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融合與發(fā)展:“前智慧圖書館”時期研究主題演化趨勢

    2020-07-18 15:37:39林彥汝
    河北科技圖苑 2020年3期
    關鍵詞:智慧圖書館數字圖書館

    摘要:分析國內“前智慧圖書館”時期研究領域的主題演化趨勢,以期為新形態(tài)圖書館的研究及發(fā)展提供較為客觀的理論依據。結合詞頻統(tǒng)計軟件和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相關期刊論文發(fā)文量、作者及關鍵詞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重點分析了“數字圖書館”和“智慧圖書館”領域的主題演化趨勢,歸納總結“前智慧圖書館”時期的研究主題演化總趨勢。研究認為,在“前智慧圖書館”時期主題研究趨勢主要有從“Web2.0”向“物聯(lián)網”、從“開放理念”向“版權保護”、從“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從“學科館員”向“智慧館員”幾方面的研究轉變。

    關鍵詞:前智慧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智慧圖書館;演化趨勢

    中圖分類號:G250.7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0.0055

    1 引言

    科技的進步引領社會各個領域的飛速發(fā)展,圖書館也經歷了從“重館藏”的傳統(tǒng)圖書館,到“重數字”的數字圖書館,并正向“重數據”的智慧圖書館變遷。數字圖書館的出現(xiàn)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使人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不受時空限制地暢游圖書館,訪問圖書館資源。智慧圖書館是數字圖書館的高級發(fā)展形態(tài)[1],能夠“主動”地服務于用戶,實現(xiàn)智慧化服務和管理。

    1996年,黃曉斌[2]分析了美國“數字圖書館”研究計劃對于我國發(fā)展數字圖書館的借鑒意義,開啟了國內對數字圖書館的研究。1998年,“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建設專家顧問委員會”成立,標志著我國圖書館正式朝著數字圖書館的方向發(fā)展[3-4]。而真正引起國內圖書館學界關注的,則是2002年的數字圖書館國際論壇,會議對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的試點工作進行了重點分析,并深入研究討論了中文信息化等熱點問題。

    2019年7月,浙江大學圖書館副館長黃晨在“2019年科學數據管理、倉儲和應用實踐研討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前智慧圖書館”的概念,他認為,我們現(xiàn)在處于數字圖書館建設向智慧圖書館建設發(fā)展的過渡階段,還未真正進入智慧圖書館時期,用“前智慧圖書館”來概括現(xiàn)在這個特殊時代的圖書館形態(tài)更為合適。因此,本文借用了這個概念,把從數字圖書館建設向智慧圖書館建設發(fā)展的過渡階段表述為“前智慧圖書館”時期,把該段時期的“數字圖書館”和“智慧圖書館”研究領域統(tǒng)稱為“前智慧圖書館”研究領域。

    綜上所述,相關領域學者已經意識到了“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需求,并在“前智慧圖書館”時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文獻計量方法,對國內“前智慧圖書館”時期,“數字圖書館”和“智慧圖書館”及融合領域的研究演化趨勢進行分析,為新形態(tài)圖書館的研究及發(fā)展提供較為客觀的理論依據。

    2 研究方法與樣本獲取

    本文以CNKI期刊數據庫為數據源,分別以“數字圖書館”和“智慧圖書館”為檢索詞,在“篇名或關鍵詞”中進行限定檢索。通過初步檢索,發(fā)現(xiàn)從2010年“數字圖書館”領域相關論文發(fā)文量開始逐年降低,而“智慧圖書館”領域發(fā)文量也正是從2010年開始出現(xiàn)并逐年上升,因此我們選擇2010-2019年作為本文“前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研究區(qū)間。通過上述檢索途徑,共檢索到“數字圖書館”相關期刊論文9 373篇,“智慧圖書館”相關期刊論文1 034篇(檢索日期為2019年10月5日)。經過進一步篩選,剔除篇名和關鍵詞中都未出現(xiàn)檢索詞的文獻以及征稿啟事、會議紀要等,最后篩選出“數字圖書館”有效文獻7 341篇,“智慧圖書館”有效文獻972篇。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文獻計量的詞頻統(tǒng)計及可視化方法。通過對相關研究領域的高頻作者和高頻關鍵詞進行篩選分析,并利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繪制其知識圖譜,揭示“前智慧圖書館”研究領域的主題研究演化趨勢及其特點。

