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剛
摘?要:小學階段的教學面臨很多的問題,小學生本身天性活力十足,容易在課堂上分散自身的注意力,造成學習效率降低,教材內(nèi)容理解和掌握不足。因此,就需要教師在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同時,注重對課堂教學技巧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真正幫助學生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課堂之上,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提高課堂質(zhì)量和課堂效率,促進教學目標的快速達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技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6-0148-01
在新課改的不斷優(yōu)化與完善下,要求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教師要將新的教學理念融合和應用到語文教學當中。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也要注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養(yǎng),將提升學生的基礎能力與思維發(fā)展作為教學中的培養(yǎng)重點之一。當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掌握了一定的基礎能力,此時教師就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發(fā)揮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思維水平,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熱情。教學技巧就是教師的法寶,真正將多種教學技巧在立足教材,滿足學生學情的情況下進行結合,促進課堂的不斷完善,才是幫助學生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的方式。
1.培養(yǎng)學生興趣,拉近師生距離
興趣是學生進行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與前提,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后,能夠為教師的語文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能促進學習效率的不斷提高。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研究教材,在語文學科中挖掘出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的資源。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將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的重點。只有學生將興趣轉(zhuǎn)移到課堂學習中,才能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教材所表達的知識體系,同時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內(nèi)涵,感受文字的魅力,從而從真正意義上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讓學生能夠激發(fā)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xiàn)愛學習,學好習的效果。
例如,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多媒體教學運用到課堂當中。通過運用多媒體的視頻功能,在教學《烏鴉喝水》這一課時,可以為學生播放烏鴉喝水的視頻,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就能增加對本節(jié)課的興趣,語文課堂也變得更加活躍有趣。同時,學生在教師所營造的這種輕松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中,也會增加對語文課學習的效率。另外,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如果光憑教師在課堂上用枯燥乏味的語言進行講解,學生是無法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來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在觀看烏鴉喝水的視頻過程中建立起直觀的認識。同時,還能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內(nèi)在動力的培養(yǎng)。這也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成為良師的角色,還要做學生的益友,與學生建立良好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與學生的密切溝通中,及時獲取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減少師生間的矛盾,用自身具有親和力的教師魅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語文學習當中。
2.創(chuàng)設科學教學目標
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處于發(fā)展初期,很多語文知識對于他們而言較為抽象。同時,學生因為年齡的關系,生活經(jīng)驗較為薄弱,但也充滿了好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一天性,認識到高效的語文教學活動要跟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在實踐過程中探索和交流對于語文知識的疑問,從而構建高效的課堂。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立足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真正讓語文成為服務生活,高于生活的知識來源。
例如,教師在教學《朱德的扁擔》這一課時,要提前深入研究教材,擬定合適的教學目標,預設出學生在學完本節(jié)課后能夠產(chǎn)生對朱德這個以人物的基本認知。并擬定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一解決。在教學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在課外收集關于朱德的生平事跡。通過課堂的學習,學生就能夠擁有屬于自己的認知。在一個班級當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要結合班級中不同水平能力的學生的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以此來適用于各個階段的學生。對于語文學習能力較低的后進生,教師的教學目標必須是幫助這類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對那些語文學習能力較強的優(yōu)秀學生,教師就要提高教學目標,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3.設計合理教學流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前也應積極開展教學設計,對教學內(nèi)容以及教材內(nèi)容進行有條理的構建,做到對知識點的梳理,教學情境的演化,從而做到心中有數(shù)的開展教學,為學生的課堂導入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準備工作直接展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教學特點。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該做到對學生學情進行了解,從而做到能夠有效的針對學生不同層次的差異開展教學,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要做到明確目標與教學步驟,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方法,真正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深入到教材的知識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做到在學習過程中舉一反三,讓學生不斷的進行思維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抓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以及注意力,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創(chuàng)新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真正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熱情。另外,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對教學工作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做到對教學過程的演化心中有數(shù),從而提升課堂質(zhì)量,提高學習效率,促進教學目標的快速達成。
參考文獻
[1]肖梅芬.小學語文教學技巧探析[J].考試周刊,2016(87):34-34
[2]潘兵克.小學語文教學技巧探析[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3(01):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