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h中心幼兒園
美術教育是整個幼兒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的智力開發(fā)、審美能力養(yǎng)成、思維能力培養(yǎng)都具有重要意義,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1.傳統(tǒng)課程的弊端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幼兒美術教育逐漸得到重視與發(fā)展,但幼兒美術教育目前仍處于探索開發(fā)階段,存在許多有待改進之處。
首先,幼兒美術教育的資源缺乏?,F有的美術教育中,課程實施的媒介僅停留在電子媒體和簡易實物上,課程模式多為“教師講解、幼兒聽講、幼兒實踐”的授課流程,導致美術教育的課程形式單一、枯燥,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興趣難以被激發(fā)。其次,灌輸式教育阻礙美術教育的發(fā)展。美術教育有別于其他教育,理論化、單向化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幼兒在美術學習中的自主創(chuàng)造性,成人化的要求、“范畫”現象的存在極大地抑制了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應當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將課程的話語權交給幼兒,為幼兒提供創(chuàng)造的空間。再者,教師欠缺專業(yè)性的幼兒美術教育能力。在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接受的美術技能培訓較為基礎,多以兒童畫、簡易水粉畫、機械性手工為主,其美術理論知識也不夠全面和專業(yè),不能很好地將課程和理論結合起來。教師應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美術素養(yǎng),保持謙遜的學習態(tài)度,多學、多畫,以便于更好地服務幼兒,與幼兒共同成長。
2.教育綱要的要求
《綱要》中指出:應充分發(fā)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傾向;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fā)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
在美術教育中,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作品是其表達自我和情感的具象體現,要重視和尊重幼兒在活動中產生的情感體驗和態(tài)度的傾向轉變,給幼兒提供自主表達的機會和條件,不輕易否定幼兒的自由表現,為其營造輕松的心理環(huán)境,使其敢于表達、樂于表現、精于表征。
幼兒天生就愛涂涂畫畫,從“涂鴉期”無目的地亂畫,到“象征期”有目的地創(chuàng)造形體,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始終用美術表達著自己的情感與見聞,幼兒教育應當順應幼兒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觀察能力、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力等,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1.發(fā)展幼兒精細化動作
兒童末期是發(fā)展手指末端等精細動作的關鍵時期,這部分的發(fā)展對于幼兒的生活能力、運動能力、學習能力等多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通過畫、捏、搓、剪等美術動作,在不斷的練習中逐漸提高手眼協(xié)調能力、對小肌肉的控制能力。小班時期,幼兒繪畫以一形多義為主要特點,幼兒用不閉合的圓形來表現所觀察的事物,涂鴉的符號相互獨立不具有聯(lián)系性,繪畫作品呈現出雜亂無序的特點。大班時期,幼兒在繪畫時開始考慮各個圖像之間的聯(lián)系,用物體的輪廓線條來替代圓形進行表現,整體畫面具有一定的均衡感。因此,在進行幼兒美術教育時,要關注幼兒的這一精細化動作的發(fā)展。
2.促進幼兒社會情感的抒發(fā)
幼兒階段是人發(fā)展社會性的重要時期,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構成了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在這一時期,幼兒將逐漸認識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和所處的社會群體,形成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美術作為表達社會情感的通道,在幼兒成長中不可或缺,例如,幼兒在“母親節(jié)”活動中創(chuàng)作的繪畫作品《我的母親》,表現出其母子之間發(fā)生的事情以及表達的對母親的情感。
