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舜德文化”是中華道德文化的源頭,舜德文化以孝為核心,闡揚仁、義、禮、智、信及忠、孝、廉、恥等眾多為人處世的倫理和規(guī)范,代表著中華民族深層的精神追求和獨特的精神標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舜德文化的資源,汲取舜德文化的甘泉,塑造學生的品格,建構學生的人格。
關鍵詞:舜德文化;自我塑造;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學生日常所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
當前,大學生在思想和行為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沖動、涵養(yǎng)不足、倫理道德意識淡薄、應對突發(fā)事件容易表現(xiàn)出非理性態(tài)度等。自我人格的缺失,以及自我稽查的缺位,這些都表明當代大學生需要進行“自我”塑造。我們不妨對大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進行一定的歸因:對待親人、長輩不尊敬,不孝順;爭強好勝、爭名奪利,不謙讓;生活中口是心非、言不由衷,背信棄義,不誠實;與人相處粗俗粗暴,不友善。此外,我們也不妨看看以下這些針對大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所提煉的詞匯:任性、粗野、狹隘、不容人、癡迷游戲、放縱。一系列的不良現(xiàn)象:粗俗的情緒、粗糙的感情、粗獷的語言、粗淺的認識、粗猛的態(tài)度、粗滯的思維:都源于自我的缺失,自我塑造的失敗。
“我們應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話語體系、精神等內容與青年學生思想素養(yǎng)、道德品質、人格修養(yǎng)、愛國情懷等密切結合起來,充分利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資源優(yōu)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1]?!弊鳛橹腥A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文化源頭,“舜德文化”最能代表中華民族深層的精神追求和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利用好這個源頭,汲取舜德文化的甘泉,澆灌當代大學生的成長。
二、舜德文化的內涵
舜德文化是以孝為核心形成的道德文化。在此基礎上,又擴展開來,闡揚仁、義、禮、智、信及忠、孝、廉、恥等眾多為人處世的倫理和規(guī)范,它們最終都集聚、沉淀、融入和升華到一個字:德?!妒酚洝吩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以“舜”為核心形成的舜德文化是道德文明的鼻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源泉?!抖Y記·中庸》有云:“仲尼祖述堯舜”,可見舜帝以及舜文化的深遠影響。舜也被后人尊稱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舜德文化歷久而彌新、古老而鮮活,至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已不同程度地成為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條。舜文化文化也一直以我們習用而不察、日用而不覺的方式,規(guī)范和調整著人們觀察事物、思考問題、行為處事的視野、心態(tài)、作風與格調。
倡導舜德文化實際是弘揚一種健全的人格文化。“道德人格”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范式,包含著尊貴而親切、高尚而平凡的人格內涵。具體來看,舜德文化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把握:
(一)孝感動天
《孟子·離婁上》有云:“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砥豫,瞽瞍砥豫而天下化,瞽瞍砥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彼吹蹫樽樱樣H得親,天下父子倫理綱常由此定,天下之民大悅而歸之。孟子稱贊舜帝是“大孝”。《史記·五帝本紀》亦云:“舜年二十以孝聞”,“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彼吹蹫槿俗樱瑹o論身處何職,都是依孝道而行。舜帝侍奉“頑父嚚母”,他始終保持一顆純純之心,恭敬順從;對待屢次謀害自己生命的弟弟,慈愛不改。他的孝行不僅感化了人心,還感動了天帝。因此,《二十四孝》以舜帝的事跡為首,贊舜之行“孝感動天”。
(二) 謙讓有禮
舜帝的謙讓,歷史文獻中有著諸多的記載?!俄n非子·難一》有云:“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畎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贝送?,《史記·五帝本紀》也有類似的記載:“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舜以自己的謙讓之德感化世人,移風易俗,使本來只知爭奪利益而不知謙讓的農夫漁民都被同化,轉而相互敬讓。《史記》記載,堯帝通過不同方式與事務的多方以及長期考察,認為舜帝有圣人之德,準備要舜登帝,“舜讓於德不懌”。在登帝之后,舜又禪位于夏禹,舜帝謙讓之德得到了司馬遷的高度贊譽:“舜之德可謂至矣!”(《史記·陳杞世家》)
(三)誠信忠信
舜帝為人處世,治理天下,都秉執(zhí)誠信忠信之道?!盾髯印騿枴份d:“堯問于舜曰:‘我欲治天下,為之奈何?對曰:‘執(zhí)一無失,行微無怠,忠信無倦,而天下自來。執(zhí)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誠盛于內,賁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眻虻垡浴爸翁煜隆睘閱枺吹壑鲝垺爸倚艧o倦”。何謂忠信?首先是道德上的無私和誠信,做到“身正”,具體是“忠信”守職、誠信為人。程顥有言:“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發(fā)己自盡為忠,循物無違謂信,表里之義也。”君子忠于義,忠于心;信,指君子是誠于道,誠于命,誠于性。舜帝倡導為君為人,應該忠誠信實。誠信于人,忠信于己,天下之民自來歸順。
(四)與人友善
“友善”是由兄弟親情而生發(fā)出來的一個道德范疇。《論語·為政》即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舜帝心善性善,他的弟弟與父親繼母多次謀害舜,每次都置舜于死地,但舜對待弟弟始終保持友善的態(tài)度?!睹献印る墓稀吩疲骸懊献拥佬陨疲员胤Q堯舜。”即是對舜性善的肯定。舜帝以友善的態(tài)度與人交際交往?!睹献印す珜O丑上》云:“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彼吹叟c人為善,無論是從事耕、稼、陶、漁各種職業(yè),舜都用自己的友善感召世人,感化世人。
