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雯 代嬌陽
摘 要:新媒體平臺的井噴式涌現(xiàn),帶動了有共同興趣愛好或有一致目標的線上“社群”和“圈”的形成,近年來所形成的SA圈就是極具影響力的學習社交圈。本文從SA圈博主自我呈現(xiàn)的不同動機著手,結合多個理論來探究他們進行自我呈現(xiàn)的深層原因及其影響,進而探尋SA博主應如何更好地發(fā)揮其積極作用。
關鍵詞:SA圈;博主;自我呈現(xiàn)
1 SA圈
新媒體浪潮的席卷催生了一個新的群體的形成——SA(Study account的縮寫)圈,其在很多新媒體平臺上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例如小紅書、新浪微博、嗶哩嗶哩。這個學習社交圈源于ins,是一個記錄學習動態(tài)、交流學習經(jīng)驗的群體。SA圈以SA博主為社區(qū)主體,以平臺用戶和博主粉絲為客體,圈內成員們圍繞“學習”,積極向上,樂于分享,展開互動。
2 SA圈博主自我呈現(xiàn)的不同類型
SA圈的核心內容是博主們的自我呈現(xiàn),所呈現(xiàn)內容以學習為主,有時也兼具一些生活碎片。根據(jù)博主分享的動機,結合筆者的參與式觀察所得,可將SA圈博主的自我呈現(xiàn)分為不同的類型。
2.1 儀式性呈現(xiàn)
儀式感是指并不在意做出這個行為能夠帶來什么樣的實際影響,而是只享受做出這個動作的那一刻。一部分SA圈博主將內容分享作為一種儀式性行為,其實是一種自我感化的行為。這類博主不管自己是否有按照預期安排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效果是否令自己滿意,都會選擇把學習內容或學習成果分享到SA圈中,重視分享這個動作的執(zhí)行,且認為分享這件事對于自身來說很重要,或是心理上的自我激勵,或是虛榮心的滿足。
2.2 展示性呈現(xiàn)
歐文·戈夫曼提出的“擬據(jù)理論”中認為,人們就像“演員”一樣,在生活這個大舞臺上“表演”,在不同場合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可能是真實出演,也有可能是裝模做樣。一部分SA博主傾向于在平臺中的SA圈中刻意隱藏自己的真實面,只把積極的一面表露在大家面前,塑造“光鮮亮麗”的個人形象,他們就像是SA圈中的演員一樣,表演時間較為固定,大多在一天結束的時候,表演內容較為單一,都是自己每日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工具或學習成果等與學習相關的內容。
2.3 培養(yǎng)性呈現(xiàn)
一部分博主通過在圈內進行自我呈現(xiàn)來促進自身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他們重在通過在圈內的每日分享來約束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使自己逐步提升自律能力。他們真正地享受學習的過程,憑借自身信念和意志堅持刷題、背誦、做筆記等各式各樣的學習活動,目標是擺脫拖延,提高執(zhí)行力,真正地獲得知識,取得進步,而非流于形式。這類博主大多因以往的懶惰習慣或缺乏自我驅動力而耽誤了學習進度,渴望通過一種約束力來制約并驅使自己去學習。其實,在圈內不斷地進行持續(xù)性地自我呈現(xiàn),也是自身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過程,使自身學習現(xiàn)狀有所改觀。
2.4 利益性呈現(xiàn)
一部分SA博主在獲得一定的粉絲基礎后,自身積攢了一定的流量,一些商家會看重SA博主所構建的這個“私域流量池”,試圖與博主獲得聯(lián)系,并對博主自我呈現(xiàn)的內容進行引導,以期博主幫助其實現(xiàn)營銷目標。博主受利益驅動在圈內進行內容分享,大多選擇將產品信息軟植入到學習分享的內容中,產品圖多與學習內容、學習成果或學習工具等同框,在文案編輯上多有斟酌且有所側重,充分結合SA圈內的受眾群體的特征,抓住需求點,直擊痛點進行有目的性地分享。SA圈受眾在瀏覽博主學習分享內容的同時被動地接受產品信息,出于SA圈內的受眾對于其所關注博主的喜愛或信任,刺激驅使其產生體驗該產品的欲望,進而下單付款,增加產品銷量,實現(xiàn)商家和SA博主的共贏。
3 SA圈博主自我呈現(xiàn)的多理論分析
3.1 “使用與滿足”理論:在自我呈現(xiàn)中滿足自身需求
