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紅萍,李易娟
(1.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惠州516001;2.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廣州510080)
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發(fā)生率約為21%,是妊娠期常見的并發(fā)癥[1]。未足月PROM 是指妊娠少于37 周的分娩前PROM 者。在PROM 中,未足月PROM 發(fā)生率約為30%[2]。PROM 與宮內感染密切相關,可導致新生兒感染性疾病的發(fā)病率顯著增加[3]。PROM 患兒中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為35.8%[1],PROM 早產(chǎn)兒細菌感染發(fā)生率為31.3%[4]。在2010年,全球新生兒死亡率為2.3%,相當于306 萬名嬰兒在新生兒期死亡[5],75%死亡在出生后1 周內發(fā)生,其中33%死亡在出生后1 d 內發(fā)生[6]。窒息、早產(chǎn)、感染約占新生兒期死亡人數(shù)的80%[7],而因敗血癥死亡占全球新生兒死亡的13%,是全球新生兒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第一原因及第二原因分別是早產(chǎn)、新生兒窒息)[8-9],PROM 早產(chǎn)則占圍產(chǎn)期新生兒死亡的18%~20%[10]。因此,盡早明確PROM 早產(chǎn)兒是否合并細菌感染,為疾病的早期治療爭取時間極為重要。前期研究已得知脂多糖結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ging protein,LBP)是PROM 早產(chǎn)兒早發(fā)細菌感染靈敏而特異的早期診斷指標[11]。由于診斷感染的不同指標均具有各自的臨床及實驗室特性,目前沒有一個診斷指標可以達到完全準確,聯(lián)合監(jiān)測幾種指標有助于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12]。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LBP 聯(lián)合檢測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PROM 早產(chǎn)兒早發(fā)細菌感染中的診斷價值。
1.1 研究對象和診斷標準 此研究為前瞻性研究,研究對象為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新生兒病房住院的早產(chǎn)兒。入選條件:(1)孕周<37 周,PROM≥24 h;(2)在生后1 d 內入院;(3)住院前未使用抗生素;(4)入院2 h 內抽血。排除標準:剔除入院即有嚴重先天畸形(如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消化道畸形等)、遺傳性疾病、換血治療、肝功能異常等患者。按生后72 h 內的早發(fā)細菌感染診斷分為感染組和非感染組。
新生兒早發(fā)感染定義為生后72 h 以內發(fā)?。?3]。膿毒癥的診斷標準參照兒科教材的第8 版[14],局部感染的診斷標準,如化膿性腦膜炎、重癥細菌性肺炎、感染性肺炎和結膜炎,參照實用新生兒學的第4版[15]。所有病例均按常規(guī)綜合治療早產(chǎn)兒。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獲得家屬知情同意。
1.2 數(shù)據(jù)收集和方法 孕母資料包括年齡、發(fā)熱情況、血象、C 反應蛋白、胎盤病理、圍產(chǎn)期病史、產(chǎn)前使用抗生素情況等。早產(chǎn)兒資料包括胎齡、年齡、性別、體重、Apgar 評分、PROM 時間、分娩方式、羊水情況、發(fā)熱情況、喂養(yǎng)情況、心率、呼吸、精神狀態(tài)、腹脹、血便、黃疸、外周灌注、血壓等情況。檢測指標包括血清LBP、PCT、IL-6、hs-CRP、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腦脊液常規(guī)和生化指標、血培養(yǎng)、腦脊液培養(yǎng)、導管培養(yǎng)、局部分泌物培養(yǎng)(如臍帶分泌物、眼分泌物)等。胎盤病理、腹平片、胸片等。患兒于入院2 h內使用抗生素前抽取靜脈血1~2 mL/每個檢測指標于室溫放置10~20 min 或4 ℃冰箱放置一晚后離心20 min(2000~3000 r/min),收集血清。檢測LBP的血清放置-80 ℃冰箱保存,注意不要反復凍融,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分析法集中檢測試劑盒(上海恒遠生物有限公司);采用雙抗體夾心二步法即刻檢測降鈣素原和IL-6(上海羅氏診斷制品有限公司)。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數(shù)據(jù)通過±s 表示,中位數(shù)(M)表示偏態(tài)分布的計量數(shù)據(jù),均通過t 檢驗進行分析;通過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P <0.05 被認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聯(lián)合指標利用多元Logistic 回歸模型,由各項指標的線性組合計算預測概率P 值作診斷指標,然后使用預測概率來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并計算AUC;所得AUC 比較使用Z 檢驗:Z=|A1-A2|/(SE12+SE22)∧(0.5),A1 和A2 是AUC 的值,SE1和SE2是標準誤差。檢驗標準:Z0.05=1.96,Z>Z0.05,即P <0.05,P <0.05 被認為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使用各指標的靈敏度和特異性來計算聯(lián)合指標的靈敏度和特異度。
