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儀, 姚茂盛, 陳建球, 朱讓, 姚鳳霞
(東莞市企石醫(yī)院 1 手外科, 2 骨科, 廣東 東莞523500)
在城市化、 工業(yè)化進程中, 機械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同時也伴隨著危險因素。 我國醫(yī)院門急診每年接診大量因機械所致手部損傷患者, 若治療或護理不當會影響手部功能, 不僅給患者的工作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還會給患者造成心理壓力。 臨床研究[1-2]顯示, 手外傷患者實施圍術期護理干預, 對于減輕患者疼痛感, 促進手部功能盡早恢復有積極影響。 本研究旨在探討圍術期護理干預對手外傷患者疼痛程度及關節(jié)活動度的影響,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84例手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 各42例。 對照組男37 例, 女5 例; 年齡18 ~56 歲, 平均 (32.42 ±10.56) 歲; 手部皮膚撕裂傷7 例, 嚴重擠壓傷8 例, 指骨骨折17 例, 指端缺損指骨外露4 例, 屈指肌腱斷裂6 例。 干預組男36 例, 女6 例; 年齡19 ~59 歲, 平均 (34.86 ± 10.36) 歲;手部皮膚撕裂傷10 例, 嚴重擠壓傷5 例, 指骨骨折15 例, 指端缺損指骨外露4 例, 屈指肌腱斷裂8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①門診確診為手外傷; ②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風濕病及關節(jié)炎患者; ②嚴重溝通障礙者; ③不同意參與本研究的患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包括: 術后根據(jù)患者疼痛程度, 遵醫(yī)囑進行藥物鎮(zhèn)痛, 并告知患者術后及康復期注意事項, 滿足患者的基礎需求。 干預組采用圍術期護理干預, 主要包括: ①術前護理: 術前了解患者的一般資料, 如家庭情況、既往病史、 教育程度以及致傷原因等, 并建立患者檔案記錄表。 傷口采用無菌敷料加壓方式包扎固定, 如出血過多在傷口上方7 cm 左右處用止血帶捆扎, 止血帶每小時放松10 min 并標注捆扎時間。 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 消除患者對手術的緊張焦慮, 幫助患者減輕疼痛感。 ②術后護理: 術后患者應采取平臥體位, 用枕頭等將手部以略高于心臟為標準盡量墊高,促進靜脈血回流, 緩解肢體腫脹。 患者手部保持抓握功能姿勢, 手背向后略伸25°, 指關節(jié)向手掌彎曲45°左右。 對于神經(jīng)或肌腱功能損傷患者應根據(jù)神經(jīng)位固定手部位置, 避免患肢長時間在臥位以免加重水腫。 術后指導家屬或護工進行正確的生活護理, 多與患者溝通交流, 降低患者因傷情造成的焦慮感,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③疼痛護理: 每天上午、 下午定時引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 使患者身心放松, 每次15 min; 每天睡前引導患者冥想訓練, 減輕疼痛感, 提升患者睡眠質(zhì)量。 鼓勵患者多與病友交流或聽舒緩的輕音樂分散注意力, 必要時采用鎮(zhèn)痛泵止痛。 ④功能和心理護理: 每天進行3 ~4 次的按摩干預, 每次15 min, 動作要輕柔緩慢, 以促進患者手部血液循環(huán), 改善手部關節(jié)活動度。 增加巡房次數(shù), 定期評估患者恢復及心理情況。 手外傷患者常會出現(xiàn)焦慮、 憂郁等不良情緒, 根據(jù)患者病情, 介紹相同經(jīng)歷患者康復良好的案例, 緩解患者憂慮, 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及康復訓練。
1.4 評價指標 術后1 周, 從患者的疼痛程度及關節(jié)活動度兩個方面進行護理效果評價。 手指關節(jié)活動度采用角度計測量,在測量時要先測量主動關節(jié)活動度再測量被動關節(jié)活動度。 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 進行評估[3], 根據(jù)疼痛程度的不同一共分為10 段, 0 分為無痛, 10 分為劇烈疼痛, 分數(shù)越高代表疼痛強度越大, 于術后6 h、 術后1 d、 術后2 d、術后3 d、 術后4 d 及術后5 d 各評估一次。