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藝術研究所 300040)
關鍵字:南開教育;張伯苓;南開新劇;演劇活動
提到南開新劇,自然想到天津南開學校的南開新劇團,曹禺在給《南開話劇運動史料》寫的序言中曾言:“我小時候在南開學校就學。約十四歲(1924年),參加了南開新劇團。一直到1930年,我離開南開大學,始終是新劇團的一個積極分子?!?1955年,周恩來在同曹禺、冰心、鳳子等人的一次聚會時,曾語重心長地讓曹禺轉告中國劇協(xié):“歷史就是歷史,寫中國話劇史不能重南輕北,只對在上海的幾個話劇團體津津樂道,還要看到同一時期北方也有話劇運動,尤其是對北方開風氣之先的天津南開學校新劇團,更不應該視而不見。”2故而,南開新劇團在天津乃至中國話劇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而南開新劇團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則得益于南開的教育機制。
曹禺和老舍先生七十年前曾講過:“知中國者,便知道南開;知南開者,便知道張伯苓”。南開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張伯苓先生,自青年時代投身教育,先后創(chuàng)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子中學、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五十載間矢志不渝,致力于興學育才,為發(fā)展中國教育事業(yè)建立了卓越的功績,故張伯苓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至今仍為業(yè)內(nèi)深入研究和借鑒。
張伯苓作為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先驅者,他主張辦教育要以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為背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目標,吸收外國先進的科學文化,以促進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因此,他為1919年創(chuàng)建的南開大學制定了“認識中國”“服務中國”“解決中國問題”的教育目標,張伯苓百年前提出的這個理念,直至今日仍然有著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南開“允公允能”的校訓,在推動中國教育近代化轉型的過程中亦得到了體現(xiàn)和升華。學校要求學生要有愛國愛群之公德以及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張伯苓把校風建設作為學校的基礎工程,積以時日,常抓不懈,使南開形成了愛國、敬業(yè)、求實、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僅如此,張伯苓還大力提倡女子教育與男子教育同等重要,他頂住巨大的社會壓力,于1920年在南開大學始招女生,實行男女合校,與北京大學同為北方最早開放女禁的大學。此后,于1923年南開女子中學正式成立。
南開的學生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帶有濃厚的階層氣息。因此,張伯苓很重視校風建設,把學生的文明素養(yǎng)擺在突出地位,提出了有關文明禮貌、儀容美、講衛(wèi)生、去惡習的一系列要求。他強調(diào),校風建設必須區(qū)別社會與學校的不同,必須有行政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和組織紀律的強制力量作保證,因此在建校之初,南開便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校規(guī)校紀,主要涵蓋教學、生活管理兩個方面。優(yōu)良教學環(huán)境的形成有賴于良好的集體氛圍,因此張伯苓希望通過在學校的引導下建立或學生自發(fā)建立學生團體,這樣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在學習和生活以外的可以培養(yǎng)相互之間形成默契關系的氛圍,從而使學生理解到什么是集體力量,進而形成集體觀念,最終凝聚成團隊精神。
因此南開很重視班集體意識的培養(yǎng),其中最為有效的方式是比賽活動。培養(yǎng)師生合作精神也是形成團隊精神的重要途徑,如南開新劇團下設的編纂、演作、布景、審定四部,均由師生共同擔任正副部長。劇本編纂的過程也皆由師生共同參與完成,先構思題材,再行分幕,然后找適當角色排演。
張伯苓主張學校教育要合乎國家需要,人才培養(yǎng)要適應社會需求。他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四育并進發(fā)展,反對學生死讀書,讀死書。而且重視學生良好的個性發(fā)展,學以致用,勇于創(chuàng)新。張伯苓積極倡導寓教育于各種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之中,所以,南開學校社團活躍,文體等活動豐富多彩。南開在北方地區(qū),乃至全國最早成立了校內(nèi)業(yè)余演劇社團組織——南開新劇團,從中學到大學一直從事話劇活動40余年,享譽京津,無??杉?。在此基礎上,南開不僅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興趣愛好,從而開闊其視野,使其萌發(fā)民主意識,愛國意識,使革命精神和科學精神生根發(fā)芽。百年來,一大批氣質卓越的優(yōu)秀人才從南開的教育園地中傲然崛起,至今活躍在中國的教育、科學、經(jīng)濟、文化、藝術、軍事等各領域。單以戲劇界人士來說就有北方話劇奠基人張伯苓、張彭春,著名劇作家曹禺,著名作家戲劇評論家靳以,著名表演藝術家金焰、謝添、梅阡、梅熹等。
