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貴州電子科技職業(yè)學院
第14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專題講座首次提出“課程思政”這一概念,其基本含義是:“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功能,承載著培養(yǎng)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庇纱丝梢?,“課程思政”并不是一種新型專業(yè)或一門新課程,而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主張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yè)課程,課程承載著思想政治,思想政治蘊含在課程教學當中,該理念將“立德樹人”視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課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高職英語課程是一門人文基礎課程。高職英語課程具有時間長、課時多的特點,每周四個課時。高職英語課具備與課程思政融合的便利條件。
高職英語課程旨在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愛國青年,高職英語課程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涉及西方的政治、歷史、文化等方方方面,涉及人生、夢想、生活等方方面面,讓學生在擴大知識面和視野的基礎上提高文化素養(yǎng),學會在外國文化中去其糟粕,傳承中華文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文化自信。這與課程思政的理念不謀而合。
①高職英語老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不足。高職英語老師大多沒有接受專業(yè)的課程思政培訓,并不知道如何將思政元素和育人元素全方位貫穿、深層次地融入英語教學。高職英語是一門基礎性的語言課,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會更加注重如何訓練學生的語言技能,對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夠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沒有結合英語課程構建有鮮明學科特點的課程思政體系。其次,高職英語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責任感欠缺。許多英語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相關課程教師的責任,而英語課教師的主要職責是上好英語課,再加上有限的課時及龐雜的內(nèi)容,教師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專業(yè)知識的講授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上,教師的思政缺位必然會導致英語專業(yè)課上思政教育的缺失。②高職學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學習英語的主動意識不夠,學習英語的挫敗感較強。很多學生覺得英語太難,對英語學習抱有畏難情緒。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通過考試。所以學生只會注重知識層面的學習,鮮少主動思考教材中涉及的思政元素, 將英語學習與價值觀等思想道德元素聯(lián)系起來。另外,很多學生并沒有形成清晰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由于社會閱歷較淺,辨別是非能力不強,極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誘惑,形成不健康的三觀。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易對中西文化差異產(chǎn)生偏見,有些學生對西方文化出現(xiàn)盲目崇拜甚至同化的問題,對母語文化認可度下降,甚至忽略母語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致使中國文化在英語課堂上出現(xiàn)“失語”現(xiàn)象,學生甚至喪失母語文化認同感及民族自信心。學生的這種“三觀”偏離問題,與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yǎng)要求相去甚遠。③近年隨著高職院校擴張,教師的工作量逐漸增加。高職英語教師在擔任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還要兼任行政工作并且擔任輔導員,幾乎沒有空閑時間學習最新的教育模式,沒有時間鉆研自己的教學,更談不上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高職院校并沒有設立專門的英語教學部門,英語課教師不可能像其他專業(yè)課老師一樣經(jīng)常有機會外出得到有效的專業(yè)培訓,教學思路與視野不廣,教學方法陳舊,從而影響英語教學的整體效果。
學院所訂教材為E時代高職英語教程1,出版單位為外文出版社,以Unit 1 Amazing Travel內(nèi)容為例。本單元主要介紹了貴州的特色景點,如黃果樹瀑布、遵義會址等。此外,老師進一步講解關于旅游的常用詞匯,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中國的景點,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彰顯愛國情懷。
教師在課前制作慕課,錄制兩段視頻,分別講解遵義會址和長城,視頻涉及遵義會址的歷史背景和長城修建的歷史原因,視頻末尾還設置相關的問題,并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發(fā)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觀看。該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翻轉課堂的理念,翻轉課堂強調(diào)教師不占用上課時間來講授信息,而是把主動權移交給學生,學生在課前完成相關的學習。學生在課前學習初步了解紅色景點,感受紅色文化。
教師檢測學生課前觀看慕課視頻的情況,針對視頻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提問,如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Zunyi Conference?目的是檢查學生觀看的情況和效果。與此同時,學生也再次重溫歷史,了解長征故事,再次感悟長征精神。
教師在“超星學習通”平臺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分小組制作景點的視頻,視頻必須涉及景點的文化元素,這種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中華之美,感受到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進而產(chǎn)生自豪感,這對傳承中華文明也有重要意義。
總之本節(jié)課將語言教學與專業(yè)技能相結合,以“傳承中華文化”為主線,緊密結合信息化技術,課前了解,課中掌握,課后提升,達到線上線下混合課程的有效教學。
首先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高等院校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應集中思想政治水平過硬,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了解最新教育思維和教育基礎理論的教師,建設一支具備高尚師德的師資隊伍。其次,在高等院校校黨委的領導下,在教務處、宣傳部、科研處等相關部門的輔助下,高等院校應定期組織思政教師、公共基礎課、專業(yè)課教師一起溝通交流,探討適合院校的“課程思政”教育模式。最后,把隨堂聽課制度落在實處,加強教學督導的管理。高等院校成立教學督導組,開展隨機課堂聽課活動,加強高等院校校級領導、院級領導、同行教師聽課制,全校一起關注教學管理的重要性。
大學英語教材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涵蓋生活、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英語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要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層次、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機融入德育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新媒體時代為思政教育帶來了改革創(chuàng)新。現(xiàn)在的學生都是00后,00后的話語模式與互聯(lián)網(wǎng)息息相關,00后的生活方式與高科技產(chǎn)品聯(lián)系緊密,這就要求教師把握00后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新媒體,如公眾號、抖音、學習APP等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地推進大學英語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新媒體的運用能夠生動地展現(xiàn)教學內(nèi)容,豐富互動模式,激發(fā)學生主體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其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提高思政育人的效果。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抗疫斗爭的偉大實踐給課程思政提供了大量鮮活的教學素材和案例,如教師可以在英語課上播放《人世間抗疫特別節(jié)目》《在一起》《最美逆行者》片段,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抗疫力量,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下載學習強國APP,關注雙語資源,利用課下大量碎片化時間進行線上學習。為學生推薦微信公眾號,如中國日報雙語新聞、譯世界、外研社Unipus等,拓展英語思政學習第二課堂。教師也可以通過微信群、QQ群、抖音等方式與學生分享思政相關的英文視頻,豐富思政教育形式,關注個人體驗和認知需求,將教師的主導性話語轉化為引人入勝的引導性活動,實現(xiàn)由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向育人教育的轉化。
綜上所述,高職英語具備與課程思政融合的便利條件,高職英語教師更應該轉變思想觀念,不斷充電學習,深入挖掘教材知識背后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元素,將課程思政真正融入教學設計中,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正能量,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傳承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