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欣
摘要:在兒童的世界中,到處充滿著驚奇,充滿了發(fā)現,在校園生活每天都會有許多事發(fā)生。本文闡述了教師充分挖掘校園中發(fā)生在學生的生活,為學生的自由寫作提供素材,讓學生產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讓寫作成為學生的生活需要,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寫作? 校園生活?? 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作文是老師眼中的嬌寵,學生也將作文看成語文的重頭戲。本文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作為理論支撐,從“生活化”的角度,談一談如何在校園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小學作文更應該從“生活化”的角度優(yōu)化作文教學,賦予作文教學以生活的靈性。教育的本質是生活,寫作的根本是寫生活,而學生的校園生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如何在校園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在生活中發(fā)現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p>
在校園生活中,學生經常發(fā)生一些“小事件”,比如同學之間的小摩擦、小矛盾,教師關注并充分挖掘這些小矛盾中存在的矛盾沖突、思想碰撞,并借此指導學生日記或是感受體會之類的小文章,日積月累,會有意想不到的大成效。例如:兩名同學因為游戲而發(fā)生了爭吵,教師就可以圍繞這件事選擇習作題目,“他們爭吵原因是什么?”“這樣的爭吵該不該發(fā)生?”“同學之間應如何正確相處?”等等。因為是學生之間真實發(fā)生的事情,學生都是親身參與者、觀察者、親歷者,根據自己的想法寫作。另外,還可以在班級中展開討論,這件事應該怎樣處理?類似的事件將如何處理?你學到了什么?懂得了哪些道理?這樣全班的同學也可寫出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完成習作。
二、在發(fā)現中觀察
美國文學家愛默生說:“細節(jié)在于觀察,成功在于積累?!?/p>
當同學們能夠發(fā)現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并且養(yǎng)成了寫小習作的習慣之時,老師還應教會學生學會觀察。例如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對自己的心理活動描寫,以及對人對事的看法等等。讓學生們不僅有一雙發(fā)現“寫作素材”的眼睛,還有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讓他們有事可寫,有人可描,有理可述。
學校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每次活動后,都引導學生寫作,親自參加比賽的學生能寫出自己比賽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比賽后的感受,真情實感流露在字里行間;觀看的學生,能寫出參賽選手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觀察細致,描寫生動。如學生寫《記一次趣味運動會》時,參賽的同學把比賽過程、緊張心情,寫得非常具體,做到了言之有物;觀看的同學描寫了扣人心弦的激戰(zhàn)場面,贊美了運動員的拼搏精神。
這樣自由和本能的寫作,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寫作便進入了兒童的生活,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最愉快的一部分,這是也是小學習作教學追求的一種教學境界。
三、在觀察中表達
蘇軾說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弊寣W生從小養(yǎng)成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的習慣。
在活動課堂中,寫作教學要十分重視挖掘學生參與的各項活動,創(chuàng)設廣泛交流、自由交流的氛圍,學習生活的細節(jié),找出事物的特征,疏理習作的脈絡。例如寫《難忘的國慶節(jié)大合唱》時,有的學生從賽前準備寫起,表達自己必勝的信心;有的學生由整個活動寫起,再縮小到自己的班級,最后重點寫自己、領唱、指揮,逐漸縮小范圍,重點突出;有的學生既寫了活動的過程,又寫了活動的收獲,集見聞感受于一體;有的學生既寫出了自己的場上表現,又寫出了臺下觀眾的反應,并由此引發(fā)自己的內心活動,感受到團結的力量激發(fā)愛國情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因此,教師應關注學生習作的準備過程,激發(fā)興趣,讓生活中的小事成為習作的源頭活水,鼓勵學生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除此之外,教師再通過多渠道批改,強化寫作知識的遷移,使所有學生都不同程度地獲得成功,獲得欣賞贊揚,進而達到文道的統(tǒng)一。總之,構建生活習作教學的大課堂,讓學生在參與生活、體驗生活、表達生活中學習習作,就會讓每個學生愛上習作,會寫習作,寫出貼近生活和充滿真情的習作,并把這種習慣堅持下去,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四、在表達中成長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習作教學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生追求人生、美化人生的過程?!币粋€好的習慣終身受益,壞毛病一旦定型可就很難再改掉了。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們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因此,教師要關注孩子們的日常行為習慣,從孩子們的行為習慣中挖掘習作的素材。如:愛面子,不懂也不問;做作業(yè)前不看書,做完作業(yè)不相信自己,總要找人對一對答案才放心;書本擺放沒有條理,學習時現用現找,浪費時間;用過的草紙隨便丟棄;不愛上體育課;自習課隨便說話等等。這些不好的行為習慣都可以成為習作的好素材。
班級的劉紅同學,養(yǎng)成了隨手亂丟用過的草紙的習慣。教師就以被丟棄在地上的草紙作為習作素材對學生加以引導。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習作題目,一個是“主人我想對你說”,一個是“亂丟草紙該不該”。當作文寫完后,老師把優(yōu)秀作文讀給學生聽,并互相修改,提高作文水平。
通過教師對一些“小問題”啟發(fā)、引導,學生知道作文其實就在平時對生活中,也會養(yǎng)成在生活中發(fā)現,在發(fā)現中觀察,在觀察中表達,在表達中成長。既完成了“生活化”寫作,又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
葉圣陶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的流個不歇?!弊屪魑淖哌M生活,選擇自己熟悉的或比較了解的題材,表達出內心的真情實感,讓“生活化”的寫作美化學生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