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伽達默爾的問答邏輯理論是他哲學解釋學的核心思想,它的提出和創(chuàng)立受到了柏拉圖、黑格爾和柯林伍德等哲學家辯證法思想的重要啟迪。柏拉圖的古典辯證法所倡導的對話交談形式,黑格爾的形而上學辯證法所追求的辯證統一關系,以及柯林伍德以問與答為中心的歷史學研究方法,都對伽達默爾思考重新構建解釋者與歷史文本之間的問答對話關系起到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伽達默爾;問答邏輯;思想淵源
伽達默爾是德國著名的哲學解釋學代表人物,他在哲學發(fā)展史上最偉大的貢獻就是創(chuàng)立了以問答邏輯為核心的哲學解釋學理論體系,1960年伽達默爾出版了《真理與方法》一書,并由此代表作而聞名于世,標志著他開創(chuàng)的以問答邏輯為方法的哲學解釋學正式成為一個獨立流派。伽達默爾的問答邏輯理論是他哲學解釋學的核心思想,它的提出受到了柏拉圖、黑格爾和柯林伍德等哲學家辯證法思想的重要啟迪。柏拉圖的古典辯證法所倡導的對話交談形式,黑格爾的形而上學辯證法所追求的辯證統一關系,以及柯林伍德以問與答為中心的歷史學研究方法,都對伽達默爾思考重新構建解釋者與歷史文本之間的問答對話關系起到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辯證法的最初本義就是交談或者辯論,古希臘思想家都特別推崇以談話的交流方式來獲取知識和學問,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黑格爾時期強調哲學的思辨性,概念辯證法成為了以辯證統一關系為特點的范疇,具有濃重的形而上學色彩;后來到了柯林伍德的歷史哲學中,辯證法又回到了最初的對話維度,將問答對話作為其歷史學研究的方法論。伽達默爾非常認同柯林伍德問答邏輯的方法論觀點,突出重構問題在理解文本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解釋者只有真正理解了文本所蘊含的那些問題,才能更好地解釋文本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
一、柏拉圖的古典辯證法
辯證法的詞源原意就是對話或者交談,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都特別推崇這種教學方法,他們大都采用談話或辯論的形式,以一種最原始的交互問答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思考,從而達到向學生傳播自己的知識或學問。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認為真正的學習不是教師單方面去傳播自己的思想,而是通過問答對話的形式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探求真理,柏拉圖的哲學著作基本上完整記錄了蘇格拉底與其學生交談的內容。柏拉圖的古典辯證法也叫對話辯證法,首先,問題在對話中具有關鍵的首要地位,只有先提出一個問題,談話才能圍繞這個問題不斷展開,雙方的交談和辯論才是有意義指向的。其次,在談話的過程中,對話雙方必須處于公平或平等地位,如果發(fā)出一些獨斷性的言論,這樣談話就無法順利有效進行。最后,對話辯證法往往是以提問與回答的對話形式進行的實踐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問題的答案必須是開放的、不確定的,這也為不斷深入理解的本質提供了優(yōu)先條件。
柏拉圖的對話辯證法給了伽達默爾重要的思想啟示,他將古典辯證法的對話特性運用到哲學解釋學的方法論中,把對話的形式適用于解釋者與歷史文本之間的理解與解釋,由此創(chuàng)立了問答邏輯理論。伽達默爾的問答邏輯包括提問和回答的二元邏輯結構,即解釋者與歷史文本之間問答對話的互動過程,解釋者先要針對歷史文本提出一個問題,然后帶著該問題去閱讀文本內容并思考文本寓意,進而深入到對文本的解釋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每個解釋者通常都充分發(fā)散自身思維空間,將個人前見融入到對文本意義的理解中去,賦予歷史文本新的時代意義,實現哲學解釋學的視域更新??梢姡み_默爾的問答邏輯將柏拉圖的對話辯證法和哲學解釋學進行了深層次融合,為現代西方哲學解釋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方法論指導,獲得了非常有價值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黑格爾的形而上學辯證法
黑格爾被公認為西方哲學史上的辯證法大師,他將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系統化,創(chuàng)立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柏拉圖的對話辯證法發(fā)展到黑格爾哲學時期,被提升到了形而上學的高度,黑格爾的形而上學辯證法強調思辨性,弱化對話性,辯證法被定義為一種抽象的概念或方法,終極目標是為了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黑格爾提出了著名的哲學原理“實體即主體”,實體和主體實際上是同一真理的兩面,實體是真理屬于事物的一面,主體是真理屬于精神的一面,也就是說思維與存在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解釋學的根本任務是闡明解釋活動是如何可能的,要解決解釋者與文本之間的關系問題,傳統解釋學可分為虛無主義和歷史主義兩種觀點。虛無主義認為文本只是各種觀點的機械堆積,解釋者可以任意解讀文本;歷史主義認為解釋者要尊重文本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對文本的原本意義進行解讀。
伽達默爾認為,傳統解釋學的困境就在于以思維與存在的對立關系為基礎,但事實上思維與存在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解釋者與文本之間也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伽達默爾的問答邏輯,重新刻畫了解釋者與文本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解釋者既要忠于歷史文本的原義,又要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最終歷史視域與現實視域發(fā)生統一或融合。解釋者對文本的解讀是以語言為中介的解釋活動,隨著這種解釋活動的不斷深入,文本的意義能以其自身的有限性經歷著無限的可能性。伽達默爾將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融入到哲學解釋學的研究當中,并對其進行了某種程度上的改造,通過哲學解釋學的辯證法化,解決了傳統解釋學一直未解決的難題,使辯證法在現代西方哲學中又再現了新的生機。
