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221116)
劉錫鴻是廣東番禺人,曾出任駐英副使,與郭嵩燾同使英國。劉錫鴻可謂是近代中國第一批走向國外并感受西方文明和文化沖擊的外交使節(jié),但是他的思想較為保守,雖然對先進的西方文明有所贊賞,但他一直對學習西方秉持排斥態(tài)度,與當時主張開放包容、學習西洋的駐英正使郭嵩燾大相徑庭。學界一直以來將劉錫鴻視為保守派代表人物并批判他,推崇郭嵩燾的近代化思想。其實,劉錫鴻保守背后也有相對正確的一面,接下來筆者將從中庸觀、分配觀、鐵路觀、節(jié)用觀四個方面探討劉錫鴻保守背后的堅守。
自漢武帝以來,儒家思想就成為中國的正統(tǒng)思想。儒家文化一直對中國的士人階層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劉錫鴻從小接受正統(tǒng)的儒家文化教育,這對他后來對于西方的看法和見解都有很大的影響。據(jù)說劉錫鴻曾有一枚印章上面刻著“儒俠”二字?!皞b”不僅代表了一種精神,也代表了社會追求。從“俠”字不難看出劉錫鴻是想通過儒學來濟世報國的。
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隨著民族危機和封建統(tǒng)治危機的日益加深,許多士大夫提出“開眼看世界”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挫敗了國人盲目排外的優(yōu)越感,也給閉關鎖國的現(xiàn)象帶來不小的沖擊。但隨著出使西方越來越深入,中國士大夫逐漸認為國外之科學為實學,反對中國的圣人之教。劉錫鴻作為深受儒家思想浸潤的士人,骨子里是對儒學保持敬仰的。面對這種貶低圣人之教的現(xiàn)象,他對圣人之學進行堅定的維護。他在《英軺私記》中曾說:“外洋以富為富,中國以不貪得為富;外洋以強為強,中國以不好勝為強?!保J為中國的“不貪得”“不好勝”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凝聚在血液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優(yōu)于外國人“爭名奪利”思想的。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正體現(xiàn)了中國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意指不偏不倚,折中調(diào)和的處世態(tài)度。中國著名教育家莊澤宣先生認為:“中國民族最講持中之道……中國儒家學說的根本思想便在中庸之道?!?/p>
中庸之道這種思想取向在很多儒家經(jīng)典中都有所體現(xiàn),其中最經(jīng)典的當屬《中庸》。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列為四書,并自宋代以后,四書就成了科舉考試必備用書。劉錫鴻所處的時代是晚清,是君主專制制度極其強盛、科舉考試極其嚴格的時代。他作為一心奔赴仕途的科舉之人,自然奉儒家經(jīng)典為至理名言。
中庸之道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它教人在言談舉止上要學會適可而止,便漸漸塑造了中國人為人謙和、處事恭順的民族心態(tài)。但是這種心態(tài)也有它的局限性,在中庸之道的影響下,很多人便異化成了趨同避異、安于現(xiàn)狀的價值傾向,也形成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態(tài)度。中庸之道的局限性使得劉錫鴻只保持中華民族的自性,難以接受外來的先進文化,再加上強烈的民族自信和自尊心,使得他的思想較為保守,這是應該批評的。
劉錫鴻出使英國,感受到了西方先進的工業(yè)。但是他并不希望中國進行大機器生產(chǎn),從《英軺私記》中可以看出他獨特的科技觀。在參觀倫敦第一報館戴晤士報館時,劉錫鴻驚訝于機器印報的快速與便捷。他贊嘆道:“電馳風掣,為時僅及瞬息,新聞報紙之堆案者,已累累然?!钡撬部吹搅斯I(yè)化時代帶來的弊端,即與民爭利與分配不均。機器印報固然好,但機器發(fā)展的同時必然導致很多人失業(yè)。他在《英軺私記》這樣寫道:“何為必用機器,以奪此數(shù)萬人之日食哉?”