2.1 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 共有93例PROM 早產(chǎn)兒納入研究。排除3例,其中感染組2例,非感染組1例,均由于家屬要求轉入外院治療而終止。感染組平均體質量(1.92±0.60)kg,非感染組(2.17±0.53)kg;感染組平均采血年齡0.7 h,非感染組0.8 h;感染組平均胎齡(32.5±2.7)周,非感染組(34.0±1.9)周;感染組1 min Apgar 評分(8.3±2.1),非感染組(9.0±1.2);感染組5 min Apgar 評分(8.9±1.1),非感染組(9.5±0.7);感染組PROM 時間(中位數(shù))26 h,非感染組25 h;在感染組中,有男性早產(chǎn)兒28例,女性早產(chǎn)兒17例;非感染組中,有男性早產(chǎn)兒25例,女性早產(chǎn)兒23例。感染組有16例剖宮產(chǎn),非感染組有23例剖宮產(chǎn)。感染組母親產(chǎn)前抗生素使用率15.6%,非感染組14.6%;感染組母親產(chǎn)前發(fā)熱的比例13.3%,非感染組12.5%;感染組胎盤病理檢查結果陽性率34.4%,非感染組22.9%。
在感染組和非感染組中,體質量、采血年齡、孕齡、Apgar 評分、PROM 時間、性別、分娩方式、產(chǎn)婦產(chǎn)前抗生素使用率、產(chǎn)婦產(chǎn)前發(fā)熱和胎盤病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PROM 早產(chǎn)兒早發(fā)細菌感染的發(fā)生率48.4%。感染組(均為細菌感染)45例。其中13例敗血癥(6例血培養(yǎng)陽性,其中2例無乳鏈球菌,2例大腸桿菌,1例肺炎鏈球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7例血培養(yǎng)陰性);3例化膿性腦膜腦炎(其中1例大腸桿菌,1例無乳鏈球菌,1例腦脊液培養(yǎng)陰性);5例重癥細菌性肺炎(呼吸衰竭或中毒性休克或其他器官的功能衰竭)(5例痰培養(yǎng)陽性,其中2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金黃色葡萄球菌,1例大腸埃希菌,1例溶血性葡萄球菌);14例感染性肺炎(9例痰培養(yǎng)陽性,其中2例大腸埃希菌,2例為肺炎克雷伯菌,2例金黃色葡萄球菌,1例糞腸球菌,1例溶血性葡萄球菌,1例銅綠假單胞菌,有5例痰培養(yǎng)陰性);5例細菌性腸炎(3例沙門菌屬,2例糞便培養(yǎng)陰性);1例臍部炎癥(臍部分泌物培養(yǎng)為金黃色葡萄球菌);3例尿路感染(中段尿培養(yǎng)1例大腸埃希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陰性);結膜炎1例(眼分泌物培養(yǎng)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共有4例死亡早產(chǎn)兒(1例敗血癥,1例化膿性腦膜炎,2例重癥細菌性肺炎)。非感染組48例,14例無基礎疾病早產(chǎn)兒,4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7例新生兒窒息,3例顱內出血,4例ABO 溶血病,13例病理性黃疸,3例新生兒濕肺,無死亡早產(chǎn)兒。
表1 感染組和非感染組一般資料比較(±s/M)Tab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infection group and non-infection group(±s/M)
表1 感染組和非感染組一般資料比較(±s/M)Tab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infection group and non-infection group(±s/M)
項目 感染組(n=45) 非感染組(n=48) t/χ2 P體質量/kg 1.92±0.60 2.17±0.53 0.017 0.896日齡/h 0.7 0.8 3.671 0.060胎齡/周 32.5±2.7 34.0±1.9 3.032 0.086 Apgar 評分(1 min) 8.3±2.1 9.0±1.2 1.992 0.163 Apgar 評分(5 min) 8.9±1.1 9.5±0.7 0.206 0.652胎膜早破時間/h 26 11 0.534 0.467性別(男/女) 28/17 25/23 0.974 0.324分娩方式(順/剖宮產(chǎn)) 29/16 25/23 1.457 0.227產(chǎn)前使用抗生素母親例數(shù)/例 7/38 7/41 0.017 0.896產(chǎn)前發(fā)熱母親例數(shù)/例 6/39 6/42 0.014 0.905胎盤病理檢查陽性率/% 34.4(15/45) 22.9(11/48) 2.969 0.085