“使用與滿足”理論旨在探尋主體使用媒介的動機及某種有待滿足的心理需求,他們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使用媒介,實現(xiàn)自身需求的滿足。這一理論從SA圈博主的自我呈現(xiàn)中即可看出,博主出于某種心理動機,主動參與到圈內的自我呈現(xiàn)中。按照呈現(xiàn)類型分析博主心理,儀式性呈現(xiàn)博主希望通過內容分享督促學習并獲得社會認同感的共鳴、展示性呈現(xiàn)博主希望通過內容分享在圈內社交中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培養(yǎng)性呈現(xiàn)博主希望通過內容分享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真正地獲得知識、利益性呈現(xiàn)博主希望通過內容分享獲得一定的經(jīng)濟利益。
以微博SA超話社區(qū)為例,一部分博主試圖通過在圈內進行積極地自我呈現(xiàn)來炫耀自己的學習成果,以期贏得他人的羨慕,也有一部分博主通過發(fā)博形成積極的自我暗示——我有努力學習,實現(xiàn)自我安慰,緩解焦慮情緒。
3.2 “擬據(jù)理論”:通過“表演”獲得“掌聲”
“擬據(jù)理論”認為,人們所作出的行為都是在特定的場所或情境里進行表演的,演員們努力地通過各種方式把自己塑造成理想化的自我,盡情地表演并期望獲得來自外界的正面反饋。以微博SA超話社區(qū)為例,SA超話中的博主們熱衷于在超話社區(qū)這個大舞臺上表演,精致的筆記、美麗的外表、聰明且有趣的靈魂是他們表演的主要內容,美好的令人艷羨的個人形象在舞臺上閃閃發(fā)光,引發(fā)了臺下觀眾的鼓舞喝彩(評論或轉發(fā))。“表演”的舞臺就是“前臺”,博主自我呈現(xiàn)的“前臺”就是他們每天在SA圈內分享的內容。
以豆瓣SA組為例,組員們將學習或生活內容發(fā)帖至組內時所展示的令人眼前一亮的學習時長、內容詳實的備考攻略、真誠真切的文案等細節(jié),在SA圈這個舞臺上,扮演了一個擁有充實生活,有理想、有執(zhí)行力的榜樣角色,臺下的“觀眾”紛紛投去羨慕的眼光,引來陣陣掌聲(轉發(fā)、評論、點贊)。
3.3 “社會學習理論”:在相互學習中激勵自身前進
從“社會學習理論”可以得知,人作為一個本性“向上”、“向善”的人來說,處在社會大家庭中,難免會與他人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不足,看到了他人的優(yōu)點,于是將其視為“學習對象”,開始逐步地改變自己,取得進步。結合“社會學習理論”的四個階段,以SA圈中的學生游客為例進行分析:用戶正在漫無目的地瀏覽著平臺的信息,一個九宮格圖片排版、文藝且略帶“雞湯感”的文案、桌面上顯眼的計時器數(shù)字、純色桌布和背景墻、由支架支著的筆記本電腦、兩盆綠色小盆栽、細致實用的干貨分享,這樣清新精致的學習環(huán)境和真誠友愛的經(jīng)驗分享引起了他的注意。當他注意到這位寶藏博主時,便會點進去博主的主頁,將他往日所發(fā)的內容全部大致瀏覽一遍。圖片的排版方式,文案的編輯風格,評論區(qū)的維護等諸多細節(jié)多多少少被他所記住,久而久之,對他今后的學習生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于是在自己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也開始注意物品擺放的美觀度,所記筆記的整潔度,學習時長等等,并將自己的這些學習痕跡和生活碎片記錄下來并發(fā)布在SA圈中,以期向自己所喜歡的SA博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會形成兩個結果,一個是一味地模仿對方的呈現(xiàn)方式,并沒有真正地學有所長。一個是在學習和模仿的過程中挖掘出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發(fā)揮了進行學習內容分享的正面作用,圈內博主們相互激勵和共同進步得以實現(xiàn)。