    3 文獻計量分析

    3.1 發(fā)文量分析

    2010-2019年間,“數字圖書館”和“智慧圖書館”領域的期刊論文發(fā)文量如圖1所示。“數字圖書館”領域文獻發(fā)文量基本呈現(xiàn)逐年下降的趨勢,直至2017年趨于相對平穩(wěn),從2010年的1 088篇下降至2019年的258篇。不難發(fā)現(xiàn),學者對該領域的研究產出越來越少,正說明在“前智慧圖書館”研究領域,其研究的重點和熱點正在轉變,“數字圖書館”不再是圖書館界的重點研究熱點。

    ? “智慧圖書館”領域文獻發(fā)文量呈逐年上升趨勢,2010年是該領域的研究元年,發(fā)文量只有1篇,2011-2014年都以每年翻倍的量在增長,可以看出這4年間,該領域研究從萌芽期進入急速上升期。雖然2015-2019年上升速度不及前4年,但發(fā)文量亦顯著增長,從2011年的8篇,增長到2019年的222篇,增長了近30倍??梢?,該領域的發(fā)文量還將持續(xù)攀升。

    以上的發(fā)文數據表明,從2010年開始,國內“前智慧圖書館”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已慢慢從“數字圖書館”研究向“智慧圖書館”研究轉變。直至2019年,兩個領域發(fā)文量趨于接近,但“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發(fā)文量相對于其他領域還非常少,表明國內“智慧圖書館”研究剛起步,黃晨館長的“前智慧圖書館”這一概念的提出非常貼切,相關學者需要立足現(xiàn)實,提高探索意識,繼續(xù)深入該領域的研究。

    3.2 作者分析

    通過對“前智慧圖書館”時期作者發(fā)文量情況分析,可以了解相關領域內發(fā)文較多、影響力較大的作者情況,掌握該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也可以了解該時期,從“數字圖書館”到“智慧圖書館”領域,作者持續(xù)研究的情況。統(tǒng)計結果表明,該時期“數字圖書館”領域共有7 213位作者發(fā)表過相關論文,“智慧圖書館”領域共有1 221位作者發(fā)表過相關論文,通過作者總量與文獻總量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智慧圖書館”領域的作者合作機會更多。

    3.2.1 作者發(fā)文量及影響力

    通過對“前智慧圖書館”時期兩個研究領域的高頻作者發(fā)文量、總被引量及篇均被引量的統(tǒng)計(見表1),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

    (1)在“數字圖書館”領域,陳臣、馬曉亭、畢強、鄭建明、李潔、劉燕權等作者的發(fā)文量較多。其中, 陳臣、馬曉亭、畢強年均發(fā)文都超過3篇,可以認為是該領域的核心作者。通過對作者總被引頻次的分析發(fā)現(xiàn),陳臣、馬曉亭、畢強、鄭建明、李潔的總被引頻次均超過100次,張興旺、黃曉斌的篇均被引頻次超過10次,對“數字圖書館”領域的研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是強而有力的作者群體。

    (2)“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研究雖然起步才10年,但相關作者的論文產出量亦不低,如邵波、王世偉、黃輝、曾子明、周玲元等都是該領域的高產作者和核心作者,為國內智慧圖書館領域研究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另外,王世偉、邵波、曾子明、劉煒的總被引頻次均超過100次,王世偉、曾子明、劉煒、沈奎林、邵波的篇均被引頻次超過10次。尤其是王世偉,他于2011年和2012年發(fā)表的篇名為《未來圖書館的新模式——智慧圖書館》和《論智慧圖書館的三大特點》兩篇文獻的被引頻次分別為361次和340次,對于“智慧圖書館”這一新研究領域來說,王世偉無疑是高影響力作者,是國內“智慧圖書館”領域的開拓者和引領者。