南開的新劇活動與南開的教育機制是統(tǒng)一的,張伯苓從辦學實踐中總結出,要“創(chuàng)辦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必須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才能,在抓好課堂知識教育的同時,還要搞好校園文化生活,既對精神文明教育亦不能放松,排演新劇便是張伯苓所提倡的精神文明教育方式之一。
南開有新劇,始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時值南開學校建校五周年,為舉行紀念活動,排演《用非所學》一劇,此后每值學校周年紀念日,即上演新劇。如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上演《箴膏起廢》,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上演《影》。進入民國,又上演《華娥傳》《新少年》,皆名為“新劇”。后嚴范孫、張伯苓兩位先生均認為新劇,不僅可以教育學生,亦可以引導社會思想,故而大力提倡,并確定南開學校每年的周年紀念日均會公演新劇。
1914年,南開學校十周年因公演《恩怨緣》一劇,大博社會好評,聲譽斐起,11月,由師生合作成立了南開新劇團。推舉時趾周先生為團長,下設編纂部、演作部、布景部、審定部。1916年,張伯苓的胞弟張彭春自美回國,加入新劇團,任副團長。新劇團成立后,陸續(xù)上演了《一元錢》《一念差》《醒》《新村正》等劇,大受社會人士贊譽,一時南開新劇之名大噪。多部劇還被京津地區(qū)校園社團和社會專業(yè)團體或移植或改編,搬上舞臺。
南開新劇團成立后,學校的演劇活動更加活躍,數(shù)年間,編演了一大批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新劇。至“五四”運動前夕,南開新劇已經(jīng)聲震華北,名揚國內(nèi),被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胡適稱為“中國頂好的”一個話劇團體。僅1902年至1922年此20年間,南開演出的話劇便有46部之多。張彭春任南開新劇團副團長后,不遺余力地倡導排演世界名劇和西方寫實劇,做到創(chuàng)編、改編、移植三步走同時進行。從1921年起,南開新劇團陸續(xù)上演了果戈里的《巡按》、王爾德的《少奶奶的扇子》、易普生的《國民公敵》、莫里哀的《財狂》等,遠近轟動。南開新劇團編演話劇活動一直堅持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成為我國戲劇史上最長久的一個業(yè)余話劇團體。
令南開話劇大放異彩的還有寫實劇的出現(xiàn)。1916年,張彭春以副團長身份帶給南開新劇團的見面禮是他編演于留美期間創(chuàng)作的話劇《醒》。由于周恩來參加了《醒》劇演出,對此劇深有感觸,他認為“本劇蓋今日西方流行之寫真戲也”。其兄張伯苓也認為此劇:“寫實述景,歷歷目前,可以改弊維新,發(fā)人深省”。該劇的成功還在于布景的寫實功效,當時參與舞臺工作的新劇團布景部副部長周恩來說:“是日排演,頗多引人入勝之點……,佳音佳景,兩極奇妙?!?如果從中國話劇史的角度考察,《醒》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寫實劇。
1.直面現(xiàn)實生活。多年的辦學經(jīng)驗,使張伯苓深知課堂教育只是學生成才的一個方面,需要不斷加強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走上成才的道路,故而他采用編演話劇的形式,令學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為此他還親自帶隊搞社會調(diào)查。而編演好新劇的目的是讓學生“練習演說,改良社會”,張伯苓多次在全校集會上強調(diào),演戲不能只是“過戲癮”,要樹立改良社會的新劇觀。所以南開的新劇具有鮮明地反對封建道德文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特點。
2.組織健全。作為南開新劇的創(chuàng)始者,張伯苓在總結了南開話劇初期的實踐后深知,要使新劇藝術在南開真正發(fā)展起來,光靠臨時召集不行,還必須健全組織系統(tǒng),因此,除了成立新劇團以外,他還非常重視劇團的內(nèi)部分工,劇團內(nèi)設四個部,每個部由教師任部長,學生任副部長,保證了新劇團不會因學生成員的畢業(yè)或轉學而影響編演新劇活動的正常進行。
3.建立劇本制。南開中學及南開大學所演的新劇皆屬師生自編自演。有時劇詞隨排隨編,劇排完詞也編完,新劇團成立之前所編演的新劇,如《箴膏起廢》《華娥傳》等,大都是“幕表制”,只有一個大致的故事梗概,演員上臺可以隨意發(fā)揮。張伯苓認為這種“幕表制”難以保證質量,后來他提出建立“劇本制”,明確規(guī)定,演出必須先有完整的“稿本”。南開??赌祥_周刊》《南開星期報》《敬業(yè)》《校風》均刊載過《一元錢》《新村正》《一念差》等劇的登場人物、劇情祥記和劇本。南開早期的話劇劇本還印制劇照及劇情祥志單行本,如《一元錢》系南開學校新劇團于1915年10月為慶祝建校十一周年編演的話劇,不僅有劇情祥志的單行本,1923年還出版了演出腳本。1919年《春柳》雜志第二期、第六期分別刊登劇本《一念差》《新村正》。
