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麗 禹曉妍
摘 ?要:簡化和繁化是漢字形體演變的兩種方式。簡化部分偏旁、繁化部分偏旁或整字簡化繁化,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因其認(rèn)可度、適用范圍等的不同而分別成為正體、通體、俗體等。其中有一類字體,在字書中較為少見,但在出土簡牘、寫本、碑銘及域外漢字中比較多見。它實際的使用狀態(tài)是作為俗體,與見于字書的當(dāng)時通行的正體、通體等并行使用。其中的簡化部分偏旁類,可從中窺見由繁體到現(xiàn)代簡化字演變的過渡形態(tài)。
關(guān)鍵詞:漢字形體;簡化;繁化;過渡字體
簡化和繁化是漢字形體演變的兩種方式。漢字簡化是漢字發(fā)展史上的重要現(xiàn)象,現(xiàn)代簡化字即現(xiàn)行漢字,有許多都是直接或間接來源于歷史上的簡體字。出土文獻(xiàn)中使用的文字簡體較多,且文字形體多變,簡化方式多樣。這些簡體字很好地記錄和保存了漢字在某一時期簡化過程的具體形態(tài)。其中有一類特殊字體尤為值得注意,這類字體僅簡化部分偏旁,簡化偏旁多為草寫形成,并逐漸固定下來成為草書楷化簡體,從中可以窺見由繁體到現(xiàn)代簡化漢字演變的過渡形態(tài)。繁化和簡化一樣,也是漢字形體演變的一種方式。某些字的部分偏旁在形體演變過程中亦會繁化,繁化之后的形體使用不廣,影響不大,繁化之前的簡體卻持久使用。由簡化和繁化形成的半繁半簡字體多不見于傳統(tǒng)字書,但在出土簡牘、寫本、碑銘乃至域外漢字中,并不少見。它實際的使用狀態(tài)是與見于字書的當(dāng)時通行的正體、通體等并行使用,甚至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篇文獻(xiàn)中。
本文主要列舉的是敦煌寫本中的字例,為了能夠了解寫本之后的使用情況,也兼及《宋元以來俗字譜》[1]
中的字例以及域外漢字。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凡是涉及英藏、法藏敦煌文獻(xiàn),均查證四川人民出版社《英藏敦煌文獻(xiàn)》[2]及上海古籍出版社《法藏敦煌西域文獻(xiàn)》[3]原卷;文中的“P”為法藏敦煌文獻(xiàn)編號,“S”為英藏敦煌文獻(xiàn)編號。
一、部分偏旁簡化的俗體字
(一)以“讠”為偏旁的半繁半簡俗體字
“讠”是現(xiàn)代《漢字簡化方案》中所列出的一個簡化偏旁?!摆ァ笔家娪跐h代,出現(xiàn)在居延漢簡中,如“記”“計”“譚”等字。在敦煌寫本時代,已是楷體的成熟期,“讠”作為“言”的草書楷化簡化偏旁,已經(jīng)得到廣泛使用。這一時期,“碑志上俗字使用得少,籍帳、文案、寫經(jīng)、藥方上使用得多”[4](P94)??傮w上來看,在敦煌寫本中保存有大量的“讠”旁俗體字。其中,不見于字書的“讠”旁半繁半簡字,很好地記錄了漢字簡化過程的具體形態(tài),反映了漢字從繁體楷書發(fā)展演變到簡體楷書的軌跡。《宋元以來俗字譜》中也有不少以“讠”作偏旁的半繁半簡俗體字,反映出這種從繁到簡的演變過程是一直存在的。
1.“”字
《陰處士碑稿》(P.4640)“曾皇祖”,《沙州釋門索法律窟銘》(P.4640)“奉珍”,《翟家碑》(P.4640)“皇考涓”,《吳僧統(tǒng)碑》(P.4640)“皇考緒芝”中,原文均用“”字。其字形演變是:諱——諱。
2.“”字
《吳僧統(tǒng)碑》(P.4640)“遏能員寂之行”,《河西都僧統(tǒng)陰海晏墓志銘并序》(P.3720)“三教而窮通”中,原文均用“”字。其字形演變是:證——證。
“証”也是“證”的繁體,“証”與“證”在上古時期是兩個不同的字。《說文解字·言部》:“証,諫也?!薄墩f文解字·言部》:“證,告也?!薄白C”除了承擔(dān)“告”的意義外,也有“諫”義?!秴问洗呵铩ふ_徒》:“愎過自用,不可證移?!备哒T注:“證,諫也。”因此,“証”也可以與“證”通用?!墩滞āぱ圆俊罚骸霸^,與證通?!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呂覽》‘士尉以証靜郭君。高曰:‘証,諫也。今俗以証為證驗字,遂改《呂覽》之証為證。”[4]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則以“證”為“証、證”的簡化字。
3.“”字
《陰處士碑稿》(P.4640)“唐朝正大夫”“正朝門”中,原文均用“”字。其字形演變是:議——議。
4.“”字
《李明振氏再修功德記》(P.4640)“懸魚發(fā)”中,原文用“”字。其字形演變是:詠——詠。
5.“”“”字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講經(jīng)文》(P.2133)“冥司稱足威光”中,原文為“”字?!渡持葆岄T索法律窟銘》(P.4640)“慶逾揚”,《住三窟禪師伯沙門法心》(P.4640),《張淮深造窟記》(S.5630)“共本生之曲”中,原文均用“”字。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目連記》中有“”字,《古今雜劇》有“”字。其字形演變是:讚————贊。
