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 311800)
“彈性”一詞最早是物理學概念,其英文是“elasticity”,是指當引起物體變形的外力撤掉以后,變形物體恢復其原來形狀和尺寸的能力,彈性帶理念指的是帶狀空間忍受干擾,并在受沖擊時仍然能夠較快恢復到原有狀態(tài),維持其主要功能、結構特征及自我調節(jié)能力。
隨著彈性帶這一新理念的提出,濱水景觀設計在不同于傳統(tǒng)的固定、單一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干擾和影響的預見性和自我修復的能力,充分發(fā)揮景觀自身具備的彈性功能,與自然共求平衡。城市的濱水系統(tǒng)需要彈性駐留空間,主要從以下兩個角度出發(fā):1.在開展駐留空間修補、生態(tài)修復工作的基礎上,充分保留自然的景觀形態(tài),采取以彈性植物配置帶來代替大面積灘涂和水泥硬質,構建可持續(xù)駐留空間。2.考慮諸暨浦陽江河道的雨洪管理現狀,針對河道季節(jié)性水位上漲的問題,合理建設不同縱高的駐留空間,形成彈性活動體系,提升濱水景觀利用價值。
諸暨市浦陽江,又稱為浣江,水系自南而北縱貫錢塘江流域全境,河長約150km,流域面積3452km2,諸暨市市境內河流長66.1km,流域面積2194.8km2,占市域總面積的94.7%,是諸暨市主要河流。浦陽江發(fā)源于浦江縣天靈巖,經安華鎮(zhèn)進入諸暨市,貫穿整個諸暨市城區(qū),后因諸暨市城區(qū)相繼墾殖,使滯蓄山洪的眾多湖泊消失殆盡,導致諸暨至湄池一帶湖畈常年受洪澇災害的威脅。
諸暨市浦陽江主要存在植物景觀彈性弱、濱水景觀單一、駐留空間現狀差異大三大問題。一、植物景觀方面,由于缺乏系統(tǒng)養(yǎng)護和管理,存在野生植物肆意生長的問題,層次簡單的植物群落使得部分土地裸露,嚴重影響濱水空間觀賞性和抗洪能力。二、濱水景觀方面,因考慮防洪救災需求,當下的諸暨市浦陽江河道內遺留大面積的混凝土,筆直且僵硬的步道缺乏濱水的應用功能。三、駐留空間方面,城市的發(fā)展變遷免不了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這個現象直接導致駐留空間存在嚴重的斷層現狀,河段與河段之間駐留空間統(tǒng)一性不強,容易造成濱水景觀視覺上的突兀。
通過實地調研,諸暨市浦陽江河道帶的類型主要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階梯式河道。階梯式河道主要由階梯護坡構成,具有多層階梯式空間。該類型位于諸暨市湄池至聞家堰段,是重要的控制性防洪地段之一。階梯式河道主要存在空間利用問題,缺乏縱向駐留空間的功能分配,植物種植雜亂,且部分地塊被私自當成時令蔬菜種植地,導致造成季節(jié)性土壤裸露。
2.單一式河道。單一硬質河道指具有一定的硬質護坡基礎且河岸利用空間較小的河道。該類型位于諸暨市安華水庫至茅渚埠段,是重要的控制性防洪地段之一。硬質河道因在建設初期只考慮了其防洪泄水的功能,幾乎沒有設置滿足居民戶外活動的駐留空間,目前河道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部分土壤裸露,在強降水天氣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3.混合式河道?;旌鲜胶拥朗蔷哂休^大高差且護坡構成較為復雜的河道段。該類型主要位于諸暨市浦陽江河道南部?;旌鲜胶拥赖拈_放性駐留空間普遍不足,雖然坡面上有著良好的植被基礎,但缺乏養(yǎng)護,野生植被生長雜亂且層次單一。
4.優(yōu)質景觀河道。優(yōu)質景觀河道是重要的休閑游賞地段,具有較好的植被基礎和休閑娛樂設施的河道帶。該類型位于西施故里浣江段。此優(yōu)質景觀河道既通過植被與構筑物巧妙解決高差問題,又能滿足居民對美感和休憩需要,達到空間的合理過渡。規(guī)劃設計的流暢駁岸線條大大縮短了退潮時因不規(guī)則地形造成的積水問題,構建了河岸景觀的優(yōu)秀典型案例。
根據諸暨市浦陽江四種駐留空間類型,設計與之對應的階梯式河道、單一硬質河道、混合式河道和優(yōu)質景觀河道四種駐留空間模式,因地制宜地解決復雜多變的河道問題。四種設計模式根據河道水位、河岸預留建設面積、原有河岸類型等綜合考量,引入彈性帶理念,發(fā)揮城市濱水駐留空間在觀賞性、活動性和防洪抗災能力上的作用。