3.4 自我效能理論”:通過自我呈現(xiàn)來提升學習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理論”是指人們對于自身做出某個行為的自我能力的評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動作發(fā)出者的自信心和執(zhí)行力。結合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關鍵特征,SA圈中的博主通過在圈內分享內容來增強對自身學習能力的認可,進一步增強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提升學習的執(zhí)行力。他們所關注的是如何約束和激勵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比過去,現(xiàn)在更具有做出學習這個行為的驅動力。
結合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就SA圈進行分析,圈內成員大多經(jīng)過了由“間接體驗”到“直接體驗”的過渡,而“社會勸說”和“生理因素”貫穿整個行動的始終。大多數(shù)由最初的只瀏覽不分享的“間接體驗”轉向積極主動進行自我呈現(xiàn)的“直接體驗”,即在瀏覽他人分享內容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分享者所呈現(xiàn)的積極向上,努力上進的狀態(tài),于是也試圖參與其中,一定程度上將其視為了“社會榜樣”,力圖學習他們的積極狀態(tài),提升自己的自信程度。而評論區(qū)或是鼓勵,或是詆毀的互動交流以及自己近期的情緒狀況,都會使自身的自我效能感發(fā)生變化。
3.5 “社會比較”:在比較中完善自我呈現(xiàn)方式
在人人都在“販賣焦慮”的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情境下,很多人產生迷茫、不知所措、自我懷疑的心理情緒,總是習慣性地通過從與他人的比較中來對自己進行評估和定位。如果個體以提升自我為基本動機,選擇與比自己表現(xiàn)稍好的人進行比較,這種比較被稱為上行比較。平行比較是個體為準確了解自我的情況,將自己和相似他人進行比較的比較。SA博主大多都在圈內進行上行比較或平行比較,持續(xù)關注某些自己所景仰或與自身實力相當?shù)牟┲?,其終極目的都是獲得進步。SA博主們所分享的內容以成果性的信息為主,而在內容的呈現(xiàn)上會注意自我呈現(xiàn)的完善,如多次修改編輯文案、美化圖片。這些做法其實都是為了在與圈內他人的比較中呈現(xiàn)更加積極的自我。
4 反思
在SA圈“努力文化”的主流價值觀下,不乏有很多積極且上進的寶藏博主,他們不僅能夠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還樂于分享,真正地幫助了很多人。但也有一些博主將學習成效拋之腦后,過于注重儀式感和形式,盲目跟風參與SA圈的自我呈現(xiàn),分享內容不具有真實性,單純?yōu)榱藵M足自己的虛榮心,蒙騙粉絲。
隨著SA圈的影響力逐漸增強,近年來圈內的惡性競爭也頻頻發(fā)生。利用粉絲來刷評,刷贊,刷轉發(fā),一味地追求“漂亮”的流量數(shù)據(jù)。也有一些博主不顧粉絲的平臺體驗,高頻率地承接商業(yè)推廣,所推產品無質量保障,有違“學習博主”的初心。甚至還存在以博主為首,引誘自家粉絲組成“惡臭姐妹花”抱團互撕其他具有競爭力的博主,如“藏于冰島”、“抱樹姐妹花”等博主都引發(fā)了圈內的大風波。這些不正當?shù)淖龇ǘ疾焕谌攘己蔑L氣的形成。
5 總結
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SA圈作為新媒體平臺的一個新型群體樣態(tài),廣受擁有學習目標的群體追捧,也吸引了一批“窺私學霸”的吃瓜群體,這都助推了SA圈的日益火爆。博主們出于不同的目的進行自我呈現(xiàn),但作為平臺信息的發(fā)出者,應該規(guī)范自身的網(wǎng)絡沖浪行為,對自身的言行負責。另外,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更要重視粉絲及其他游客的體驗感。歸根結底,SA圈作為一個學習社群,博主們的核心落腳點應放在培養(yǎng)和重塑平臺用戶的學習習慣上,旨在提升學習效率和自律能力,做用戶學習路上的同行者,取得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傅語涵.微信朋友圈中流利閱讀“刷屏式打卡”背后的受眾使用行為分析[J].試聽,2019: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