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表示, 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組內(nèi)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指關節(jié)活動度 護理前, 兩組的手指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護理后, 干預組的手指關節(jié)活動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手指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手指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主動關節(jié)活動度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干預組 42 76.42±9.04 91.73±14.35* 69.65±7.34 93.02±10.69*對照組 42 65.05±9.88 77.28±10.66* 61.02±8.31 76.97±10.13*t 5.502 5.239 5.044 7.063被動關節(jié)活動度0.000 0.000 0.000 0.000 P
2.2 疼痛程度 術后第2 d 起, 干預組的疼痛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疼痛VAS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疼痛VAS 評分比較
時間 干預組 (n=42) 對照組 (n=42) t P術后6h 8.11±1.46 8.01±1.59 0.300 0.765術后1d 7.12±1.85 7.11±1.60 0.023 0.979術后2d 5.42±1.31 6.25±1.53 5.486 0.000術后3d 3.33±1.16 5.16±1.46 6.360 0.000術后4d 1.64±0.77 4.37±1.38 11.196 0.000術后5d 0.73±0.25 3.41±1.45 11.804 0.000
手外傷是急診常見傷, 多發(fā)于從事重體力勞動和機械操作工作的青壯年男性。 手外傷根據(jù)致傷原因及受傷部位分為皮瓣傷、 屈指肌腱斷裂、 指骨開放性骨折等, 手部神經(jīng)密集, 手外傷不僅給患者造成精神壓力, 還伴隨著不同程度的疼痛感[4]。皮瓣手術后會伴隨劇烈疼痛, 人體在劇烈疼痛時會釋放5-羥色胺, 5-羥色胺可促進血管收縮和血栓形成, 從而導致皮瓣壞死。
圍術期護理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更加專業(yè)化, 在管理過程中一般采用團隊鏈式管理模式, 做到與手術無縫銜接, 使護理過程具有計劃性和流程性[5]。 整個護理分為術前、 術中、 術后三個階段, 術前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 心理狀態(tài)、 經(jīng)濟能力、 家庭情況以及藥物過敏史, 采用正確的包扎方式固定患肢, 采用無菌敷料包扎傷口, 提醒患者將患肢吊于胸前禁止下垂或甩動的動作, 以免加重患肢水腫。 患者術前常見的心理問題是不了解麻醉過程和疼痛程度, ??浯笫中g危險性, 從而造成心理上的悲觀、 焦慮情緒。 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術前教育, 消除患者的 “未知” 感, 通過簡潔的語言告知患者注意事項以及術后如何鍛煉肢體功能, 減少疼痛感[6]。 術后的護理則以維持各項生理機能、 減輕疼痛與不適、 預防并發(fā)癥為主, 對于手外傷患者應以減少疼痛及改善手部關節(jié)活動為重點。 每天實施按摩干預可有效促進患者手部血液循環(huán), 預防手部關節(jié)僵硬[7]。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 為患者減輕疼痛感已經(jīng)成為護理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8]。 心理護理在圍術期護理干預中具有重要作用。 患者的心理對于疼痛程度的感知有很大影響, 心理負荷能力強的患者對疼痛的感知較輕; 相反, 心理素質(zhì)差、情緒不穩(wěn)定的患者對疼痛的感知較強烈[9]。 因此, 護理人員通過溝通鼓勵等方式建設患者心理, 幫助患者樂觀堅強地面對疾病, 減輕患者的疼痛感知。 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后干預組患者的手部關節(jié)活動度顯著較對照組高, 術后疼痛程度顯著較對照組低, 提示圍術期護理干預在改善手外傷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及減輕疼痛方面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 圍術期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手外傷患者的手指關節(jié)活動度, 減輕術后疼痛程度, 是一種可行的護理方法,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