師生一起營造和諧友愛互助的校園氛圍。同時,學校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給予及時的心理關愛和疏導,讓學生能夠得到心靈上的安全感。
3、社會給予正確輿論引導。校園欺凌行為中,相當一部分欺凌者由于心智不成熟,而粗暴的學習很多影視作品中的橋段,他們認為這是“社會身份”。因此,杜絕校園欺凌行為,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對于遏制校園欺凌行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時代,各類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巨大。為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廣電部門應對影視作品嚴加審核,減少電視廣播媒體及網絡媒體對青少年消極影響,此外社會媒體更應從各個途徑加強對于社會正能量事件的宣傳,為中職學生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和道德模范。
杜絕校園欺凌是全社會共同的期盼。校園欺凌的治理和防控需要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也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密切配合。只有社會廣泛攜手合作,共同關愛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才會給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空間和生活空間。讓我們共同攜手,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愉快安全的校園環(huán)境,守護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長!
[1]馮江平.挫折心理學[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2] 顏湘穎,姚建龍.“寬容而不縱容”的校園欺凌治理機制研究——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法學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7.
[3] 李開霖. 校園暴力的反思與預防[J]. 法制與社會,2017(07)
[4]崔博雅.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及干預治理研究[J].科教文匯,2019.
[5]馬雷軍.讓每個學生都安全:校園欺凌相關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小學管理,2016.
[6]蔡洋.淺析中職校園欺凌現象的成因及對策[J].法制博覽,2019.
注釋
[i]姚秀明.心理學視角下中小學校園欺凌的成因及規(guī)避[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08):159-160.
[ii]劉建.我國中小學校學生欺凌行為及其治理[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75-84.
[iii] 郭潤.初中校園欺凌行為之個案研究[D].蘭州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