    3.2.2 從“數字圖書館”到“智慧圖書館”持續(xù)創(chuàng)新研究作者分析

    “數字圖書館”和“智慧圖書館”都是“前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研究熱點,不少作者在這些領域都有交叉研究或持續(xù)創(chuàng)新研究,如陳臣、鄭建明、張興旺等“數字圖書館”的高頻作者都有對“智慧圖書館”進行持續(xù)創(chuàng)新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圖書館”前14位高頻作者中,有12位都是跨領域持續(xù)創(chuàng)新研究的代表性作者,其中最突出的是黃輝、劉煒和沈奎林,這些作者對“前智慧圖書館”領域研究的忠誠度和連貫性都很高。從數據來看,“智慧圖書館”研究正吸引著大批圖書館界其他領域研究學者的加入。

    3.3 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是對文獻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提煉,分析大量文獻的關鍵詞可歸納出該領域研究主題及其演化趨勢。本文對文獻關鍵詞做了合并同義詞、去除低頻詞等簡單的清洗工作,如合并RFID、RFID技術與射頻識別技術、互聯(lián)網+與“互聯(lián)網+”、5G與5G技術等,最終“數字圖書館”7 341篇文獻共涉及7 624個關鍵詞,“智慧圖書館”972篇文獻共涉及1 221個關鍵詞。對以上關鍵詞進行詞頻統(tǒng)計,各提取前20個高頻關鍵詞,并從高到低排序,如表2所示。

    同時,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為“前智慧圖書館”時期的相關研究繪制了關鍵詞時區(qū)視圖(見圖2、圖3),關鍵詞節(jié)點越大,表示得到的關注越大,反之則相反;時間跨度表示該關鍵詞受關注的持續(xù)時間段。通過時區(qū)視圖既能從時間維度上研究主題的演化趨勢,又可直觀地了解關鍵詞在不同時間分區(qū)的布局特征,進而從整體上了解“前智慧圖書館”領域主題研究的動態(tài)分布[5]。

    根據統(tǒng)計結果,結合表2和圖2、圖3發(fā)現(xiàn):

    (1)2010-2019年間,“數字圖書館”領域新出現(xiàn)的高頻關鍵詞不多,研究關注度慢慢弱化。從前5年的高頻關鍵詞來看,云計算、信息服務、知識產權、高校圖書館等關鍵詞頻次較高;后5年,大數據、知識服務、資源整合等主題頗受關注。隨著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數字圖書館也迎來了從數字圖書館建設到數字圖書館推廣、從信息服務到知識服務、從資源整合到資源共享研究的演化。

    (2)“智慧圖書館”研究前5年,物聯(lián)網、智慧服務、RFID、智慧城市等詞都是高頻關鍵詞;后5年,研究范圍較廣,涌現(xiàn)出了大批如人工智能、圖書館建設等新關鍵詞。人工智能技術給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帶來了機遇,十年間智慧圖書館的研究方向也發(fā)生了從理論研究到建設研究、從RFID技術到人工智能技術、從硬智慧到軟智慧研究的轉變。

    (3)“數字圖書館”和“智慧圖書館”兩領域,出現(xiàn)了不少共同的高頻關鍵詞,如云計算、大數據、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等。說明在“前智慧圖書館”這個融合時期,學者們高度重視技術應用,關注的共同重點都在構建圖書館的技術和服務模式上;而高校圖書館是國內“前智慧圖書館”領域研究和建設的先驅,是主要的應用對象,成為該研究領域的關注焦點。

