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鵬
【摘要】目的 探討針灸配合桂枝甘草湯加減治療心陽虛型心臟神經官能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80例心陽虛型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人,2組病人的情況無統(tǒng)計學差別。治療組予針灸配合桂枝甘草湯加減,對照組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有效率比較存在顯著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心悸、胸悶、氣短、焦慮、寐差、肢冷、等臨床癥狀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脈象在治療后積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運用針灸配合桂枝甘草湯加減治療心陽虛型心臟神經官能癥能有效的提高治療的效果,降低各種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較好的療效和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心臟神經官能癥;針灸;桂枝甘草湯;心陽虛
【中圖分類號】R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6..03
心臟神經官能癥,又稱心臟神經癥,以心臟不適為主要表現。其臨床特征是心血管癥狀和神經系統(tǒng)疾病相結合。患者的主觀感覺癥狀包括心悸、胸悶、呼吸急促等,但尚無器質性心臟病或其他影響心臟的疾病的臨床證據,心電圖、實驗室檢查等均未見陽性結果,且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該疾病的臨床危害主要表現為巨大的精神痛苦和精神負擔。在嚴重的情況下,影響日常生活。長期的心理疾病可能導致器質性心臟病[1]。中醫(yī)認為本病屬于“驚悸”、“郁病”范疇。本文采用中醫(yī)療法,將心陽虛型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探討針灸配合桂枝甘草湯加減治療心陽虛型心臟神經癥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科治療的80例心陽虛型心臟神經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人。治療組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齡28~58歲,平均(38.25±4.15)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病程(3.5±1.5)年;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齡30~55歲,平均(37.5±5.5)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病程(4.0±2.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數據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且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1]:心悸、胸悶、氣短等心血管系統(tǒng)癥狀,且出現和變化與心里因素密切相關;焦慮、寐差、乏力等神經衰弱癥狀;心電圖、胸片、心臟彩超等檢查無器質性心臟病證據。②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學》[2]:主癥:心悸,胸悶、氣短;兼證:焦慮、寐差、乏力、肢冷等,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弱或結、代。
排除標準:有心臟器質性病變者;排除肝、腎、腦等器質性病變者;排除內分泌和代謝疾病者;惡性腫瘤者;精神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中藥予桂枝甘草湯加減,基本方:桂枝18 g,炙甘草9 g。隨證加減,水煎取200 ml,頓服。針灸選穴:神庭、百會、膻中、內關、神門、通里、關元、三陰交。神庭、百會采用電針刺,接華佗牌電針儀SDZ-Ⅱ型,疏密波,強度以能耐受為度;關元采用溫針灸;其余穴位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隔日一次。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酒石酸美托洛爾片12.5 mg/次,每日兩次,口服、谷維素片20 mg/次,每日3次,口服、艾司唑侖片1 mg,每日一次,每晚睡前口服。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的改善、脈象的改善及用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1)判定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制定。①顯效:臨床癥狀、陽性體征明顯改善,癥狀評分下降超過70%;②有效:臨床癥狀、陽性體征有所改善,癥狀評分下降超過30%:③無效:臨床癥狀、陽性體征無改善,癥狀評分下降低于30%??傆行?(總病例數-無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2)患者脈象改善判定標準:參照《臨證脈學十六講》[5]并自擬評分制定。脈象正常者0分,脈象異常但不典型者2分,脈象異常且典型者4分[6]。
(3)患者不良反應主要類型包括食物下降、惡心嘔吐、皮疹瘙癢、腹瀉、轉氨酶升高。為實驗統(tǒng)計分析提供基礎[7]。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數據以%表示,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有效率為90%,對照組有效率為6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比,治療組在改善單項臨床癥狀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兩組患者脈象比較,治療組患者的脈象在治療后積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4)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治療組不良反應率明顯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 論
