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三年級,我們換了一間有陽光明媚窗臺的新教室。我和學生把窗臺開發(fā)出來種了植物,養(yǎng)了小動物,并稱它為“陽光陽臺”。從此,這里生機盎然、驚喜不斷——大蒜寶寶在我們的悉心照顧下生根長葉;小蝸牛從養(yǎng)殖箱偷爬到陽臺的窗簾上;水仙在寒冬中競相開放;家里廢棄的蘿卜頭也在這里抽出了新葉,重新綻放生命的光彩……陽臺上的生命故事,成為我們班習作起步階段學生的習作對象和習作素材。
我為三年級上冊的習作安排了八項內(nèi)容,如表1所示:
試著提煉其中的關鍵詞“有趣”“仔細觀察”“發(fā)揮想象”“意思連貫”“一件簡單的事”等,梳理出關鍵概念的進階發(fā)展與重要學習節(jié)點,將這些要素轉化為具體化、可操作化的“陽光陽臺”習作實踐活動,借助真實情境、典型任務的設計,形成三年級上冊“觀察日記”習作教學的大單元框架(見表2),形成習作體驗活動鏈。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單元整合活動取得了比較不錯的效果。
1.學習任務化為動機,獲得表達的自信
只有當兒童的學習同外界的教材相符合的時候,他們的心智才能符合邏輯。充滿愛心的學生將陽臺上的小生物視如珍寶,傾注情感守護和培育。久而久之,陽臺上這些小生命每一個細微的變化竟牽動著學生的喜、怒、哀、樂。
有的學生因大蒜遲遲不發(fā)芽而煩惱:“這幾天,我有點著急了。我的大蒜還沒有發(fā)芽,可別人的大部分都發(fā)芽了。我的大蒜只是每天都長些根還掉些根。最不幸的是,它還發(fā)霉了。我擔心大蒜會不會一直長不出來。是我哪里做得不好?為什么還長不出小苗?我又一想,有的人發(fā)育早些,有的人發(fā)育晚些,這都是正常的嘛。蒜也一樣,我變得開心了點。我還是耐心等待著發(fā)芽的那一天吧!”有的學生因見證煥發(fā)活力的新生命而驚喜:“我的蒜寶寶長出了綠色的小苗了!我很高興。蒜寶寶的芽大約3毫米左右,就像一只害羞的毛毛蟲悄悄地伸出它的小腦袋?!币灿械膶W生因突然的變化而手足無措:“今天早上我發(fā)現(xiàn),我的水仙遭遇了不幸。因為它有五處都被別人折斷了。我的心就像被一個小魔鬼折磨一樣很難受?!边€有的學生因失去而黯然神傷:“當我拿起一只蝸牛時,我看見殼的最上面破了,一塊已經(jīng)腐爛的肉露了出來,我害怕極了。摔破殼的蝸牛已經(jīng)去了另一個世界,我很傷心。”
情動而辭發(fā),心弦的撥動讓學生產(chǎn)生了表達的動力。心門的開啟對于習作之門的開啟至關重要,理想的寫作應該是有種不吐不快的沖動,好的表達是內(nèi)心情感的自然噴涌和抒發(fā)。如果在寫作的初期,能讓學生切實獲得書面表達的愉悅感和自信心,那么原先由教師設計的任務便有可能順利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需求,如此一來就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習作的興趣,激發(fā)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2. 典型任務鏈直指問題,提升學習有效性
整合后的習作實踐活動更關注學生的真問題,注重從學生真實問題出發(fā),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如“觀察”方法和習慣的培養(yǎng),我們都知道“學生對所要敘述和描寫的事物觀察得愈細,印象愈清晰,就愈有可能說、寫得更具體生動,并有真情實感”。典型任務成一條任務鏈,環(huán)環(huán)相扣,難度逐步提升。
從調(diào)研看,其實學生對什么是“觀察”并不會真正理解。因此第一個典型任務安排的是認識“觀”和“察”。通過舉例和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了解:“觀”側重認識事物的外在特點,“察”關注細微之處,講求觀察過程的體驗、思考和發(fā)現(xiàn),更側重思維。從方法上來看,觀察有多個維度,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身體的感覺等,學生需要學習運用身體的感知器官努力地去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最初階段安排的是靜態(tài)事物的外形觀察。了解了觀察維度,接著通過具體介紹,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有序觀察”。引導學生從整體到部分、從上到下、從外到內(nèi)、從視覺到觸覺進行觀察體驗。
觀察作為第一個典型任務完成后,如何落筆成段,學習“寫一段意思連貫的話”便成為了接續(xù)的第二個典型任務。從看到寫、從說到寫,一直就是學生習作的難點。典型任務的設計正是抓住這樣的問題,設計成層級清晰、有的放矢、講求實效的任務鏈。每一次實踐活動集中解決一個或某一方面的問題,力求有效。
針對觀察設計的典型任務鏈,讓學生對動物、植物的特點把握更準確,寫出的文字也更生動,更自然地傳遞出真情實感來。正是因為這樣的指導也使得起步階段的學生的習作水平遠高于本年級學生的習作水平。
3.學習情境緊連生活,拓展學習的空間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本和學本。杜威認為,“兒童的社會生活是他的一切訓練或生長的集中或相互聯(lián)系的基礎”“兒童的主觀經(jīng)驗成為教材的起點和中心。兒童有興趣的活動便是最理想的課程”。
選取真實的生活情境,將其變成語文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設計成有結構、有聯(lián)系、有梯度的情境連續(xù)體,這樣的情境連續(xù)體將學生置于語文學習的中心,使其產(chǎn)生強烈的現(xiàn)場感,從而能更清晰、更具體地察覺到單元主題學習的意義,產(chǎn)生真實的學習期待與興趣。在情境活動中,切實提升學生觀察、寫作、想象等能力。
因為“陽光陽臺”的小生命,學生的生命也煥發(fā)出了燦爛的光彩?!翱吹竭@一切時,我羨慕極了。如果我長得像大蒜一樣快,那該多好呀!”“我想,這只蝸牛靜靜地趴在那里,寂寞不寂寞???我要跟它成為好朋友,陪伴它?!薄爸灰愠錆M好奇心去仔細觀察,你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秘密?!薄笆澜缟弦欢ㄓ懈嗟臇|西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痹诓恢挥X中,“陽光陽臺”成為學生學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滋養(yǎng)他們生命成長的養(yǎng)分。學生對“陽光陽臺”生命的關注和好奇,勢必會促使他們走出教室,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中去認識生命、探求未知。
寫作、閱讀不是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只是作為一個人體驗生命的有效手段。著眼于人的培養(yǎng),感悟生命才是我們教育的追求。正如朱作仁、祝新華兩位教授所提出的“作文訓練的心理學意義,主要是三個方面:發(fā)展言語能力,提高認識能力,陶冶思想情操”。
單元整合不是教師任意的創(chuàng)生,而是立足于理解教材、分析學理、研究學生等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活動、教學策略的整合,目的是指向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北京學校)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