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教材是數學學習重要的課程資源,新教材結合所教學的內容,大量引用了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巧妙運用這些素材不但能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降低學習難度,而且能幫助學生建構新的數學概念體系。
一、前置學習材料,讓數學學習事半功倍
眾所周知,學生的學習不是從課堂上開始,而是從已有的知識觀念開始。教者在設計教學時,首先應考慮“要教什么?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所給的教學步驟一步步教學?”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認為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如果將教材素材“題材”化,學生的思維將會僵硬,不懂得數學思維方法。課堂教學不僅僅是知識點的傳授,更應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提供學生思維的策略,幫助學生建構思維模式,引導學生呈現思維的過程,強化學生形成思維的表象,幫助學生形成溝通思維的聯系。這一切都應建立在對教材素材的處理之上,因此前置研究材料就顯得十分重要。
相比一般性的預習,前置性學習材料有明顯不同:從內容看,能結合學生思維點給出方法。從處理方式看,結合思維點作出相應的理解并學會表達。從檢查方式看,直觀、便于教師了解學情。而一般性的預習往往就教材內容一般性了解、停留在答題階段,不便于教師了解學情。
為提高教學效率,新授課學習的研究材料應注意:
1.起于書本,高于書本。要能將書本上的知識點涵蓋,但是不能被書本上的形式束縛,要能挖掘知識點提出適當的問題,激發(fā)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探討。
2.強化目標,針對切入。研究性學習材料切記拖泥帶水,應該直擊新授知識點的要點,引導學生抓住知識點的學習。
3.循序漸進,螺旋上升。鑒于研究性學習對學生要求比較高,加上部分學生學習能力較弱的實際,教師要注意把握訓練節(jié)奏,由扶到放,螺旋上升。
二、科學把控素材,讓數學學習服務育人
教學是“教”與“學”相結合的藝術,教學僅僅是依教材素材這個葫蘆畫瓢斷然行不通,只有結合學生的學習經驗,對教材素材進行多角度透視,才能邁好教學第一步。心中裝著學生,教材為學生而“生”,教學才能因學生而“靈動”。借助教材素材中的“題材”,我們應積極向學生展現數學的連貫性,借力數學素材中的“題材”訓練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和縝密性。
1.抓知識點中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新版小學數學教材由于注重知識體系板塊,在呈現方式上具有一定的跳躍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根據實際架構教材內容與學生學習狀況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縮短跳躍,構建知識體系。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教學”板塊,教材在教學“認識小數”和“小學加減法”后,跳躍性插入“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并將“小數乘除法”安排其后,這樣的安排容易造成學生數學學習的斷層。因此,教師教學中要有機滲透安排遷移與復習,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做好知識鋪墊,防止因知識脫節(jié)而產生遺忘,發(fā)展思維延續(xù)性和連貫性。
2.提供比較思考的時間與空間。類比、比較法是數學教學中最常見、最普遍的思維方法。在小學數學教材中,通過類比呈現數學知識的內容很多。如“數與代數”模塊中,教材往往將學生已掌握的數學基礎知識作為切入點類比導入,這樣不但能降低知識難度,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知識理解能力。如在教學商不變規(guī)律時,嘗試對教材進行處理,結合口算、簡算、筆算將商不變規(guī)律應用素材進行階梯狀重組,課堂上直接甩出“商不變規(guī)律應用三大招”:第一招,強化學生對被除數、除數末尾都有0的除法題的口算能力,熟練商不變規(guī)律的內涵,由原來的依葫蘆畫瓢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被除數、除數末尾都有的除法口算;第二招,將特殊的大數目計算變成小數目計算。變式運用規(guī)律進行簡便計算,體會商不變規(guī)律在簡便計算中的運用;第三招,筆算被除數、除數末尾有的0 的除法,可以列簡便豎式,特別提醒注意余數的變化?!吧滩蛔円?guī)律應用三大招”讓學生在趣味學習中感悟、掌握商不變規(guī)律的內涵。再如教學“幾何與圖形”模塊時,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生活原型,教師可注意對教材素材中的題材進行恰當地處理,積極發(fā)揮“題材”的思維效應,通過身邊的模型幫助學生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形象物體,提高抽象思維轉化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3.讓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墩n標》指出:數學學習方式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實踐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教材作為學生導學的樣板,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思維介質,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借助教材素材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再創(chuàng)造中獲得親身體驗。如教學圓柱、圓錐體體積時,我嘗試著引導學生根據教材素材分組進行實驗,將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體裝滿沙子或水,與長方體作比較,通過量一量、倒一倒、算一算、比一比得出體積公式。實踐出真知,通過這一過程,實現新舊知識之間的遷移,培養(yǎng)了學生空間觀念,滲透了數學轉化的思想和方法。同時,學生手、眼、心、腦、口、耳的共同參與,更激發(fā)了求知的興趣和欲望,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發(fā)展了數學素養(yǎng),提升了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