3.培養(yǎng)幼兒的美感
幼兒的美感通常較為淺顯,知識經驗不足,在學前晚期才開始發(fā)展對不同類型的美的感受。幼兒在參與美術教育活動中,通過繪畫、手工、剪紙等形式,觀察并記錄身邊、自然的美好事物,學會觀察形狀色彩、欣賞外在美,并由此產生積極的情緒,逐漸提升美的感受,萌發(fā)愛班級、愛幼兒園、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幼兒美術教育教學質量高低取決于教師對其是否有正確的認知,其中包括美術教育的目標、對幼兒美術作品的評判標準。這一認知將影響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美術活動時作出的判斷、對幼兒美術行為的后續(xù)發(fā)展。
1.轉變教育目標
幼兒美術教育屬于藝術領域,其教育目標的設立不應過于強調對技能的培養(yǎng),“畫好”“畫快”的教育目標過于偏頗,不利于幼兒天性的發(fā)揮,教育目標應當以培養(yǎng)幼兒情感、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力為主。幼兒對世界的認知通常是非常感性的,熱衷于將精力和專注度集中在自己喜愛的事物上,美術教育應順應這一規(guī)律引導幼兒熱愛和向往美術,使其產生對美術的濃烈興趣。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是十分豐富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時,積極地引導和挖掘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不僅是培養(yǎng)幼兒在美術領域的創(chuàng)造力,也是為幼兒在生活中的創(chuàng)造能力打下基礎。
2.轉變評價標準
幼兒的美術作品通常會表現出他們的心靈情感,這既包含了幼兒對所觀察事物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也蘊藏著幼兒天真的稚氣,教師在對幼兒美術作品進行評價時,不應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童心,去設身處地地感受作品中幼兒想表達的情感。
幼兒受限于經驗和技能,無法準確表達對事物的認知,不足的經驗也使其無法感悟事物的深度,因此使用成人的標準去評價幼兒的作品,是不科學的,將會打擊幼兒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教師應當以發(fā)展性的眼光去評價幼兒作品,聯(lián)系其具體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多以肯定的態(tài)度去鼓勵幼兒進步。
評價幼兒作品的角色不應只由教師來扮演,適當地鼓勵幼兒對其他伙伴的作品進行評價并給予引導,因為同樣年齡的幼兒更能感受幼兒美術作品中的情感。
幼兒美術教育應當從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脫離出來,改變單一的知識講授的教學方法,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
1.課程多元化
在指導幼兒展開美術教育活動時,不應由教師的直接指導或所謂的“教學”占據絕大部分時間,應當形成多元化課程體系,充分刺激幼兒的多元感官,使其通過感官獲取更多知識和體驗,為幼兒提供充分的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極大程度地提高幼兒學習美術的興趣。①課程游戲化。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游戲中學習是幼兒成長中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幼兒在游戲中更愿意去學習,對知識也能有切身的體驗。如在美術活動——跳跳樂中,通過模仿青蛙、袋鼠、兔子等多種動物的跳躍姿態(tài),感受跳躍時腿部的變化、觀察不同動物的姿態(tài)區(qū)別,在繪畫時學會選擇表現動物各自獨特的跳躍動作、用加粗線條及放大腿部的方式突出腿部的力量感。②師幼角色互換。幼兒的知識是從經驗中獲得的,讓幼兒來扮演教師的角色,可以讓幼兒轉換學習的角度,對美術主題有更深的了解。在角色互換中,由課堂表現最活躍、作品最優(yōu)秀的幼兒成為下一堂課程的“小老師”,在與其他幼兒共同討論下一節(jié)課的主題后,由其決定美術課程的主題,同時幼兒們共同收集內容相關的資料和活動道具,而教師從授課者轉變?yōu)檩o助者,僅在旁維持課堂的秩序、給予幼兒一定的幫助,以助于課程的順利開展。③美術活動貫穿一日生活。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是在生活中展開的,對于幼兒來說,學習與生活相互交融,沒有完全劃分出純粹的學習時間和生活時間。因此,美術不是一門只能出現在課堂上的課程,而是一項生活中的美好體驗。如在晨間戶外活動——繩類活動,幼兒自由地用繩子擺出心中的創(chuàng)意圖案,有時是上學路上留心的太陽和云彩,有時是昨天課堂剛學的蝴蝶畫,如幼兒在餐后觀察到植物角中有新開的花朵、出土豐收的蔬果,便主動用畫筆記錄下來。