“”“”字,看似現(xiàn)在的簡化字,其實現(xiàn)代簡化字中未有該字。在現(xiàn)代簡化字中,與“讚”這一繁體字相應(yīng)的簡化字為“贊”。
6.“”字
《陰處士碑稿》(P.4640)“先賢世祿,以都之同堂”,《沙州釋門索法律窟銘》(P.4640)“神通世”中,原文均用“”字。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取經(jīng)詩話》有“”字。其字形演變是:護(hù)——護(hù)。
需要指出的是,護(hù)—的形體演變是清晰的,“護(hù)”則是用形聲造字法另造的形體。
7.“”字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目連記》有“”字?!锻ㄋ仔≌f》已有“論”字的使用,《古今雜劇》則使用“論”字。其字形演變是:論——論。
8.“”字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列女傳》有“”字。其字形演變是:讓——讓。現(xiàn)代簡化字選用形體更簡的“上”來替代“襄”旁。
(二)以“言”為偏旁的半繁半簡俗體字
1.“”字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嶺南逸事》有“”字。其字形演變是:譏——譏。
2.“”字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嶺南逸事》有“”字。其字形演變是:議——議。
(三)以“門”為偏旁的半繁半簡俗體字
1.“”字
《張淮深碑》(S.6973、S.6161、P.2762、S.3329綴合)“斥候絕突騎窺”中,原文為“”字。“”為“窬”的異體。窺窬,亦作“窺覦”“窺踰”,覬覦、伺隙圖謀之義。
2.“”字
《修佛剎功德記》(P.3490)“竊聞釋宗寶”中,原文為“”字。其字形演變是:闢——辟。
3.“”字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通俗小說》《古今雜劇》《目連記》《金瓶梅》有“”字。其字形演變是:開——開。
4.“”字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通俗小說》《古今雜劇》《目連記》《嶺南逸事》有“”字。其字形演變是:関——關(guān)。
5.“”字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目連記》有“”字。其字形演變是:閗——斗。
(四)以“馬”為偏旁的半繁半簡俗體字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三國志平話》有“”字,《古今雜劇》有“”字,《三國志平話》有“”字。
以上用例的字形演變是:罵——罵;駈——驅(qū);驅(qū)——驅(qū)。其中,“駈”“”為“驅(qū)”的異體。
(五)以“糸”為偏旁的半繁半簡俗體字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嶺南逸事》有“”“”
“”字;《列女傳》《嬌紅記》《金瓶梅》《嶺南逸事》有“継”字。
以上用例的字形演變是:總——總;繪——繪;縐——縐;繼—継—繼。
(六)四點簡寫為一橫的半繁半簡俗體字
1.“”字
《服氣休糧及妙香丸子方》(P.3043)“右件藥各一兩,新好者細(xì)搗末,練蜜爲(wèi)丸”中,前一個“為”原文為“”字;后一個“為”原文為“爲(wèi)”字。
簡體“為”是草書楷化字,居延漢簡中已見。此處的“”,下面四點由于草寫連筆,最后簡寫為一橫?!斗庑菁Z及妙香丸子方》(P.3043)中有“初一兩息即教,九十五息放旦”,“旦”不避唐睿宗李旦①名諱,據(jù)此當(dāng)為684年前寫本。之后,四點簡寫為一橫的簡化方式使用更廣,《宋元以來俗字譜》即收錄不少。
2.“”字及以“”為偏旁的半繁半簡俗體字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三國志平話》《金瓶梅》有“”字。以“”為偏旁的:《太平樂府》有“”字,《金瓶梅》有“”字,《金瓶梅》有“”字,《三國志平話》有“”字,《取經(jīng)詩話》《古今雜劇》《三國志平話》《太平樂府》《嬌紅記》《目連記》有“”字,《太平樂府》《目連記》有“”字,《列女傳》《太平樂府》《嶺南逸事》有“”字。
以上用例的字形演變是:馬——馬;駈——驅(qū);媽——媽;罵——罵;驅(qū)——驅(qū);馿——驢;驥——驥;驪——驪。
3.“”字及以“”為偏旁的半繁半簡俗體字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通俗小說》有“”字,《取經(jīng)詩話》《古今雜劇》《三國志平話》《金瓶梅》中有“”字,《金瓶梅》有“”字,《白袍記》《目連記》《金瓶梅》有“”字。
以上用例的字形演變是:鳥——鳥;鳯——鳳;鳮——雞;鵉——鸞。
(七)“”字