    4 研究主題演化趨勢分析

    綜合發(fā)文量,對“前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研究主題進行探討,可以幫助我們深入認識該時期研究的核心和熱點。本文對“數字圖書館”和“智慧圖書館”兩個研究領域在“前智慧圖書館”時期的研究主題和演化趨勢進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為新形態(tài)圖書館的發(fā)展提供參考。

    4.1 “數字圖書館”領域研究主題演化趨勢

    4.1.1 從“數字圖書館建設”到“數字圖書館推廣”研究

    2012年以前,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數字圖書館的軟硬件建設上。白廣思[6-7]針對目前眾多的數字圖書館開發(fā)利用平臺,提出了開發(fā)平臺的選擇依據和選擇策略;張煜[8]認為當前高校數字圖書館的建設重點,應從技術實現(xiàn)和資源內容服務兩方面來深入研究。

    2013年及以后,關于數字圖書館推廣的研究逐漸興盛。胡鳳萍[9]認為,如何重新構建從傳統(tǒng)圖書館到數字圖書館的服務模式,為讀者提供多樣化服務,是圖書館界需不斷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張強[10]以天津圖書館為例,用IPsec VPN技術實現(xiàn)圖書館數字資源異地共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應用,為數字圖書館的推廣提供技術保障和資源支撐;孫一鋼[11]等利用“國圖公開課”推廣數字圖書館資源,推進新媒體閱讀,實現(xiàn)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全民共享。

    4.1.2 從“信息服務”到“知識服務”研究

    數字圖書館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原有服務,已從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逐漸升級。2015年前不少學者都專注于數字圖書館的信息服務研究,如趙配影[12]等著力研究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用以對數字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服務技術、服務效果進行真實有效的評估;熊擁軍[13]等利用推薦技術,提出數字圖書館資源推薦模型,解決當下信息資源服務推薦難的問題。

    2016年邵慧麗[14]探討了知識發(fā)現(xiàn)支撐環(huán)境下數字圖書館的知識服務模式,認為圖書館知識服務趨向移動化及協(xié)同化;而后,史枚翎[15]認為知識服務對數字圖書館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相當高的價值,并提出用創(chuàng)新知識管理、知識服務來實現(xiàn)數字圖書館可持續(xù)發(fā)展。

    4.1.3 從“資源整合”到“資源共享”研究

    資源整合是數字圖書館的熱門研究方向之一,如王春玲[16]認為資源整合是解決“信息孤島”和“信息超載”問題的一種方法,可以實現(xiàn)異質資源共享,提高檢索效率;嚴安[17]提出基于語義Web服務的數字圖書館資源整合架構,并結合多種不同的功能組件進行相關分析。

    2014年后,學者對資源整合方面的研究文獻產出量極少,相應地被讀者迫切需求的資源共享取而代之成為研究熱點。如李育嫦[18]針對當前數字圖書館資源共享困境,提出了加強政策法律建設、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保障人才激勵機制等策略;王小立[19]汲取百度“知道”的成功經驗對數字圖書館資源貢獻服務提出建議;徐龍順[20]等運用演化博弈理論,運用數學中的復制動態(tài)方程,來探討數字圖書館資源的共享風險系數。

    4.2 “智慧圖書館”領域研究主題演化趨勢

    4.2.1 從“智慧圖書館理論”到“智慧圖書館建設”研究

    2012年以前,關于智慧圖書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圖書館的概念、特性這些理論研究上。如2010年嚴棟[4]把物聯(lián)網技術運用到智慧圖書館中,認為物聯(lián)網是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核心;董曉霞[21]等基于感知領域,認為智慧圖書館是集感知智慧化和數字圖書館服務智慧化為一體的產物。

    2013年后,相關研究都聚焦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方面,無論是整體框架研究、具體的模塊設計還是相應圖書館方案設計都有相關的研究。如崔海蘭[22]等設計了一套基于射頻識別技術的智慧圖書館管理系統(tǒng);沈奎林、邵波[23]以南京大學圖書館為例,從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建設、服務和應用建設幾個方面,搭建了智慧圖書館的應用體系,實現(xiàn)了智慧圖書館從理論到實踐的應用;劉倩[24]以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從大數據分析技術、建設平臺選擇和功能模塊三個方面提出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方案。