2.資源多元化
美術來源于生活,美術作品通常是生活場景的再現,為了使幼兒更易于接受美術教育,要利用好班級資源(現有的玩具如雪花片、積木、橡皮泥等,繪畫工具如蠟筆、水彩筆、紙等)、園本資源(體育器械、植物、建筑等)、家庭資源及地方資源(十里紅妝、興寧廊橋等),使幼兒美術教育更加生活化。利用好身邊的資源,創(chuàng)設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由創(chuàng)作、大膽嘗試的空間,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潛能。在熟悉并喜愛的環(huán)境中,幼兒能夠自由地、愉悅地投入繪畫中,更加自信地將自己的想法和對繪畫對象的感受表達出來。
3.關注個體差異化
長期以來,教育對幼兒的繪畫要求大多是統(tǒng)一的,但不同幼兒個體在繪畫能力、色彩搭配、主題表現等多方面上都存在著差異。每一位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教師要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繪畫能力的幼兒采取有針對性的繪畫教學方法。比如小班幼兒注意力的集中時間短,往往教師沒有講完便開始自己動筆畫了,而且畫面粗糙、造型簡單,教師在給小班幼兒授課時,可以采用邊講故事邊作畫或作畫時搭配兒歌的方式吸引幼兒的興趣。在畫螃蟹時,我一邊念兒歌一邊作畫:“一個圓形在中間,兩個黑點放兩邊,舉起兩個尖雞蛋,八個腿兒細又長?!庇谑呛⒆觽円哺吥钸叜嫞芸炀蛯W會了。又如小班中有繪畫基礎、繪畫能力強的幼兒畫出的圓規(guī)整且封閉,而繪畫能力弱的幼兒畫出的圓存在著形狀不似圓、曲線不閉合、大小不統(tǒng)一等問題,在指導作畫時根據幼兒的能力各異,采用差異化的教學方式,通過示范和提示、借助成品或半成品的工具,幫助部分幼兒作畫。
教師要關注每位幼兒,結合其能力特點,以幼兒發(fā)展為中心,用正確的方式給予幫助。
幼兒美術教育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動手能力等多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課程的展開中,我們鼓勵孩子們“玩”美術、“創(chuàng)”作品、“樂”分享,尊重并支持他們的想法,讓他們真正感受到美術活動的快樂。
樂樂以前是個很不愛美術活動的孩子,也無法集中注意力進行繪畫,總是在繪畫時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并且內向的性格導致了他很少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一次戶外散步時,他對沙池里的沙子產生了興趣,想到用沙子作畫的游戲。在這一過程中,樂樂不僅能長時間專注地作畫,還能將自己的想法在畫中體現出來,使用了樹枝、石頭等身邊的物品豐富畫面的內容和層次感,他還非常開心地向伙伴、教師介紹他的畫。我非常關注樂樂的變化,通過和樂樂的進一步溝通,我了解到樂樂不喜歡傳統(tǒng)的作畫方式,而對其他形式的美術有興趣。他覺得將各種東西組合起來變成一幅畫是很神奇、很特別的事,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嘗試,于是我開始通過沙畫、蛋殼畫、石頭畫等方式引導他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樂樂在這之后也逐漸開始喜歡上美術,樂于作畫。同時其他幼兒也在課程的開展中,找到了自己的美術樂趣,擁有了“發(fā)現美”的眼睛,欣賞作品的同時還能表達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并產生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
《綱要》指出:“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傾向?!苯處?,是幼兒美術教育的支持者、幫助者、合作者,所以隨著課程的開展,我學會了“放手”,讓幼兒真正成為美術活動的主人,鼓勵幼兒自己創(chuàng)設主題,幫助幼兒自己收集材料,使其自由、自主地作畫,并給予他們適時、適當的“鼓勵式”指導。同時我不斷加強美術素養(yǎng)、提高技能、豐富專業(yè)知識,用幼兒的語言幫助幼兒理解課程的相關內容,將幼兒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我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