教育能夠解決社會問題,演劇能夠在寓教于樂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社會能力,認識社會能力,繼而服務社會能力。
張伯苓曾多次強調(diào),教育應適合國情,西方的教育方式方法不能照搬到中國,若是想引進必須事先了解該方式方法的起源,以及它是在何種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下被推廣開來的,從而判定其是否可以應用在中國的教育之中。他在《南大周刊》第71期中明確指出:“我們?nèi)》ǖ模皇撬麄兛茖W的方法和民治的精神的使用,而不是由科學方法和民治精神所產(chǎn)生的結果。所以我們說,歐美的方法盡管可學,歐美的制度則不必樣樣搬來。要搬,也須按照環(huán)境的情況而加以選擇。”張伯苓認為勉強照搬西方教育只有害而無利,教育如此,演劇何嘗不是如此。因此,1921年之前,南開新劇團所演新劇均為師生自編自演,從1921年開始方采用一些外國劇本。
南開教育在強調(diào)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同時,還特別強調(diào)革新運動必須“土貨化”,而張伯苓所指的“土貨化”,是針對當時大學教育崇尚“洋貨”而提出的。張伯苓認為南開教育的目的,在于求民族自存,謀學術獨立。其方法則在于大力發(fā)展應用科學,走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必須從學術的獨立入手,運用科學方法,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故此,他指出中國教育要“知中國”、“服務中國”。張伯苓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首先是調(diào)整教學大綱,增加課程實踐和社會實踐,為學生創(chuàng)造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機會,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為此他還要求教師調(diào)整教學方法以配合改革。另一方面,在南開確立了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育人思想。雖然南開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要求甚是嚴格,但從未忽視對學生其他方面的培養(yǎng),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以南開演劇為例,既要求學生自己自編自演,還要求學生自賞自評。
為了克服教育脫離實際的弊端,張伯苓獨辟蹊徑,特開設了社會實踐課程——社會觀察。1926年,暑假期間,張伯苓專門召開教職員大會,集中研究“社會視察”的問題,提出學生不能因為在校學習,而脫離社會,不能出現(xiàn)不了解社會發(fā)展和走向的情況,故而提出令學生多接近社會,搞調(diào)研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觀察力。將社會實踐堂而皇之地定為一門必修課,這在上世紀20年代的其他學校是沒有的,這種“活”的教育,在當時的中國教育界,可以說為南開所獨創(chuàng)。以1916年新劇團田野采風為例,南開出版的《校風》第38期載文:“今歲暑假期中,校長因每歲稿本編纂非易,特集同新劇團員數(shù)人,前往高家莊李氏小學,預先編纂,以冀毋匆忙于臨時?!?/p>
張伯苓認為,藝術可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升專注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熏陶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影響性格,使其變成一個有涵養(yǎng)的人,因此,南開將藝術教育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重要方式,鼓勵學生學習藝術,力爭做到“一人一藝”。因此,南開經(jīng)常聘請藝術家到校講學,梅蘭芳、徐悲鴻、歐陽予倩、洪琛均曾造訪南開。被稱為“話劇第一人”的張伯苓,不僅鼓勵要求學生編演新劇,1909年,他本人率先在南開學校自編自導自演了三幕話劇《用非所學》,1914年,南開新劇團成立后,還編導上演了一大批中外名劇,奠定并影響了中國北方話劇藝術的發(fā)展。
注釋:
1.夏家善,崔國良,李麗中.《南開話劇運動史料》.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第1頁.
2.張伯苓教育思想研究會主編.《中國話劇先行者張伯苓張彭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14頁.
3.周恩來.《民國五年冬季第九次畢業(yè)式記》,《校風特別增刊》,19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