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媛 劉宗迪
【內容摘要】《步天歌》與《玄象詩》均為著名的通識識星作品。本文比較了《步天歌》與《玄象詩》的文句特點,指出《步天歌》本身鮮明的韻文化、通俗化、實用化、生動化和圖像化特色,使其避免了像《玄象詩》那樣一度失傳的命運。作為一份典型的天文科普材料,《步天歌》在提高知識傳播速度、擴大知識傳播受眾、鞏固知識傳播效果與增強知識持續(xù)傳播等方面都為今天的科學普及和傳播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步天歌》;天文科普;傳播
在中國古代,由于天文學關乎時間和歷法,一個熟悉天文的農(nóng)民,根據(jù)星座的位置就可以準確地判斷時節(jié)、確定農(nóng)時,因此,在古代社會,很多人對于自己頭頂上的星空都不陌生,天文知識是婦孺皆知的常識。正如明清之際的大學者顧炎武所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咴铝骰?,農(nóng)夫之辭也;‘三星在天,婦人之語也;‘月離于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后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雹佟捌咴铝骰稹薄叭窃谔臁薄霸码x于畢”都是《詩經(jīng)》里的詩句,都源于民間歌謠,“龍尾伏辰”則出自《左傳》中記載的童謠。這幾句歌謠里講到的“火”是大火星,又叫心宿,在西方屬于天蝎座,“七月流火”意為每當黃昏的時候看到大火星向西方滑落,就意味著農(nóng)歷七月來到了,秋天開始了;“三星”指參星,又稱參宿,即西方星座獵戶座的金腰帶,參星在冬天的夜晚,從黃昏直到黎明,一直掛在夜空,“三星在天”說的就是冬天的夜晚看到參星從東方升上夜空;“月離于畢”,畢即畢宿,相當于金牛座,畢宿在秋天黃昏升起,這時候正是秋雨連綿的季節(jié),故古人用它作為秋雨到來的標志,看到十五日的圓月正好運行到畢宿,就知道雨季到來了。從這些歌謠中足見古代百姓對于天文星象十分熟稔,根據(jù)星座的位置判斷時間,在古代社會是許多人熟悉的常識。
正因為天文學知識對于古人的生產(chǎn)、生活如此重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因此,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天文學,朝廷設有專門的天文機構,負責觀測天象、制定歷法,各代學者也致力于天文知識的傳播、普及,乃至為了傳播天文知識,幫助天文觀察者辨認星象,還編寫各種普及讀物,如漢代天文學家張衡撰有《周天大象賦》、三國時期的天文學家陳卓撰有《玄象詩》、北魏天文學家張淵撰有《觀象賦》,都是用韻文的形式敘述星座的形態(tài)和位置,便于記憶,利于傳播,但這些作品都沒有流傳下來。不過,有一篇重要的作品卻流傳至今,那就是著名的《步天歌》。
《步天歌》是隋朝隱士丹元子所作,由于其文辭淺近,便于傳誦,甫一面世即成為初習天文學的必讀歌訣。②在《步天歌》之前,已有同為天文科普作品的《玄象詩》存在,但《玄象詩》很快即被《步天歌》所取代。歷史上,《步天歌》廣為流傳,并保留至今,而《玄象詩》卻很快就銷聲匿跡,甚少傳世,直至敦煌文獻被發(fā)現(xiàn),才得以重新面世,我們方得以了解這樣一份更加古老的識星作品?!恫教旄琛吩谔煳膶W傳播上取得的成功值得我們重視,本文試比較《步天歌》與《玄象詩》的文句特點,以尋求增強天文科普傳播工作生命力的若干啟示,以期能夠給今天的科學普及和傳播工作帶來啟發(fā)。
一、合轍押韻,以便記誦
《步天歌》往往以科技文獻的嚴肅面孔出現(xiàn),而讓人忽視了它的“歌謠”性質。陳遵媯先生稱贊《步天歌》“便于傳誦”,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其自身的韻文性質。今以首章介紹角宿(相當于西方的室女座)的詩句為例(該文本來源于《通志二十略》,標點依照韻部規(guī)律有改動。每句韻腳用下劃線標出,括號中標明韻腳在《詞林正韻》中的韻部。每次換韻用“||”隔開),加以說明:
角(第十六部),
兩星南北正直著(第十六部)。||
中有平道上天田(第七部),
總是黑星兩相連(第七部)。
別有一烏名進賢(第七部),
平道右畔獨淵然(第七部)。||
最上三星周鼎形(第十一部),
角下天門左平星(第十一部)。
雙雙橫于庫樓上,
庫樓十星屈曲明(第十一部)。
樓中五柱十五星(第十一部),
三三相著如鼎形(第十一部)。
其中四星別名衡(第十一部),
南門樓外兩星橫(第十一部)。③
《角宿》一章符合《詞林正韻》的用韻規(guī)律,共包含三個韻段。需要說明的是,《詞林正韻》由清人戈載于道光元年(1821年)編成,目的在于研究詞的宮調音韻,為后人創(chuàng)作提供音韻準則。④它基本符合宋人的作詞用韻情況?!恫教旄琛返捻嵚芍耘c《詞林正韻》相合,正是因為它經(jīng)過了南宋學者鄭樵的整理。
第一韻段的所屬韻部由星宿名決定。各個韻段中偶有缺韻的現(xiàn)象,如此處的“上”。同樣的韻部規(guī)律在《步天歌》的其他篇章中也普遍存在,隔句押韻,部分單句韻腳缺韻等傳統(tǒng)詩詞的格律規(guī)則,在《步天歌》中也各有一定的體現(xiàn)。
合轍押韻是幫助記憶、促進流傳的重要手段。相同與相似的韻母借助語音信息,將包含繁雜瑣碎的恒星名稱、恒星位置、恒星數(shù)量、恒星組成形狀、“三家星”歸屬等細節(jié)信息的文句黏合了起來,使《步天歌》各篇章在朗讀時得以流暢、貫通?!把喉崱笔沟梦木渥x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大大降低了以口耳相傳的形式進行知識傳播的難度。
與《步天歌》相比,《玄象詩》雖然同樣講求韻律,但在韻例方面,兩者有顯著的區(qū)別,尤其是韻在篇章中的位置。先摘取《玄象詩》巫咸氏中外官部分韻段為例(文本來源于潘鼐的《中國恒星觀測史》,“□”表示缺字):
□鑰狗前置(去聲寘韻),
天淵次居北(入聲職韻)。||
奚仲天津北(入聲職韻),
鉤星奚仲旁(平聲陽韻)。
天桴牛北置(去聲寘韻),
諸國次東行(平聲陽韻)。
離瑜臼西隱(上聲吻韻),
天壘臼中藏(平聲陽韻)。||
天錢北落北(入聲職韻),
天廄王良側(入聲職韻)。
鈇鉞羽林藏(平聲陽韻),
天網(wǎng)羽門塞(入聲職韻)。
虛梁危下安(平聲寒韻),
天陰畢頭息(入聲職韻)。||
長垣少微下(去聲祃韻),
賁位在魁前(平聲先韻)。
天尊中臺北(入聲職韻),
天相七星邊(平聲先韻)。
居空器府北(入聲職韻),
軍門軫下懸(平聲先韻)。⑤
此章合于《平水韻》,共有四個韻段。《平水韻》是文人作詩用韻的標準,⑥反映了唐人作詩的用韻情況。很明顯,《玄象詩》以偶句韻為主,呈現(xiàn)出“……,……△?!?。”的形式(以“△”標示韻腳)。而《步天歌》則以句句韻為主,單數(shù)句缺韻為少數(shù),主要以“……△,……△?!?,……△”的形式呈現(xiàn)。根據(jù)可及性理論(accessibility theory),具有照應關系的語言單位,距離越近,可及度越高,黏合力越強。⑦由此可見,《步天歌》文句之間的黏合度遠高于《玄象詩》,在朗讀時的流暢度和節(jié)奏感方面,顯然也是《步天歌》更勝一籌。因此,在傳播天文學知識的過程中,相較于《玄象詩》,《步天歌》朗朗上口,更容易被人們熟記,從而代代相傳。
在古代社會,文字和書寫尚不普及,一般人不會讀書識字,知識主要靠口耳相傳,即所謂“口頭傳統(tǒng)”,口頭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將知識變成詩歌,用朗朗上口的歌謠與韻文傳承和傳播知識,因此,韻文在儲存知識和形成集體記憶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恫教旄琛氛菓{借用韻優(yōu)勢脫穎而出,成為古代社會的通識識星名作,傳播至今。
二、直觀實用,簡便易學
《步天歌》與《玄象詩》的區(qū)別還體現(xiàn)在兩者所依據(jù)的星座體系不同,《步天歌》基于星座的客觀布局并從觀察者的觀察實踐出發(fā)敘述星空,而《玄象詩》則不是基于觀察實踐,而是基于一般人并不了解的占星體系描述星空,這也是導致兩者一盛一衰的重要原因。