    4.2.2 從“RFID技術”到“人工智能技術”研究

    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依賴于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多種技術的應用推動了智慧圖書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技術應用研究中,尤其以解決簡單的門禁系統(tǒng)、自助借還書設備的RFID技術研究和用來設計智能機器人、提高圖書館員工作效率的人工智能技術研究較為突出。智慧圖書館前期RFID技術研究盛行,如錢理峰[25]認為RFID技術催生了智慧圖書館,研究并設計了RFID標簽閱讀器;王苑[26]等分析了RFID文獻智能管理構架,詳細全面地設計了圖書館管理系統(tǒng),為讀者提供智慧化服務。

    2017年,陸婷婷[27]首次把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到圖書館建設中,認為人工智能是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趨勢;劉深璟[28]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是圖書館硬件智慧化、圖書館轉型發(fā)展和圖書館服務提升的必要條件;陳臣[29]認為能否為讀者精準定制和推送個性化服務,是衡量智慧服務的重要指標,應把大數據深度挖掘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圖書館建設中。

    4.2.3 從“硬智慧” 到“軟智慧” 研究

    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和建設離不開技術、資源、設備、空間這些硬智慧,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王世偉[30]指出現(xiàn)在的圖書館設備精良,實現(xiàn)了一體化服務,讓讀者可以更自由、自助、方便地利用圖書館;劉寶瑞[31]從哲學和技術兩個層面剖析了智慧圖書館,模擬了智慧圖書館的硬件建設和空間建設。

    隨著圖書館形態(tài)的不斷變化,圖書館員所承擔的工作和對他們的能力要求也發(fā)生了變化,2015年后“智慧館員”進入越來越多學者的研究視線。王婷婷[32]認為智慧館員是智慧服務的重中之重,是知識服務向智慧服務提升的關鍵,應承擔起實現(xiàn)智慧化服務的重任;田燕芳[33]認為圖書館員面臨著服務的智能化、多元化、專業(yè)化,需要定期培訓和明確的激勵機制來強化;孫利芳[34]等認為智慧館員應該是具備多種專業(yè)能力的,擁有多元化工作能力的智者。

    4.3 “前智慧圖書館”時期研究主題演化總趨勢

    綜合上述兩個研究領域的發(fā)展趨勢分析,本文認為,在“前智慧圖書館”時期相關主題研究總趨勢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

    4.3.1 從“Web2.0”向“物聯(lián)網”研究轉變

    自2004年Web2.0的概念提出后,Web2.0被廣泛應用到圖書館中,2007-2014年是Web2.0在圖書館界的研究高峰期。如肖崢[35]認為Web2.0不僅僅是種技術,更是種態(tài)度,是以用戶對信息獲取和應用為目標的“創(chuàng)新、以人為本、開放、實用、易用”的Web2.0;黃輝[36]認為在Web2.0技術的支撐下,圖書館要開創(chuàng)思維創(chuàng)新、體制創(chuàng)新、服務創(chuàng)新與技術創(chuàng)新。

    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促進了物聯(lián)網的產生,圖書館界也從以人為主的開放、共享的圖書館拓展到所有物品都聯(lián)網,可以通過網絡實時控制物品的圖書館。

    物聯(lián)網概念是1999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提出,21世紀初物聯(lián)網真正在國內普及,2013年前后越來越多圖書館把物聯(lián)網技術融入到建設機制中。如陸婷婷[27]認為物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與運用,推出了24小時自助圖書館、智能機器人等服務,推動著現(xiàn)代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發(fā)展;趙配影[12]認為物聯(lián)網技術在圖書館廣泛運用的同時,仍需關注物聯(lián)網的安全性,做好用戶隱私保護工作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4.3.2 從“開放理念”向“版權保護”研究轉變

