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
摘要: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教學已成為主流,當前學校的教學進度并未受到影響,但教育事業(yè)確實面臨著一些難以解決的新問題。音樂課是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貼合學生思維邏輯,豐富學生音樂的審美體驗和知識技能的儲存,培養(yǎng)學生音樂興趣是值得探究的問題。為此,文章結合線上教學經驗,探討了有效的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發(fā)揚教材特征,為學生音樂審美做正確引導;設計趣味性環(huán)節(jié),調動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甄別能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線上教學;素質教育
小學音樂教學方法一直是教師探討的課題,從最初教材版本的斟酌到現(xiàn)在線上課程的研究,一系列的理論依據支撐著我們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展教學,從音樂教育中日益滲透審美教育和道德思想教育。在如今這個特殊時期,筆者針對開展小學音樂線上教學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發(fā)揚教材特性,為學生音樂審美做正確引導
如今,抖音、快手等APP迅速占據現(xiàn)代人的視野,其中不乏經典的配樂,但更多的是一些毫無美感甚至毫無韻律的音樂。前段時間喊麥歌曲《驚雷》迅速火了起來,引起許多學生爭先模仿甚至引以為樂,殊不知這種形式會帶給學生格外大的審美沖擊。小學生正處于接收外界新事物的最好時期,我們更應給他們最好的、最美的、最值得分享并發(fā)揚的東西,這才是我們教書育人的目的。
我們在線上授課時使用的是“花城版”教材,這是一本利于對民族傳統(tǒng)音樂進行傳承的教材。我國民族傳統(tǒng)音樂是長久歷史上對人民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的一角縮影,有助于學生了解當時生存環(huán)境及生活方式等。如線上教授民歌時,選擇了民歌《勇敢的鄂倫春》,這是一首展現(xiàn)鄂倫春族的人民的生活與生活態(tài)度的歌曲,具有很好的民族特性。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鄂倫春民歌,筆者提前準備了一些有關鄂倫春的視頻和鄂倫春族服飾的圖片,還采購了鄂倫春族在森林中狩獵會使用的小弓箭為學生在線上進行展示,由學生在評論區(qū)留言依次猜測是哪一族,與他們觀看視頻里的工具是否相似。再說明所要介紹的歌曲是鄂倫春民歌,讓學生感受這首民歌中蘊含的純凈的、向上的精神面貌。讓學生感受這首歌曲是通過怎樣的旋律與節(jié)拍向聽眾傳達了自己的森林文化,并且討論兒童的民歌版本與成年人的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色,如果改變旋律又會為這首歌帶來怎樣的變化。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學習音樂。
二、設計趣味性環(huán)節(jié),調動學生興趣
在開展線上教學之前,教師希望學生能安靜地、仔細認真地欣賞著美妙的音樂。但實際上,學生常常在音樂課上偷偷做別的科目的作業(yè),也有的聽著聽著就睡著了,這些很現(xiàn)實又比較難處理的問題都需要我們想辦法解決。比如可以恰當?shù)靥岣哒n堂內容的豐富性,增添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例如,在線上享受完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盛宴后,聽取學生的建議,為學生展示當前比較經典或有特色的音樂,讓學生鑒賞。在播放音樂之前給學生生動有趣地描述作曲家們有趣的經歷和小故事,那么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學生就能身臨其境,透過一根小小的網線和美妙的音樂,感受歌曲中的一縷清風、一束鮮花、一棵搖曳在山間的小草。這樣一來,既激發(fā)了學生對作者的好奇心,又引導學生聚精會神地遨游在新奇的部落里,和土著人對話,了解他們的風俗,感受他們的熱情和快樂。再如教授《紅河谷》一曲時,由于這是一首加拿大民歌,紅河谷也是因河中有紅褐色的土而得名,因此筆者搜集一些紅河谷極有異域魅力的圖片,線上講述移居北美洲紅河一帶的人們辛勤勞動開墾自己家園的故事。這樣一來,在展示音樂時,了解了時代背景的學生可以感受山澗的清風、悠悠月光下一潭幽水,也可以成為奔跑在紅河谷岸邊肆意玩鬧的孩童。即便在線上課堂,學生也同樣能感同身受,真正地體會到那個年代、那個時期、那些人們在這首歌中真正的所思所想。從那個時期的艱難歲月,再聯(lián)想到如今我們所處所在的美好生活,我們要對祖國表達我們深切的愛意,以此引出下一節(jié)課所教授的內容,再為學生布置任務,尋找這樣有著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的歌曲,在下一節(jié)課或唱或朗讀出來,以增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調動起他們的熱情。
三、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甄別能力
小學是塑造人格的一個關鍵時期,也是比較容易被影響的時期,因此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甄別能力尤為重要。兒童對聲音的感知是很靈敏的,這源于胎兒在母體時的心跳節(jié)奏、脈搏跳動和呼吸,無一不存在著一定的規(guī)律和節(jié)奏感,教師應合理運用此特點開展教學。
鼓勵學生感受周圍的環(huán)境動態(tài),如電腦運行時嗚嗚的聲音、風掃過樹葉沙沙的聲音、時鐘滴答滴答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無處不在,無一不有節(jié)奏的美感,這都等待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例如,在線上教授《音階歌》一曲時,筆者將音階按照次序排在一起,將其比作上下樓梯,然后帶學生一起依次“上樓梯”,再“下樓梯”。筆者提前錄制了踩樓梯“嗒嗒”的聲音,通過鞋子根部不同、力度不同來調整其節(jié)奏性,將每一種聲音都錄制下來并在課上向學生展示,再在線上播放共享聲音,由學生猜測是哪一種鞋子。這是一種很好地鼓勵學生關注周圍環(huán)境的方式,關注周圍環(huán)境就會對聲音節(jié)奏較為敏感,更有利于線上音樂課堂的學習。在完成互動后再與學生一起做有關音階的小游戲,加深學生對每一音節(jié)對應五線譜的發(fā)音,學生稍微熟練音階后再進行《音階歌》的正式學習。
四、結語
以上是筆者針對疫情期間開展小學音樂線上教學的個人思考,希望可以有些許的參考價值。希望在當前這個比較艱難的時期,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領略音樂世界的奇妙,同時深化自身音樂素養(yǎng),為學生呈現(xiàn)出更生動有趣又內容足夠豐富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朱琳,王子桐,王羽晴,周萍.新冠肺炎疫情下對醫(yī)學教育的反思及對策[Jl.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20.
[2]王玲玲.情景交融 互聯(lián)共通——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融入[Jl.北方音樂,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