《步天歌》立足實際,遵循“移步識星”的原則,按照自西向東的方位順序依次介紹二十八宿,簡單清晰,《步天歌》中提及的恒星彼此距離較近,識星人很容易根據(jù)詩句的指引尋找到相應的恒星,而且遵循方位順序進行敘述的方式使每一篇章都完整地介紹一片區(qū)域,使識星人不必重復走過相同的天區(qū),識星清晰明了,效率更高,這一點從上文所引的角宿一段中即可一目了然。正因為《步天歌》方便實用、簡單直觀,因此更受觀星者歡迎,也就能得到更廣泛的流傳。
反觀《玄象詩》,它立足狹隘的占星傳統(tǒng),以專業(yè)占星家使用的“三家星”體系為編纂基礎,復雜艱澀。所謂“三家星”指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以天文學家與占星家甘德、石申和巫咸命名的《甘石星經(jīng)》《石氏星經(jīng)》和《巫咸星經(jīng)》,三者分別流傳于戰(zhàn)國時期的不同地區(qū),所記星象互有差異,后人將這三部星經(jīng)所記星象合稱為“三家星”。《玄象詩》對“三家星”分別加以介紹,用三個不同的段落分別描述甘氏、石氏和巫咸氏三家的星象標識。星星散布全天,這意味著根據(jù)《玄象詩》認星,至少需要在相同的天區(qū)重復三遍。另外,“三家星”實際代表了三種占星體系,而《玄象詩》只是簡單地將每種占星體系中的恒星歸攏到同一文本中,除了位置并沒有添加占星含義等其他信息。如果對占星毫無研究,普通老百姓即使背誦三家星的歸屬也根本沒有實際的用途。因此,《玄象詩》三家星的分類分段方式在沒有相關知識背景的人群中,不僅無用,而且還進一步增加了識星的難度。
而《步天歌》則簡單易學,宋代學者鄭樵即對此深有體會:在滿天星斗的秋夜,鄭樵踟躕在蒼穹之下,“得《步天歌》而誦之”“長誦一句”則“凝目一星”,用了僅僅不到三天的時間,“一天星斗盡在胸中矣”。⑧《周易·系辭上》中說:“易則易知,簡則易從?!雹彡懢艤Y也說:“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yè)竟浮沉?!雹怅柮餍膶W在明代風行一時,不正是因為“易簡”嗎?《步天歌》的傳播實踐也遵循著同樣的道理。
三、生動形象,以廣傳播
在寫作方面,《玄象詩》通篇都是恒星位置的簡單堆疊,而《步天歌》關于恒星信息的描寫則更加形象與生動。
古人為了便于識別星象,將相鄰的幾顆星星組合成一組,稱為星宿或星官,并將之想象為具有某種屬性的形象,并賦予相應的名字,如北斗七星為一組,像一把掛在天上的斗,故古人稱為“北斗”;參星三顆亮星一字擺開,古人將它們作為一組,并名之為“參”,“參”就是“三”的意思;織女星座三顆星鼎足而立,一大兩小,正像婦女紡線的紡車之形,故古人將之想象為紡車,并名之為“織女”?!恫教旄琛吩诿枋鲂窍髸r,順應這種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比喻手法,對各個星象均賦予一定的想象之形,如說角宿“三三相似如鼎形”、說亢宿“四星恰如彎弓狀”、說氐宿“四星似斗側量米”等,把恒星在天空中的形狀與日常事物相聯(lián)系,對星宿的描述親切而活潑、生動而形象,便于理解,拉近了普通人與群星的距離。此外,在描寫星宿內部的恒星時,《步天歌》的作者巧妙地構建了若干恒星之間的聯(lián)系,使一小片天域擁有簡單的情節(jié)甚至實現(xiàn)故事化。以《井宿》為例,文句“左畔九個彎弧弓,一矢擬射頑狼胸”將“弧弓”“天狼”兩個星宿聯(lián)系起來,并構建了“弧弓射天狼”的情節(jié),蘇東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西北望,射天狼”就是在描述這個場景。相比之下,《玄象詩》“東有狼弧矢”的描述就顯得索然無味。張志君先生在談到紅色文化的傳播實踐時曾經(jīng)指出,要注重表層傳播與深度解讀的結合,實現(xiàn)“從表層傳播與深度解讀分離向表深結合的‘輕深傳播轉變”,《步天歌》通過生動形象的方式傳播深奧的天文學知識就體現(xiàn)了這種“輕深傳播”的特點。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天文知識科普的過程中,《步天歌》在知識傳播的通俗性、實用性、直觀性和持續(xù)性四個方面都值得稱道。注重編寫淺顯化、韻文化的科普材料,提高讀者的閱讀舒適度,可增強受眾對天文知識的記憶效率,提高知識傳播速度。實用化的內容可提高科普受眾的學習興趣,擴大天文知識傳播的受眾面。生動化與圖像化則是降低知識傳播難度的有力推手,通過消解受眾學習過程中的枯燥情緒,以達到傳播過程不中斷,鞏固知識傳播效果的目的。