    “開放”是現(xiàn)代圖書館發(fā)展的必經之路,開放資源、開放設施、開放服務都是圖書館開放理念的核心。如沈嶸[6]認為要把“開放、合作、共享”的理念融入到圖書館發(fā)展建設中,構建以開放為特征的創(chuàng)新體系,引領圖書館發(fā)展;孫一鋼[11]等認為隨著用戶閱讀習慣的改變,圖書館應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借助網絡環(huán)境,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開放式的服務。

    開放服務推崇版權轉讓、保留部分版權等理念,但由于開放資源本身蘊藏著巨大的價值,勢必與版權保護理念發(fā)生沖突。如徐龍順[20]等認為圖書館資源共享環(huán)境下,版權人的知識產權保護成為關鍵,提出了兩者如何達成均衡的研究策略;秦珂[37]認為國內圖書館界應認識到區(qū)塊鏈技術對版權保護的意義,運用區(qū)塊鏈技術提升版權管理系統(tǒng),構建完善的版權技術管理政策。

    4.3.3 從“信息服務”向“智慧服務”研究轉變

    數字圖書館的發(fā)展,牽引著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的提升,微信公眾平臺、微博、圖書館APP等信息服務手段層出不窮。如張煜[8]認為數字圖書館是傳統(tǒng)圖書館的必然趨勢,其最終目標是為讀者提供數字化信息服務,包括信息庫建設、數字信息環(huán)境平臺建設等;趙配影[12]等通過對信息、信息服務概念的理解,認為圖書館信息服務應具備夠硬的技術設備、專業(yè)的服務技能等特征。

    在整個“前智慧圖書館”時期,圖書館通過不斷傳承和創(chuàng)新原有的服務,正從信息服務向智慧服務逐漸升級。如董曉霞[21]認為應利用智能手機、ZigBee等無線通信技術,建立感知和定位功能,為讀者提供智能服務;劉倩[24]認為智能技術和智慧服務是智慧圖書館發(fā)展的關鍵要素,利用可用資源結合智能技術,改善用戶體驗,實現(xiàn)智慧服務。

    4.3.4 從“學科館員”向“智慧館員”研究轉變

    2016年以前,“學科館員”研究是高校圖書館服務的主要研究熱點。劉迎春[38]認為在知識服務背景下,學科館員是知識的組織者、傳播者和創(chuàng)新者,是圖書館與學院聯(lián)系的紐帶,是知識服務的主力軍;張蒂[39]通過對985高校中的學科館員實踐案例的調查和分析,建立南開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三原則”制度。

    2016年后,越來越多的學者把研究方向從“學科館員”研究向“智慧館員”研究轉變,認為智慧館員是“前智慧圖書館”建設中的一種全新的、創(chuàng)新的館員形式。如劉倩[24]認為智慧圖書館=智慧設備+智慧館員,是館員智慧與機器智慧的融合;王婷婷[32]認為“智慧”是就圖書館員的素質而言的,圖書館員是智慧圖書館的貼心服務者,是知識導航員,也是信息傳遞者。

    5 結語

    “數字圖書館”和“智慧圖書館”研究都是“前智慧圖書館”時期圖書館界學者關注的重點領域。數字圖書館是智慧圖書發(fā)展的基礎,智慧圖書館是數字圖書館的提升與轉化,兩者相互融合又相對獨立。智慧圖書館是應讀者需求而產生的圖書館新形式。

    本文通過對2010-2019年間“前智慧圖書館”時期相關研究文獻的篩選、統(tǒng)計、整合和分析,發(fā)現(xiàn)相關研究的文獻量雖較多,研究主題范圍較廣,專注該領域研究的學者也不在少數,但總的來說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表面研究居多,缺乏深入研究。以智慧圖書館為例,對于智慧圖書館的概念,目前國內外尚無統(tǒng)一的定義,但關于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已擴散到智能技術、智慧服務、智慧館員等層面,不少研究都浮于表面,深度不夠,對智慧圖書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缺乏指導性建議;