現代醫(yī)學認為本病為軀體障礙形式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精神、心理因素與本病的發(fā)病密切相關。其治療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雖然藥物治療臨床療效值得肯定,但都有各自的禁忌癥,長期服藥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停藥后出現癥狀反復或加重的現象,導致患者難以堅持服藥。
中醫(yī)學認為心臟神經官能癥屬于“心悸”、“郁證”范疇。張仲景《金匱要略》:“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闭J為前者因驚而脈動,后者因虛而心悸。臨床中以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為主癥。常伴有胸悶、焦慮、寐差等癥狀。病性以虛為主,本虛標實,本虛主要為氣、血、陰、陽不足,心失所養(yǎng);標實為氣滯血瘀、痰濁水飲等擾亂心神所致。治療以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行氣化痰、養(yǎng)心安神等為治療大法。
桂枝甘草湯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篇第64條:“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鼻濉び仍跊堋秱炛榧ぬ柶穂8]:“心為陽臟,而汗為心之液,發(fā)汗過多,心陽傷,其人叉手自冒心,里虛欲為外護也。悸,心動也,欲得按者,心動筑筑然不寧,欲得按而止也。是宜補助心陽為主,桂枝、甘草、辛甘相合,乃生陽化氣之良劑也。”故可見桂枝甘草湯證心悸的病機為心陽隨液外泄,以致心陽虛損。治法為溫通心陽。方中桂枝辛甘性溫,入心助陽;炙甘草甘溫,益氣補中。二藥相伍,有辛甘合化、溫通心陽之功。心陽得復,則心悸可愈。本方為溫通心陽的祖方,藥味雖然簡單,但桂枝用量較大,并且一次性“頓服”,故療效顯著。臨床治療心陽虛損之證,常以此方為基礎加減:胸悶、氣從少腹上沖心胸者加茯苓24 g,大棗20 g;肢冷、氣短、面色蒼白者加制附子6 g(先煎40分鐘),黨參12 g,黃芪15 g;焦慮、寐差者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 g(先煎30分鐘)、遠志15 g、甘松12 g。頭暈目眩、動則加重、惡心嘔吐者加白術15 g,茯苓24 g。
針灸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有較好的效果。神庭屬督脈,神即神明,庭即前庭,神在此指腦,此穴在前額部,如腦室之前庭,故名神庭[9]。針刺神庭具有醒腦開竅、鎮(zhèn)靜安神之效。百會是督脈穴位,在頭頂正中,是各經脈陽氣匯聚之處,針刺百會有補腦益髓、升提陽氣等功效,對改善中樞神經的功能及血液循環(huán)有直接調節(jié)作用。神庭、百會采用電針刺,可調整人體的生理功能,促進氣血循環(huán),葉忠亮等[10]證實電針刺激神庭穴有鎮(zhèn)靜作用,且無明顯不良反應。關元為任脈經穴,為關藏人身元氣之處,溫針灸此穴具有培腎固本、補氣回陽作用。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陰維脈,可理氣和中、鎮(zhèn)靜止痛、養(yǎng)心安神,《備急千金要方》:“凡心實則心中暴痛,虛則心煩,惕然不能動,失智,內關主之?!绷秩A等[11]指出針刺內關可擴張冠脈血管,增加冠狀循環(huán)的血流,改善心肌缺血和缺氧,增強心室收縮和舒張力,改善左心室舒張功能。膻中為任脈經穴,心包募穴,八會穴之氣會,有行氣解郁、寬胸理氣之功效。神門為手少陰心經之原穴,通里為手少陰心經之絡穴,又別走手太陽小腸經,二穴針刺用補法可補心通陽,鎮(zhèn)靜安神;配伍三陰交健脾益氣,調補肝腎,滋陰養(yǎng)血,寧心安神,為氣血雙補之用,故三穴共奏溫陽通絡、培土制水之治。
綜上所述,針灸聯合中藥能明顯改善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理想的療效和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治療期間還應避風寒,暢情志,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規(guī)律生活,防止復發(fā)。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實用內科學[M].1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613-1614.
[2] 王永炎,魯兆麟.中醫(yī)內科學[M].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262-264.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1版,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30-31.
[4] 鄭莜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1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7-85.
[5] 姚梅齡.臨證脈學十六講[M].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40-57.
[6] 李曉麗.炙甘草湯治療心悸(室性早搏)氣陰兩虛證的臨床研究[D].石家莊:河北醫(yī)科大學,2008.
[7] 張 進.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80例的臨床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8,37(6):47-48.
[8]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M].1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28.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50.
[10] 葉忠亮,傅志華,蔡 云,等.電針對機械通氣患者鎮(zhèn)靜作用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6):1026-1027.
[11] 林 華,易受鄉(xiāng),林亞平.針刺改善冠心病心臟功能的臨床觀察[J].甘肅中醫(yī),2002,15(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