在過去的一千多年中,《步天歌》持續(xù)有效地向大眾傳播天文學知識。在面向世界的今天,作為中國傳統(tǒng)天文學的優(yōu)秀讀物,《步天歌》對于我們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仍具有多方面的借鑒價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國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提高全民科學文化水平日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此背景下,天文學也正從天文臺中的專門之學重歸民間,浩瀚的星空、滿天的繁星、深邃的宇宙、神秘的宇航之旅,不再僅僅是科學家關心的課題,而日益成為天文愛好者熱衷的話題。普通人對于天文學的熱情日益高漲,大眾天文學、路邊天文學、天文露營、天文攝影等在中國方興未艾,中國的天文愛好者隊伍日益壯大,《中國國家天文》的創(chuàng)刊就表明了這一點。德國哲學家康德有一段名言:“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心中的道德律?!敝袊南日芤舱f:“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保ā吨芤住べS卦·彖傳》)天文學從來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自然科學,它還關乎人文教化。正是在此背景下,重提《步天歌》,對于傳播中國傳統(tǒng)天文知識、弘揚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步天歌》了解中國傳統(tǒng)天文知識,仰望古老的星空,不僅有助于當代天文愛好者了解傳統(tǒng)天文知識,同時也有助于人們領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
注釋:
①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岳麓書社1994年版,第1049頁。
②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74頁。
③⑧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451頁、第450頁。
④汪玢玲主編:《中華古文獻大辭典·文學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3頁。
⑤潘鼐:《中國恒星觀測史》,學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頁。
⑥許嘉璐主編:《傳統(tǒng)語言學辭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03-304頁。
⑦曹德和、王衛(wèi)兵:《漢語押韻銜接的形式描寫、功能驗證以及理據(jù)探討》,《語言與翻譯》2018年第1期。
⑨周振甫:《周易譯注》,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43頁。
⑩陸九淵:《象山集》卷二十五“詩·鵝湖和教授兄韻”,《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張志君:《“輕深傳播”:全新復雜語境中紅色記憶的賡續(xù)策略——以瀘定橋精神傳播為例》,《教育傳媒研究》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