2.2 繪 制LBP、PCT、IL-6 兩 兩 指 標 聯(lián) 合 預 測PROM 早產(chǎn)兒早發(fā)細菌感染的ROC 曲線 在早期細菌感染的早產(chǎn)兒的聯(lián)合指標診斷中,LBP 和PCT、LBP 和 IL -6、PCT 和 IL -6 的 AUC 分 別 為0.976,0.977 和0.728,見圖1。
圖1 LBP、PCT、IL-6 兩兩指標聯(lián)合預測PROM 早產(chǎn)兒早發(fā)細菌感染的ROC 曲線Fig 1 LBP, PCT, IL-6 ,two kinds of combined indexes predi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C curve in the early bacterial infection of preterm infants with PROM
2.3 LBP、PCT、IL-6 兩項指標相結合預測PROM早產(chǎn)兒早期細菌感染 從前期的研究來看,LBP 的靈敏度為97.8%,特異度為91.7%;PCT 靈敏度為57.9%,特異度為79.2%;IL-6 靈敏度為60.0%,特異度為64.6%[11]。由此可見,LBP 和PCT 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為99.1%,特異度為72.6%; LBP 和IL-6 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97.9%,特異度59.2%;PCT 和IL-6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83.2%,特異度51.2%,見表2。
2.4 LBP、PCT、IL-6 兩兩聯(lián)合指標與各個指 標AUC 值的比較 LBP/PCT 與PCT、LBP/IL-6 與IL-6、PCT/IL-6 與PCT、PCT/IL-6 與IL-6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LBP/PCT 與LBP、LBP/IL-6 與LBP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3)。
表2 用于預測PROM 早產(chǎn)兒早期細菌感染的LBP、PCT、IL-6 組合指標Tab 2 LBP,PCT,IL-6,two kinds of combined indexes in predicting early bacterial infection of preterm infants with PROM
表3 LBP、PCT、IL-6 兩兩聯(lián)合指標與各個指標AUC 值的比較Tab 3 Comparison of AUC in LBP,PCT and IL-6 by joint indexes and each index
本研究中PROM 早產(chǎn)兒早發(fā)細菌感染的發(fā)生率48.4%,比徐發(fā)林等[4]研究的感染發(fā)生率31.3%高,可能與該研究診斷細菌感染采用的檢測指標是C 反應蛋白(CRP)敏感性不高以及其產(chǎn)前抗生素使用率高達29.3%有關。雖然血培養(yǎng)陽性仍是確診新生兒敗血癥的金標準,但培養(yǎng)時間至少3 d,耗時較長,且易受干擾,不適用于早期診斷早產(chǎn)兒細菌感染。其他臨床上傳統(tǒng)的檢測早產(chǎn)兒早發(fā)細菌感染的生物學標志物如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ANC)、hs-CRP、PCT、IL-6、未成熟中性粒細胞/總白細胞比(I/T)等的應用價值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hs-CRP 是用于診斷細菌感染的指標之一,但一些國外學者認為hs-CRP 對早期診斷新生兒感染的價值是負面的,它被認為具有高特異性和低敏感性,只能作為感染的晚期檢測指標,需要通過連續(xù)檢測并與其他臨床指標相結合以提高敏感性[16-18],單獨使用hs-CRP 診斷新生兒感染的準確性較低[19]。白細胞計數(shù)、ANC、I/T 因正常范圍廣,影響因素較大,診斷價值較小。此外,新生兒尤其是早產(chǎn)兒的感染不易被發(fā)現(xiàn),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進展迅速,大大增加了診斷的難度。臨床上,常見為了減少嚴重細菌感染的發(fā)生率,對疑似感染的新生兒使用廣譜抗生素導致抗生素的濫用和抗藥性,使真正需要抗生素的兒童難以選擇抗生素,故而早期診斷是非常必要的。
生物標志物在感染的診斷中起關鍵作用。PCT是一種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前肽,通常在健康人的血清中檢測不到(0.1 ng/mL),但發(fā)生嚴重的細菌感染時,特別是在敗血癥的時候明顯升高,并持續(xù)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在感染控制后漸漸下降至正常水平,能特異反映體內炎癥活動[20]。2012年,中國發(fā)表的《降鈣素原急診臨床應用的專家共識》指出:PCT升高對細菌感染引起的敗血癥具有高度特異性,可作為膿毒癥診斷的生物標志物[21]。然而,血清PCT在出生后具有生理高峰,即出生后28 h 達到高峰,出生后72~96 h 降至正常[22]。由于生理波動,血清PCT在新生兒感染的早期診斷方面特異性比較差[23]。2013年Wacker 等的薈萃分析得出的結論是PCT 在區(qū)分敗血癥和SIRS 的準確性方面是中等。診斷膿毒癥方面,PCT 的靈敏度及特異度分別為77%、79%,是膿毒癥診斷的有用指標,但不推薦PCT 作為膿毒血癥的確診指標[24]。