    (2)喊口號居多,缺乏真實踐。當前不少圖書館建設中存在喊口號、買硬件、創(chuàng)環(huán)境、擴空間等誤區(qū)。本文認為不論是數字圖書館建設還是智慧圖書館建設其任務都任重而道遠,需一步一步做實做好,不僅僅是資源和硬件的升級,更要做到人與知識的真正融合,提供更高層次的服務;

    (3)獨立建設居多,缺乏合作意識。“前智慧圖書館”時期,投入建設使用的數字圖書館和智慧圖書館都不在少數,但真正做到多館間實現(xiàn)資源共享、知識共享與服務共享的卻極少。

    國內“前智慧圖書館”研究領域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需要更多學者持續(xù)關注、研究,合理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拓寬研究范圍,創(chuàng)造出更多研究成果,做到深研究、真實踐、重合作,為新形態(tài)圖書館建設和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指導意見。

    參考文獻

    [1] 楊紅云,雷體南.智慧教育:物聯(lián)網之教育應用[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6:119-120.

    [2] 黃曉斌. 美國數字圖書館研究的發(fā)展[J].圖書館建設,1996(11):74-75.

    [3] 《圖書情報工作》雜志社.智慧城市與智慧圖書館[C].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144.

    [4] 嚴棟.基于物聯(lián)網的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學刊,2010(7):8-10.

    [5] 姜尚峰.高考研究20年:話題演進與前沿探討——基于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8(11):91-95,108.

    [6] 沈嶸.技術聯(lián)盟: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新方向——以浙江省高校數字圖書館聯(lián)盟建設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0(3):71-74.

    [7] 白光思.數字圖書館平臺建設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4):105-105.

    [8] 張煜.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11(12):47-48.

    [9] 胡鳳萍.淺談數字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推廣[J].蘭臺世界,2013(7):129-130.

    [10] 張強.IPsec VPN技術在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建設中的應用——以天津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11):41-44.

    [11] 孫一鋼,張煒,謝強,等.國家數字圖書館的數字閱讀服務與推廣[J].圖書館雜志,2016(10):4-8.

    [12] 趙配影,熊軍潔,王雅娟.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及其質量評價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5):45-47.

    [13] 熊擁軍,袁小一,崔永.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中資源推薦策略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4(4):72-76.

    [14] 邵慧麗,張帆.基于知識發(fā)現(xiàn)數字圖書館知識服務研究[J].圖書館,2016(2):70-73.

    [15] 史枚翎.數字圖書館可持續(xù)發(fā)展下的知識管理與知識服務創(chuàng)新[J].山西檔案,2017(3):107-109.

    [16] 王春玲.數字圖書館資源整合探討[J].中國報業(yè),2011(10):81-82.

    [17] 嚴安.基于語義Web服務的數字圖書館資源整合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10):19-22,75.

    [18] 李育嫦.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現(xiàn)狀及保障機制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3):75-77,40.

    [19] 王小立.百度“知道”知識傳播對個人數字圖書館資源共享的啟示——基于系統(tǒng)動力學方法[J].圖書館,2016(2):83-87.

    [20] 徐龍順,李嬋. 數字圖書館資源共享風險演化博弈分析[J].圖書館建設,2017(12):56-62.

    [21] 董曉霞,龔向陽,張若林,等.智慧圖書館的定義、設計以及實現(xiàn)[J].現(xiàn)代圖書情報技術,2011(2):76-80.

    [22] 崔海蘭,郭金子,譚光德.基于RFID的智慧圖書館管理系統(tǒng)建設方案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5(1):102-104.

    [23] 沈奎林,邵波.智慧圖書館的研究與實踐——以南京大學圖書館為例[J].新世紀圖書館,2015(7):24-28.

    [24] 劉倩,付方方.智慧時代下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規(guī)劃探析——以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科技資訊,2019(2):191-192.