劉錫鴻作為儒家文化的推崇者,一直遵行以民為本的仁政主張。自古以來,儒者都將民生視為治理國家的重要方面,孟子曾云:“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中國古代也一直奉行“不與民爭利”的儒家經(jīng)濟思想,反對過分的聚斂行為。經(jīng)營大機器生產(chǎn)固然便捷,但是這種生產(chǎn)會導致大部分的財富聚集在經(jīng)營者手里,只帶來少數(shù)人的富裕??鬃釉凇墩撜Z·季民》中曾言:“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比绻峙洳痪脑挘瑫е仑毟环只觿?,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劉錫鴻不愿意看到“奪數(shù)萬人之日食”的這種思想可以看出他先進性的一面,對于當下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gòu)建和諧美麗中國夢”的實現(xiàn)也具有啟示意義。長久以來宗法制等親緣制度的影響和“仁”“禮”觀念的影響使得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diào)“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性與群體性是人極其重要的特性,中國所強調(diào)的理想社會是一個和諧的大同的社會,而創(chuàng)建一個大同社會則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如果分配不均,就會導致社會暴亂,所以均平思想在中國一直以來都占據(jù)重要地位。西方則不同,西方比較重視個人的價值與個人的發(fā)展,所以他們提倡的理念對于接受過傳統(tǒng)儒家思想教育的劉錫鴻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劉錫鴻對于鐵路的修建也有獨特的見解,雖然阻撓修鐵路一事被后來的學者詬病,認為他阻礙了中國近代交通運輸業(yè)發(fā)展的進程,但他的某些見解卻不得不說有先見之明。劉錫鴻曾云:“囊者英法構(gòu)釁,屢獲逞于海隅。然而未敢深人者,即以道途阻修,運炮運糧,兩皆易窒之故。今奈何自失其險,以延敵哉?”。他指出鐵路的修建會為西方列強的入侵提供便利之處。這在后來也驗證了他說法的正確性。當時的西方已經(jīng)完成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正漸漸向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深入,急需海外殖民與擴張。中國鐵路的修建實際上給了西方列強可乘之機。清朝政府修建鐵路,可謂是引狼入室,等同于不知不覺間就將中國的重要干線如東清、京漢等拱手讓予西方,這確實需要酌情考量。另外,劉錫鴻認為修建鐵路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當時清政府已經(jīng)國庫空虛,財政狀況一直不盡如人意。如果堅持興辦,就當時的經(jīng)濟情況而言,必須要借外債修筑鐵路,而借債形成的巨大利息會加重清政府的負擔,所以需要慎重。筆者認為劉錫鴻不應成為阻撓中國近代鐵路運輸發(fā)展的罪人,中國鐵路發(fā)展滯緩最根本的因素在于當時中國落后的社會現(xiàn)狀。劉錫鴻能夠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提出獨到的見解,這是值得肯定的。
在參觀完英國博物館后,劉錫鴻曾指出:“珍奇玩好羅列紛綸,一木一石之異,越數(shù)萬里面舟車致之,此不當用者也。”他認為英國博物館陳列的很多實物標本都需要長途運輸,而運輸需要財力的支持,未免有些鋪張浪費。自古以來,儒家倡導“節(jié)用”??鬃釉鴮ⅰ肮?jié)用”與國家治理、社會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提出“奢則不遜,儉則固”,“禮,與其奢也,寧儉”等主張。劉錫鴻深受儒家“節(jié)用”思想的影響,這種影響同時體現(xiàn)在他的吏治觀上。他主張裁減戎官,認為如果戎官盛行,國家的政治體制就會遭到破壞,國家的錢財也會被浪費。戎官盛行還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導致貪污腐敗的出現(xiàn):很多官員身在其位,不謀其政。他們?yōu)榱俗陨淼睦?,官商勾結(jié),掠奪百姓。劉錫鴻對此深惡痛之,堅決主張整頓吏治。他認為只有整頓吏治,國威才能重振,否則國家的綱紀就會被破壞。劉錫鴻關于吏治的思想和“節(jié)用”思想對今天的反腐倡廉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從這些主張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心憂天下的人。
劉錫鴻出使英國,對于外國的新鮮事物并非都持有保守態(tài)度。來倫敦僅兩個月,他就被異國的社會文化吸引。他在《英軺私記》中多次贊嘆英國的科技與工藝,并且英國禮教與技藝并存的學校教育制度給他原本“本末不能并行”的傳統(tǒng)思想帶來不小的沖擊。他對于科學的態(tài)度也是虛心接受的。在化學實驗中,他接受了二氧化碳與氧氣的知識,重新審視中國的錯誤認知,并在《英軺私記》中為其正名,寫道:“中國以為中毒;非毒也,皆炭氣所為也”。這些事例都說明劉錫鴻并不是固步自封、盲目排外的。
劉錫鴻在歷史上是以一個保守者的形象出現(xiàn)的,后來的學者也對他保守的態(tài)度加以詬病。其實,與其說是保守,不如說在保守的背后有其獨特的思考與堅守。對于西方的文化,他是立足于國情來考慮衡量的,對于外來文化,他持有一種審慎的態(tài)度,想找到一條更適合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之路。雖說某些想法可能偏激,甚至有點迂腐。但是人無完人,在歷史的審視下他所堅守的思想還是有一定的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