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燕
一、理論依據(jù)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識字、寫字教學建議中描述: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二、說教材
《我要的是葫蘆》是部編版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五專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一個人種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他不管,最后葫蘆都落了的事。該寓言故事就是想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我選擇這篇課文,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喜歡讀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則是故事富含哲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可以引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理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
三、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孩子,經過一年級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識字能力。而且,他們聰明活潑,對新事物充滿好奇,領悟能力強,樂于表現(xiàn)自己,這些都有助于他們很好的理解課文。因此,教學本課時,我分把握學生這些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
四、說教學目標
1.根據(jù)以上教材分析和學情,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葫、蘆”等11個生字,會寫“棵、謝”等8個生字,理解“細長、自言自語”等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了解種葫蘆的人沒有得到葫蘆的原因,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系。初步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并且懂得有錯就改的道理。
2.教學重點
識字和寫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教學難點
了解種葫蘆的人沒有得到葫蘆的原因,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系。初步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并且懂得有錯就改的道理。
五、教法與學法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生很喜歡讀,因此,教學中采用情景教學法、演示法、點撥法、趣味教學法、朗讀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采用觀察發(fā)、朗讀感悟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通過觀察、猜一猜、圈點勾畫、說說、讀一讀等方法進行學習,突破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
六、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濃厚的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大的動力。上課開始,我便設計了讓學生感到意外且快樂的環(huán)節(jié):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皇赘?,我們一起欣賞一下好嗎?但是,要認真聽,仔細看,欣賞后說說歌曲唱的是關于什么的歌。能做到嗎?學生自信滿滿,大聲回答:能。一個“能”表達了他們樂于欣賞,愿意認真聽,仔細看。
隨著播放動畫歌曲《葫蘆娃》。很多孩子也隨診節(jié)奏笑聲哼哼,或者微微點頭,進入到了我利用動畫歌曲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隨著音樂的結束,我慢慢引導:歌曲唱的是關于什么的歌?葫蘆是怎么來的?有學生立刻回答“七個葫蘆里蹦出來的?!蔽揖o接著追問:可能嗎?但此時,我卻話鋒一轉:不可能。但葫蘆卻是真實存在的。請看圖片,認識葫蘆,學習生字 “葫、蘆、藤”。隨之提問:葫蘆有什么用?看圖片知葫蘆用途,水到渠成地導入新課:葫蘆有這么多的用途,所以,有個人說《我要的是葫蘆》,出示課題。
(二)感知文意,隨文識字
揭示課題后,我巧妙的提問:那個說“我要的是葫蘆”的人,特別想要葫蘆,于是他就種了一棵葫蘆。他種的葫蘆長什么樣呢?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看看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小葫蘆長得可愛?在此基礎上教師順勢引出更喜歡葫蘆的人是種葫蘆的人。通過他每天都要去看幾次葫蘆突出葫蘆的可愛。由此,引導學生看圖學文,讓每個自然段的學習環(huán)環(huán)相扣,知道種葫蘆的人得不到葫蘆的原因,并隨文猜字識字,完成重點,突破難點。相機指導朗讀,體會不同句式的不同語氣和含義,初步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道理。
(三)鞏固識字
在感知文意,隨文識字的基礎上,我緊跟著提問:知道了那個種葫蘆的人得不到葫蘆的原因后,還記得剛才認識的生字嗎?誰愿意當小老師領著大家再認一認生字?“到寶葫蘆里淘寶”“拍南瓜”“送詞語回家”,通過四個游戲,鞏固識字,突出重點。
(四)指導寫字
認識了生字還不夠,我們還得長點本領,寫寫生字。通過多媒體,直觀演示書寫,化難為簡。
(五)拓展交流,續(xù)編故事
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之后,我又鼓勵學生學生想象第二年那人又種了一棵葫蘆,他一定會注意什么呢?會怎么做?通過兩個問題拓展延伸,使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
七、板書設計
教學本課,我根據(jù)教學目標,重點展現(xiàn)了生字,強化了生字,并且簡明地展現(xiàn)了葫蘆、葉子和蚜蟲之間的關系,揭示了課文深刻的含義,起到了畫龍點睛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