1.階梯式河道模式。該設計模式考慮河段灘涂面積大這一特點,在近水岸設置河中綠島,或設多個濕地泡,起到類似于陂塘的功能。該處微地形設計結合凈化植物群落,有過濾污水和快速泄洪的功效,在護坡上鋪設地被植物,達到加固護坡保持水土的作用,起到生態(tài)彈性的功能。該設計在陂塘間及洪水位以上兩處設置不同高度游步道,增加了人與河道的多維度的彈性互動,在洪水時期也滿足市民休閑需求。
2.單一式河道模式。河道遺留大面積硬質水泥混凝土,需要植物種植用于軟化護坡。該設計模式在駁岸最前端設計階梯種植形式,配置適合的鄉(xiāng)土水生植物,在近水岸灘涂種植濕生植物群落。城市濱水駐留空間充分考慮水位變化設計,打造不同縱向體驗空間,拓展多樣視覺感受。在常水位以上的第一級河灘,鋪設以防腐木為材質的人行步道,增加空間寬度,提高駐留活力,在洪水位以上區(qū)域,保留河道剛性結構增加眺臺,打造多層次的駐留空間,滿足人們對淺水可親及水滿而眺的需求,增加觀賞彈性。
3.混合式河道模式。該類河道通常存在河岸與水面高差較大的問題,因此該設計模式在近水岸用石籠作為護岸,石籠上架設防腐木眺臺,滿足觀賞活動需求。設計在淺灘處栽植濕生植物群落,過渡空間,在近水岸到遠水岸之間利用其土層厚的特點,種植豐富的喬灌草濕生植物群落,為林下駐留空間的再生提供條件,起到活動彈性的功能。
4.優(yōu)質景觀河道模式。此設計模式構建多層濱水空間,從親水平臺、木棧道、亭廊到景區(qū)建筑四處駐留空間從下到上依次布局,娛樂上活動豐富,功能上應用多樣。河道滿足從靜態(tài)、動態(tài)、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四段過渡,空間體驗多變。河道游憩與植物群落組合搭配,形成私密空間與半開敞空間,豐富游人休閑需求。
1.淺水與近水地帶。此地帶位于水體交界處,是親水空間營造的主要區(qū)域。在雨季易形成淺水區(qū),所以種植耐淹耐濕的植物,可選用塊狀或帶狀混交等方式進行配置,豐富群落類型增加空間彈性能力。從觀賞角度出發(fā),種植植被的高度可營造縱向層次,增加水面倒影的自然景觀效果和固土護堤的作用,充分考慮建立穩(wěn)定的鄉(xiāng)土植物群落,減少養(yǎng)護管理成本,增加河道區(qū)域特色。
淺水與近水地帶的河道植物主要以低矮植被為主,例如沿階草,諸葛菜,紫葉地丁等。該類植物形態(tài)小,以混合種植為主,在洪澇期間加快水流減退速度,有良好的水體彈性,而在浦陽江枯水階段,層次性種植保障了綠色景觀效果,彌補單一景觀的缺點,有豐富的視覺彈性。
2.河灘與沙洲地帶。此地帶是人們休憩活動的主要活動場地,對植物觀賞性和層次性要求高,增加植物色彩和種類,根據行走路線和活動,搭配不同高度的群落變化,滿足濱水不同的季相變化景觀的彈性需求,打造四季有景可觀的濱水河道。
河灘與沙洲地帶的河道空間大,為了形成開敞式濱水植物景觀,上層以種植水杉、烏桕等喬木為主,中層選用木芙蓉、連翹等耐濕性較強的低矮型植物,下層選用鳶尾、水蔥等水生植物,達到植物空間種植層次分明的目的。河道植物景觀的重新規(guī)劃,豐富了駐留空間的觀賞價值,多層次景觀的植物結構搭配在防洪抗災方面也發(fā)揮重要作用。
濱水駐留空間是城市河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互動的平臺,是城市活力的新體現。作為一個特定的空間區(qū)域,彈性帶駐留空間的設計與雨洪管理、市民需求、植物配置等密切相關,設計中打破傳統(tǒng)剛性濱水景觀,用彈性帶搭建新階段城市濱水修復與新生的橋梁。文章設計針對諸暨市浦陽江提出四種駐留空間模式,綜合考慮濱水水位變化,搭配合理植物模式,增加了濱水駐留空間多樣性景觀的可能,在提升駐留空間彈性生態(tài)效能的同時美化了城市濱水段優(yōu)質景觀帶,做到統(tǒng)籌兼顧。但是,城市濱水設計影響復雜、現狀情況多變,駐留空間設計也需要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從而展示城市濱水更多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