三、柯林伍德的問答邏輯
柯林伍德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哲學家,他提出了“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著名學說,在漫長的人類發(fā)展史中有很多被隱藏的問題,它們的答案往往就在歷史文本的內容之中,真正的史學研究就是根據歷史證據來論證具體問題的過程,只有重新構建歷史文本所要回答的問題,才能正確認識歷史事實,從而再現歷史??铝治榈略谄洹蹲詡鳌分姓f:“不可能僅僅依靠一個人說的或寫的陳述句子來探知他的意思,即使他是以完全符合語言要求的方式和完全誠實的態(tài)度來說或寫的。為了理解他的意思,你還必須知道他的問題是什么,因為他所說的或寫的東西正是對這一問題的回答?!?/p>
柯林伍德不同意過去歷史學家所采用的“剪刀加漿糊”的研究方法,他將問答邏輯作為歷史研究的新方法論,包括提問和回答兩部分構成,問題本質上是歷史文本意義的一種預設,回答則是對文本意義的解答和研究。問答邏輯是針對實在論和邏輯經驗主義的命題邏輯提出的,命題邏輯的主要任務僅僅是判斷命題自身的真假,對知識或真理做出陳述性的表達,這忽略了命題所要回答的歷史問題,使命題成為一個孤立的單純性闡述。柯林伍德主張用問答邏輯來取代命題邏輯,他認為,知識不僅包括命題、判斷、陳述,還應該包括它們所要回答的問題,重構這些問題比單純的命題或判斷更加有意義。問答邏輯不純粹作為一個邏輯問題,更是一個歷史觀問題,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思想是由無數的問題和答案組成的,問題必須是清楚明白的問題,答案也必須是針對這個問題的正確回答,問題和答案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伽達默爾將柯林伍德問答邏輯的方法論觀點引入哲學解釋學的研究中,任何歷史文本都是作者針對內心某個問題所做的回答,理解文本意義的前提就是理解作者的問題即意向,解釋者首先要重構歷史文本所要回答的問題,才能把文本思想作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去理解。但二者的側重點不同,柯林伍德重視研究作者的意向或訴求,認為歷史事實是可以被還原的;伽達默爾重視研究文本自身的意義,認為歷史事實是不可能再現的。由于時間距離的原因,我們已經無法回溯到過去的歷史生活,只能立足于個人前見去重建歷史文本所蘊含的問題,充分參與到歷史文本回答的內容中去,在解釋者和歷史文本之間搭起一座理解的橋梁,使歷史文本在新的時代背景中煥發(fā)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意義。
四、結語
解釋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每個人都經歷著各種各樣不同的時代經驗,解釋者總是帶著個人前見去解讀歷史文本,通過解釋者與文本的交互問答,獲得更深層意義的領悟,從而推動解釋者認識的前進。伽達默爾提出了解釋學領域的問答邏輯,也就是解釋者和文本之間交互問答的對話過程,解釋者與文本之間通常以問與答的對話形式展開交流。在這種提問和回答的過程中,文本一方面表現了其原本的歷史意義,另一方面又新添了解釋者所賦予的時代意義;解釋者一方面要還原文本的本身意義,另一方面又要發(fā)揮個人前見的作用推動認識的前進,最終達到歷史視域和現實視域的統一融合。正是在這種視域融合的過程中,解釋者的個人前見賦予了歷史文本以創(chuàng)生性意義,從而達到了一種更加完美的認識真理的效果。問答邏輯理論作為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的核心思想,也是貫穿其哲學始終的一條重要線索,它將解釋者與文本之間的關系刻畫成問與答的對話關系,為深刻揭示理解與解釋的本質提供了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模式,獲得了非常有價值的開拓性研究成果,推動了現代西方哲學解釋學方法論的研究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德]伽達默爾著.宋建平譯.哲學解釋學[M].夏鎮(zhèn)平,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11.
[2] [德]伽達默爾著.余紀元譯.伽達默爾論柏拉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2.
[3] [古希臘]柏拉圖著.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4] [古希臘]柏拉圖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德]黑格爾著.賀麟,王太慶譯.哲學史講演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6] [德]黑格爾著.梁一之譯.邏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7] [英]柯林伍德著.陳靜譯.柯林伍德自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8] [英]柯林伍德著.何兆武等譯.歷史的觀念[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9] 王康艷.試論古希臘哲學對伽達默爾解釋學的影響[J].唐山高等??茖W校學報,2002(3).
[10] 鄧曉芒.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372.
[11] 胡曉鶯,劉明海.歷史認識何以可能——柯林伍德歷史哲學的前提[J].天中學刊,2005(4).
作者簡介:趙苗苗(1983.10-),女,漢族,山東泰安人,碩士,石家莊鐵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