    [25] 錢理峰.智慧圖書館嵌入式RFID中間件的研究與開發(fā)[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2):808-810.

    [26] 王苑,王嵐.基于RFID技術的智慧圖書館構建和應用[J].圖書館學刊,2013(12):98-100.

    [27] 陸婷婷.從智慧圖書館到智能圖書館:人工智能時代圖書館發(fā)展的轉向[J].圖書與情報,2017(3):98-101,140.

    [28] 劉深璟.人工智能在智慧圖書館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傳媒論壇,2019(7):126-127.

    [29] 陳臣.基于讀者個性化閱讀相關大數據的智慧圖書館構建研究[J].圖書館,2018(10):64-70.

    [30] 王世偉.論智慧圖書館的三大特點[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11):22-28.

    [31] 劉寶瑞,馬院利.基于智慧理念的智慧圖書館空間樣貌探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5(6):26-29.

    [32] 王婷婷.智慧圖書館員:智慧圖書館的構建者[J].科技視界,2013(10):164,167.

    [33] 田燕芳.智慧圖書館環(huán)境下圖書館員職業(yè)素養(yǎng)建設探析[J].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5(8):131.

    [34] 孫利芳,烏恩,劉伊敏.再論智慧圖書館定義[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8):17-19,68.

    [35] 肖崢.基于Web2.0的圖書館信息服務創(chuàng)新的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10(12):93-94.

    [36] 黃輝.基于Web 2.0的數字圖書館應用探索[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7):118-121.

    [37] 秦珂.區(qū)塊鏈技術視野下的圖書館數字版權管理:作用機制、創(chuàng)新價值和建議[J].圖書館論壇, 2020,40(4):113-122,133.

    [38] 劉迎春.面向知識服務的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培養(yǎng)模式[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2(11):86-88.

    [39] 張蒂.學科館員服務從聯(lián)絡到嵌入的轉變——南開大學圖書館的實踐與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2015(7):90-97.

    作者簡介:林彥汝(1987-),女,碩士,浙江樹人大學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讀者服務。

    (收稿日期:2020-04-01 責任編輯:孫 煒)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ary trend of research theme in the “pre-smart library” period in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objectiv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library. Combined with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software and CiteSpace visualized softwar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n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related journals, authors and keywords are made, focusing on the theme evolutionary trend in the field of “digital library” and “smart library”.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general evolutionary trend of research theme in the period of “pre-smart librar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are several aspects of research theme transformation in the period of “pre-smart library”, including transformations from “Web2.0” to “Internet of Things”, from “open concept” to “copyright protection”, from “information service” to “knowledge service”, from “subject librarian” to “intelligent librarian”.

    Keywords:Pre-smart Library; Digital Library; Smart Library; Evolutionary Trend

    猜你喜歡
    智慧圖書館數字圖書館
    基于“互聯(lián)網+”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用戶服務
    高校圖書館的未來發(fā)展模式芻議
    淺析“互聯(lián)網+”時代的圖書館管理
    資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1:00:24
    高校數字圖書館資源整合的初探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27:10
    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圖書館建設與服務模式研究
    Beacon技術在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研究
    從谷歌案析數字圖書館對作品的使用行為
    智慧圖書館項目建設的應用實踐
    芻議數字圖書館計算機網絡的安全技術及其防護策略
    論智慧圖書館的三大特點
    安塞县| 托里县| 普安县| 扎鲁特旗| 镇远县| 田阳县| 平南县| 乐都县| 德清县| 西青区| 南投市| 临城县| 苏尼特右旗| 肥城市| 即墨市| 金乡县| 易门县| 延安市| 合肥市| 梨树县| 玛曲县| 措美县| 会同县| 龙海市| 安平县| 江达县| 东台市| 富川| 南华县| 平度市| 措勤县| 黎城县| 云南省| 虎林市| 若尔盖县| 望江县| 邻水| 阿荣旗| 东源县| 洛川县| 丹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