《大唐隴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記》(P.3680)“卓然履道之”,“文殊師利即普菩薩各一軀”;《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修功德記》(P.4638)“資近歲”;《莫高窟再修功德記》(P.2641)“如乃人地杰”,“北壁畫普菩薩并侍從”;《修佛剎功德記》(P.3490)“誘化諸”中的“”字,很顯然,是介于“賢”“賢”之間的過渡字體。其字形演變是:賢——賢。
(八)“”字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金瓶梅》有“”字。其字形演變是:賬——賬。
(九)“鋳”字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白袍記》有“鋳”字。其字形演變是:鑄—鋳—鑄。
(十)“頋”字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通俗小說》《三國志平話》《太平樂府》《東窗記》有“頋”字。其字形演變是:顧—頋—顧?!邦櫋薄绊潯倍?,《漢語大字典》均收錄。
二、部分偏旁繁化的半繁半簡俗體字
在敦煌寫本中,也有因部分偏旁繁化而形成的半繁半簡俗體字,如“”字?!恫杈普摗罚⊿.406,S.5774)“暫問茶之酒兩家誰有功勛”;《〈平脈略例〉一卷》(S.5614)“使如累十二豆重,當(dāng)意量之也”;《張仲景〈五臟論〉一卷》(P.2115)“普名之部,出本于醫(yī)王,黃帝造《針灸經(jīng)》”,“脾胃通”;《廬山遠(yuǎn)公話》(S.2073)“遠(yuǎn)公進(jìn)步向前:愿舍此身將軍為奴,情愿馬前驅(qū)使”;《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修功德記》(P.4638)“好還人”中的“”字,各類字書均未見收錄?!啊弊质恰芭c”字一橫繁化為四點而成,但“”字的使用較少。在敦煌寫本中,更多使用“與”和“輿”字;其他出土文獻(xiàn),如戰(zhàn)國包山楚簡、秦睡虎地竹簡、漢馬王堆帛書等,也多是使用“輿”字。
三、部分偏旁簡化之后與另字同形
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金瓶梅》有“鐲”字寫為“鉵”字的,將偏旁“蜀”簡化為“蟲”。《列女傳》《通俗小說》《古今雜劇》《三國志平話》《太平樂府》《嬌紅記》《東窗記》《目連記》《金瓶梅》《嶺南逸事》等,“獨”寫作簡體“獨”;《古今雜劇》“濁”寫作簡體“濁”;《通俗小說》《古今雜劇》《太平樂府》《東窗記》《目連記》《金瓶梅》等,“燭”寫作簡體“燭”。
不過,“鐲”寫作“鉵”,則與“獨”寫作“獨”等有所不同?!般n”字早已有之,與“鐲”曾長時間并存,《說文解字》二字均有收錄,但意義不同?!墩f文解字·
金部》:“鉵,屬。”《宋本玉篇》:“鉵,鉏大貌?!盵5]“鉵”為鍬、臿之類的工具?!墩f文解字·金部》:“鐲,鉦也?!薄拌C”為古代樂器,形似小鐘;亦指套在手腕或腳腕上的環(huán)形裝飾品。因此,現(xiàn)代簡化字僅簡化左邊的偏旁,“鐲”遂簡化為“鐲”。
四、結(jié)語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這些半繁半簡俗體字雖然字?jǐn)?shù)有限,但運用廣泛。半繁半簡俗體字在漢簡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武日忌2),“”(武徹77)[6],“”(居圖三一二190.3),“”(居圖三六八311.6),“”(居圖三九三148.38)[7]等字。在域外漢字中也有保留,如新加坡1969年公布的第一批502個簡體字中,有“覌”“鳮”“”“”等字;1974年公布的《簡體字總表》2248個簡體字中,有“”等字。
半繁半簡俗體字雖然是當(dāng)時的俗體字,但俗字書卻很少收錄。如“讠”作為“言”的簡化偏旁,在居延漢簡中早已出現(xiàn),在敦煌寫本中也使用較多。不過,“讠”旁字卻不見于《碎金》(S.6204、P.2058、P.2717、P.3904)?!端榻稹反蠹s是五代期間的抄本,成書約在中唐,收錄的主要是唐代民間口語、俗語及冷僻字。此書只出現(xiàn)了“言”旁字,如“語”“誘”“許”
“計”等,未見“讠”旁字。同時,也不見于唐代字書《龍龕手鑒》[8],《龍龕手鑒》以收俗字多為主要特色,此書只出現(xiàn)了“言”旁字,如“詎”“詢”“詮”“誡”“誘”“謂”“諺”“謂”“謡”“證”“訪”等,未見“讠”旁字。在俗通正三體兼收的唐代字書《干祿字書》[9]中,同樣是只有“言”旁字,如“訶”“訓(xùn)”“諭”等,而未有“讠”旁字。在唐代字書《五經(jīng)文字》《新加九經(jīng)字樣》中,也只收錄了“言”旁字。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10]以“讠”旁作為俗體字簡化偏旁的例子,但并未將“讠”旁字作為俗體字收錄。半繁半簡俗體字也很少被現(xiàn)代字典收入。在《漢語大字典》中,“頋”字被收錄;寫為“鉵”的“鐲”,因與另字同形,也被收錄。除此之外,其余的半繁半簡俗體字,基本不見于字書。