IL-6 是誘導B 細胞分泌免疫球蛋白和T 細胞激活增殖的主要因子,在新生兒抗細胞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在先前的研究中,IL-6 對胎膜早破早產(chǎn)兒的早期感染的診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異性[11]。然而,IL-6 的半衰期短。有研究表明,新生兒敗血癥時IL-6 的峰值濃度3 h[25],抗生素治療后24 h 內,血中濃度迅速下降[12],導致采血時間難以把握,影響到感染診斷的靈敏度。
LBP 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動物血清中的一種57.5~59.5 ku(58~60)糖蛋白[26]。它是Ⅰ型急性期反應蛋白,是內毒素識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的類脂A 具有高度親和力[27]。它有致炎、抗炎的雙重作用,是一種促進LPS 與效應細胞受體相結合的關鍵載體蛋白,在炎癥反應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8]。它識別、接和傳送G+細菌成分、LPS、分枝桿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糖脂,激活細胞產(chǎn)生炎性遞質,并具有顯著內毒素致敏作用[19]。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LBP 可能在膿毒血癥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作用[29]。2006年Ng 等和2008年Sakr等的研究均認為血漿和血清LBP 是細菌感染的特異并且敏感的指標[16,30]。2017年García 等[31]最新的研究成果顯示在成人膿毒癥患者中LBP 的AUC 為0.701,診斷準確度為中等[31]。國外Pavcnik-Arnol 等[32]的研究認為在白種人群中對于出生48 h 之內的新生兒,LBP 診斷新生兒感染的價值優(yōu)于IL-6 和PCT,但2016年一項成人膿毒癥薈萃分析的結果則認為,LBP 具有弱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在檢測膿毒癥方面,LBP 可能不被推薦作為單一的生物標志物應用于臨床[29]。
由前期研究已知LBP、PCT、IL-6 是獨立診斷PROM 早產(chǎn)兒早發(fā)細菌感染的生物學指標[11]。然而,使用單一檢測指標在臨床上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33]。2010年Pierrakos 等[34]在3370 項研究中鑒定178 種敗血癥生物標志物,認為鑒于敗血癥反應的復雜性,沒有單一的生物標志物有足夠的特異性或敏感性診斷膿毒血癥,結合多種生物標志物,如中性粒細胞白細胞分化抗原64、PCT 等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膿毒癥診斷的準確性[35]。2013年Samraj 等的研究也表明,聯(lián)合診斷可提高新生兒感染的診斷陽性率,減少漏診或誤診[33,36-37]。本研究結果表明,在診斷患有早期細菌感染的PROM 早產(chǎn)兒中,LBP和PCT、LBP 和IL-6、PCT 和IL-6 的AUC 分別為0.976、0.977 和0.728。根據(jù)先前的研究,LBP、PCT和IL-6 的AUC 分別 為0.974、0.694 和0.588[11]。LBP 和PCT、LBP 和IL-6、PCT 和IL-6 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分別為99.1%、97.9%、83.2%,特異度為72.6%、59.2%、51.2%;單獨檢測LBP、PCT、IL-6 的靈敏度分別為97.8%、57.9%、60.0%,特異度分別為91.7%、79.2%、64.6%。結果顯示聯(lián)合檢測的AUC 值較單獨檢測的AUC 值明顯增高。LBP、PCT、IL-6 兩兩聯(lián)合指標與各個指標AUC 值的比較可以得出LBP/PCT與PCT、LBP/IL-6 與IL-6、PCT/IL-6 與PCT、PCT/IL-6 與IL-6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LBP/PCT 與LBP、LBP/IL-6 與LBP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聯(lián)合檢測LBP 和PCT、LBP 和IL-6、PCT 和IL-6 相比單獨檢測PCT、IL-6 能提高PROM 早產(chǎn)兒早發(fā)細菌感染的早期診斷價值。2015年趙永禎等[38]在急診膿毒癥患者的研究中得出PCT 聯(lián)合IL-6 檢測的AUC 為0.768,敏感度80.7%,特異度66.7%,認為兩者可以互相補充,聯(lián)合使用可以提高診斷膿毒癥的預測能力,這與本研究相類似。
綜上所述,LBP、PCT 和IL-6 的聯(lián)合檢測可以提高PROM 早產(chǎn)兒早發(fā)細菌感染的早期診斷水平,這是值得臨床應用的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