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昕
(湖北美術出版社)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
1956年6月社會主義改造接近尾聲,毛澤東同志飛臨武漢,連續(xù)三次在長江中暢游十四公里,既為長江的宏偉氣勢所鼓舞,又為國家日異月新的建設場面所感動,創(chuàng)作了寄望偉大建設成就、人民幸福安樂的磅礴詩篇,感染了一代代的建設者。
武漢,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不論是辛亥革命的第一聲槍響,還是偉人的情有獨鐘、多次駐足停留。我們印象中的武漢是革命的搖籃、兩江交匯百湖之城、碼頭市井文化的發(fā)源地,集東湖的靈秀和漢派的豪俠為一體。但實際上,武漢還是一座蘊含著輝煌文藝成就的藝術之城。
武漢的城市發(fā)展歷史源頭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盤龍城時代,明清時期隨著漢口鎮(zhèn)的興起,最終形成了武昌、漢陽、 漢口鼎足而立的武漢三鎮(zhèn)格局。 晚清時期漢口開埠,美、俄、英、法、日等國先后到這里通商、設立領事館,緊接著大批外商涌入,工業(yè)、銀行、金融興起,漢口人口過百萬,成為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 曾幾何時, 武漢因繁榮興盛被譽為“東方芝加哥”,足可見當年南來北往、衣香鬢影之盛況。
1938年,全面抗戰(zhàn)的歷史背景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zhàn)協(xié)會在武漢成立,全國文藝家們以文學、音樂、戲劇、畫筆為武器,激發(fā)中華兒女斗志精神,助力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吹向了社會主義文藝啟蒙的號角。
1949年5月,武漢三鎮(zhèn)解放,同年武昌、漢口和漢陽縣城合并為武漢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武漢再一次成為了文藝薈萃的中心城市,可謂“群賢畢至,老少咸宜”,藝術家云集、各種演出紛至沓來。 10月,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此以后,武漢作為中南區(qū)軍政重地, 文藝活動進入了一段長達十年的空前繁榮的局面。
《時間開始了——武漢圖藝志1949-1959》是全國第一本全擬態(tài)反映武漢在建國初期十年間文藝盛況的圖書,書中不僅僅按年份詳實記錄了武漢十年間開展的重要文藝活動、國內外藝術家交流訪問等重要信息,而且收錄了大量已經(jīng)絕跡的演出海報、雜志版圖、宣傳條幅等極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珍貴圖片。 全書裝幀設計從當年流行的剪貼筆記本為靈感,創(chuàng)新嘗試設計方法、還原手工拼貼方式,形成既有復古情懷又有現(xiàn)代審美的創(chuàng)意手賬本形式。
作者劉宇在武漢市美術館工作,位于繁華的南京路,毗鄰享譽全國的吉慶街, 似乎也暗含了武漢雅俗共賞的城市性格。他也是一位頗有文藝研究造詣的學者,尤其對武漢的文藝發(fā)展歷史情有獨鐘, 利用多年專業(yè)工作的積累和敏銳眼光, 他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幾千份與武漢文藝相關的原始資料,六十多年前的電影海報、戰(zhàn)地速寫、文學刊物、宣傳條幅、宣傳冊、版畫等,幾乎都已經(jīng)絕版,早已消失于人們的視野,劉宇的收藏之豐可謂全國之最,幾乎是一個反映早期武漢文藝盛況的資料庫。 談及整理出版這本書的初衷,他說“1949-195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一個十年,也是新中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建設經(jīng)歷了重大歷史變革,取得矚目成就的十年”, 因此他懷揣著一個樸素的愿望,那就是將藏品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和篩選, 通過1949-1959年武漢地區(qū)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 反映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文藝發(fā)展的盛況和豐碩的成果。 他從浩繁的藏品中精心挑選了200多幅具有時代特色和高度審美的單品,將十年間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通過獨具特色的敘述手法一一展現(xiàn),并結合歷史文獻中的記載,將已經(jīng)消逝的動人神韻留在了方寸之間。
劉宇曾經(jīng)苦惱,“20世紀50年代這段輝煌的歷史,離現(xiàn)在年輕人的生活太遙遠, 用常規(guī)的方式表現(xiàn)他們難以接受也談不上喜歡”,如何表達才能讓這段歷史容易被年輕人所接受是他致力于突破的方面。
時代的敘述總是相似的,需要很敏銳的心靈,很勤勞的雙手,很尖銳的眼神,很漫長的堅持。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樂于回望,他和設計師反復商量,采用現(xiàn)代流行的手賬方式來呈現(xiàn),并且邀請設計學院的學生參與,通過給他們講解這段歷史,讓學生們按照一定的歷史觀和藝術手法,將圖片組合拼接,并且先于文字進行留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的創(chuàng)新之舉帶來了第二波創(chuàng)作激情,“文字空間的不確定性,圖片重疊的偶然性, 讓我產(chǎn)生了奇異的聯(lián)想和寫作沖動”。當他展示出一張張泛黃的紙片, 無人不折服于精美考究的配色和手繪圖畫,驚異于當年武漢萬國云集的演出盛況。
“幾乎所有的歷史事件都在紙上留下了痕跡。 ”劉宇翻開了他收藏的好幾箱舊畫報、海報等藏品。周信芳、梅蘭芳、常香玉等戲曲大師數(shù)次到武漢考察戲劇改革,并進行公演;波蘭文化代表團在武漢舉行音樂演奏會、 蘇聯(lián)著名芭蕾舞蹈家烏蘭諾娃到訪并表演;朝鮮藝術團、蒙古人民共和國藝術團、波蘭歌舞團、捷克斯洛伐克雜技藝術團、保加利亞歌舞團、民主德國藝術團,還有印度、緬甸、南斯拉夫、烏克蘭、匈牙利等國家的藝術團體和表演藝術家紛紛來到武漢。 除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文藝團體, 還有法國著名演員錢拉菲利普、西班牙著名藝術家拉法艾爾·阿爾貝蒂、英國蘭伯特芭蕾舞劇團、日本松山芭蕾舞劇團等到武漢開展演出及訪問活動。
作為藝術的收藏者, 劉宇用十多年觀察和采擷這座城市縫隙間的歷史,俯仰之間方有今天的感嘆,他擅長用淡語寫深情,文字透著看透世事的詼諧,舉重若輕的恬淡,那些遠去的大師、炮火中重建的高校、沉浮的命運、時代的風煙,在他筆下如素描般呈現(xiàn),沒有強烈的色彩起伏卻回味悠長。
面對六七十年前變幻莫測的歷史風云, 他總是帶著向往和緬懷的情愫,一幅幅文物般的老宣傳畫、老舊海報、老雜志、老照片,劉宇能夠發(fā)掘出它背后的故事,當年的輝煌。他把這樣的情愫細細整理,變成了一篇篇考究的文章,由此新世紀的我們可以望見上個世紀的武漢作為文藝之都的燦爛輝煌。
現(xiàn)在的武漢和七十年前已經(jīng)天壤之別,莫說尋常巷陌,便是一些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建筑也早已隨著歷史消失, 比如曾經(jīng)是地標的中蘇友好紀念館,現(xiàn)在年輕一輩的紅男綠女怕是少有耳聞。 行云流水的大武漢日新月異,今天我們已經(jīng)有享譽全國的美術院校和文藝殿堂,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那最初的十年,星星之火從這里點燃,升騰起今天的繁榮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