總的來看,半繁半簡俗體字很好地記錄和保存了漢字簡化過程的具體形態(tài),較為清晰地顯示出漢字字形的演變軌跡。它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dāng)時漢字的實際使用狀況,為漢語工具書的編纂提供了具體的字例,也為現(xiàn)代部分簡化字的考源溯流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參考文獻(xiàn):
[1]劉復(fù),李家瑞.宋元以來俗字譜[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2]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敦煌吐魯番學(xué)會敦煌古文獻(xiàn)編輯委員會,英國國家圖書館,倫敦大學(xué)亞非學(xué)院.英藏敦煌文獻(xiàn)(漢文佛經(jīng)以外部分,1—1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
[3]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xiàn)(1—34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
[4][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5][宋]陳彭年等.宋本玉篇[M].北京:中國書店,1983.
[6]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漢簡甲乙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勞榦.居延漢簡(圖版之部)[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
[8]潘重規(guī).龍龕手鑒新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8.
[9]施安昌編.顏真卿書《干祿字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10]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Abstract:Simplification and multiplication are the evolution form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shape evolution. The simplified part or the complicated part or the whole word are simplified and complicat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time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acceptance and scope of application, they become orthodox, general and vulgar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such fonts are ra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 books, but they are common in unearthed bamboo slips, scripts, inscriptions and foreign Chinese characters. The actual state of use is the parallel use of the popular body and the popular body and general body in the calligraphy at that time. Among them, the simplified part is partial to other classes,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transition form of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to modern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Key words:Chinese character form;simplification;multiplication;transition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