三、舜德文化如何運用于大學生的自我塑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蓖瑫r,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可見,黨和國家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重視。舜德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的源泉,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如何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以傳統(tǒng)文化澆灌大學生的自我塑造,筆者以為應該從如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指導學生進行豐富的“舜德文化”典籍閱讀與理解
歐陽修有言:“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要想將舜德文化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讓學生占有豐富的舜德文化的文本。沒有參與到舜德文化的文本中、沒有實現(xiàn)與文本的共在互動,沒有占有文本,占有客體,或者說,沒有占有豐富的感性材料,則無從談起理性知識的起源、文本理解的出現(xiàn)、向客體轉化的發(fā)生、自我意識的重構,道德意識的培育。因此,沒有舜德文化典籍的閱讀,理解,則無從談起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發(fā)揚以及創(chuàng)新,更無從談起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思想源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
在具體實踐中,我們要利用舜之大孝、謙讓、忠信、友善等品質培育學生的綜合品德。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舜德文化典籍,比如說,《論語》、《二十四孝》、《孝經》、《弟子規(guī)》、《虞舜大典》、《史記》等。隨著學生對舜德文化典籍的閱讀,通過他們的理解活動而實現(xiàn)對舜德文化的 “占有”,將舜德道德轉化為我的意識之中的存在。由此,學生開展的舜德文化文本閱讀不再是我與書籍之間的簡單交流,而是一種對共同意義的“分有”。隨著理解的加深,自我意識將隨之文本而改變,這一過程完全可以被視為以舜德文化的理解為依托的自我重建。因此,對舜德文化相關書籍的閱讀與理解是尋找自我、塑造自我,改造大學生思想意識過程的開端。
(二)引導學生依托舜德文化不斷進行自我異化與重建
在自我構建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異化”,所謂異化是指占有非我的一切,并將其轉化為自我的知識構成,心理構成,將無意識的心理組成部分轉化為意識,內化為情緒、應擊反應、知識構成、道德品目、心理素質。
自我異化實質是自我教化。人本不是人,而是人成為了人。因此,人需要不斷的自我異化,自我教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我們要依托舜德文化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深刻的自我異化,實現(xiàn)極其深刻的精神轉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本身就有這樣的概念:“化性起偽”、“變化氣質”。其根本目的是在他物中認識自己本身,成就自己本身,故而《周易》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即繼善成性。
(三)利用“第二課堂”豐富舜德文化教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鼓勵學生創(chuàng)建以傳播與弘揚舜德文化為目標的學生社團,積極舉辦促進舜德文化傳承與交流的學術活動。例如,創(chuàng)辦大學生誦讀協(xié)會、讀書協(xié)會、文史學社、演講協(xié)會等校院級社團,打造了舜德詩會或者與舜德有關的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在學生中大力弘揚舜德文化,增進了學生對舜德文化的了解、認識和熱愛,擴大舜德文化的影響力與傳播力,有助于學生感受舜德文化的熏陶。
此外,舜德文化運用于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還要積極開展與舜德文化有關的音樂、繪畫、書法、雕塑、戲劇、電影、藝術等活動或是開展體驗式的游戲,通過學生的親自體驗式與參與,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對舜德文化的理解,加強舜德文化的以文化人功能。
(四)運用新媒體宣傳舜德文化營造濃郁的德育氛圍
引導學生以舜德文化塑造自我,除了傳統(tǒng)教育方式之外,我們利用好新媒體這個平臺,讓媒體聯(lián)動成為舜德文化的傳播利器。新媒體具備強大的傳播功能和吸引力,新媒體平臺傳播速度快、形式多元、互動性強的特點,使傳統(tǒng)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模式日漸受到挑戰(zhàn),尤其是智能手機的發(fā)展,更是大大降低了知識傳播的成本,改變了人們接受知識的方式。在具體實踐中,要運用新科技、構建新平臺。比如說,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拓寬傳播渠道,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舜德文化,營造濃郁的氛圍,熏陶學生的成長。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大力弘揚舜德文化正是對這一目標的具體落實。培養(yǎng)更多的有德行的人,也是當代學校教育應當致力追求的。
歷史的進程不僅呈現(xiàn)出螺旋式上升發(fā)展趨勢,并以道德世界增長著的連續(xù)性和進步為特征。學生通過對舜德文化典籍的閱讀與理解、各種社團與藝術活動以及游戲體驗,最終的目標就是現(xiàn)實“自我塑造”。舜德文化的歷史生命就在于它一直依賴于傳承與發(fā)揚,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中華五千年的燦爛道德文化,如果沒有深入其中的閱讀與理解,沒有實現(xiàn)自我理解與自我教化,沒有參與到文本的詮釋與共在、實現(xiàn)文本的占有,沒有真實的體驗,那舜德文化依舊是外在的,人心與人性則依然沒有起化。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良好氛圍,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中不斷將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精神追求與價值資源內化為自己的行動指?!薄叭诵奈┪?,道心惟微”,正是因為人心與人性的可塑造性與不穩(wěn)定性,才需要我們不斷匡扶它,擺正它,只有不斷的修繕成長,人才能成為一個挺立的人。
參考文獻
[1] 楊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1):78.
[2] 李國娟.高校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邏輯[J].思想理論教育,2015(04):69.
基金項目:201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舜德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14C24)。
作者簡介:林澤紅,湖南科技學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講師,機關黨委書記,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