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思琦
摘? 要:面對社會現(xiàn)代化轉型的時代背景,民間有關祭祀權益的糾紛日趨繁復,將祭祀權由民間規(guī)范上升為法定權利具有現(xiàn)實必要性。本文從祭祀權的歷史背景、立法現(xiàn)實需求及司法困境等方面探析其研究背景;從民事權利、身份性人格權和祭祀權主客體范圍等方面展開分析祭祀權的權利屬性;最后從完善立法,構建案例指導機制和建立相關民間糾紛調解機制等方面探尋祭祀權的法律規(guī)制途徑。
關鍵詞:祭祀權;祭奠權;吊唁權;人格權;新型權力;屬性探查;法律規(guī)制
一.研究背景
禮作為中華傳統(tǒng)之根,兼具宗教、法律與道德三 重屬性。宗法社會將忠孝奉為禮法的核心。在孝文化的熏陶下,中國人“行孝道,重死喪”,踐行法禮,恪守孝道的祭奠習俗不僅蘊含道德教化的內涵,成為一種習慣規(guī)則,更被載入封建法典中,由國家強制力保障監(jiān)督。清末民初以來,隨著歐美法開始占據(jù)主導地位,傳統(tǒng)禮法逐漸萎縮為民間規(guī)范,祭祀權不再為法律所規(guī)制;改革開放后,公民個體權利意識的增強,促使其紛紛需求祭祀權益的法律保護,其產生糾紛訴求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征。但在“權利法定”的背景下,祭祀權這項自古有之卻無現(xiàn)代法律地位的權利在法律保護層面形成了真空區(qū),有關權益無法得到穩(wěn)定而有效的司法保護。
二.祭祀權屬性探查
祭祀權是有利益關系的生者對死者的哀吊、追思并葆有特定權益的權利。界定祭祀權的權利屬性,首先需明確祭祀權是否應屬于法律所應規(guī)制的權利,若構成法律權利又屬于何種性質的權利,進而明晰其所涵蓋主體范圍和客體范圍。
(一)民事權利
司法資源的有限性決定受法律保護的權利是有限的,我國遵循“權利法定”的基本立場,即只有為法律所規(guī)制的權利才能得到保護。對于非法定而有救濟必要性的法益,應當充分考慮將該種法益是否具有上升為權利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即法益是否具有正當價值。
從個人權利視角來看,祭祀權是基于特定身份關系產生的私法權利,是自然存在的應有權利,是對死者追思緬懷的道德權利?;诩漓牖顒拥娘L俗遺存屬性,祭祀權是從傳統(tǒng)禮法文化恪守孝道的倫常習慣中衍生出的行為權利。由此可見,祭祀權對于滿足公民精神需求,保障群體的信仰自由有著重要價值。同時,就其社會功能而言,祭祀權在維系人倫道德,固化身份認同感以及構建共同的信仰目標上發(fā)揮著不可取代的效用。結合司法實務需要,將祭祀權上升為法定的民事權利具有一定正當性和合理性。
(二)身份性人格權
如何認定祭祀權的性質?目前學界主流觀點有兩種,即“身份權說”和“人格權說”?!吧矸輽嗾f”主張祭祀權為身份權。所謂身份權,是指公民和法人依一定行為或基于相互之間關系所發(fā)生的一種人身權利。如親權、榮譽權、婚姻自由權等。祭祀權以特定身份關系為前提,是“民事主體基于血親關系而產生的一種祭拜已故親人的權利”?!叭烁駲嗾f”主張祭祀權為人格權。所謂人格權,是指為民事主體所固有而由法律直接賦予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各種人身權利。
本文贊成后者,即祭祀權屬于人格權。具體而言,祭祀權是擁有身份屬性的人格權。祭祀權的享有和承擔以死者離世和擁有特定身份關系為前提。在一方主體消失的情況下,近親屬關系也隨之滅失,難以滿足法定身份權的相對性。近親屬及相關權利人取得權利為一種身份性權利。從本質上而言,祭祀權以信仰自由和行為自由為價值基礎其,自由屬性要求任何人不得排除妨害權利人的祭祀自由。由此可見,祭祀權具有對世性,屬于絕對權。從保護對象上看,祭祀權側重于對近親屬精神利益和死者人格利益的保護,符合人格權對個人權利的保護特征。結合現(xiàn)行法律規(guī)范,《侵權責任法》第2條“等人身、財產權益”的兜底性描述為祭祀權作為法定人格權以確認和保護提供可能性。而根據(jù)《最高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相關解釋》關于“非法利用、損害死者遺體、遺骨或是違背公序良俗,侵害死者遺體、遺骨構成侵權的,可責令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規(guī)定,將祭祀權納入人格權范疇符合立法對于人格利益保護的初衷。
(三)祭祀權主體范圍與客體范圍
祭祀作為死者近親屬所舉辦的吊唁緬懷逝者,以求精神慰藉的一項活動,是祭祀權的權利形成基礎。為節(jié)約司法資源和防止權益泛化,基于祭祀權的身份性和祭祀活動告慰生者、吊唁緬懷的主體功能,應將祭祀權主體限定于死者的近親屬或直系親屬。
祭祀權是包含多種權能的權利術,其客體既包括生者吊唁逝者,尋求心理慰藉等精神權益,也包括相關權利人對精神權利物化載體——墓碑、棺木、逝者遺物等表征死者身份的相關事物——所享有的物質權益。
三.祭祀權法律規(guī)制路徑
(一)完善相關立法及司法解釋
當前國內針對祭祀權的專門立法尚屬空白,在司法實踐中,裁判法律依據(jù)的一般條款散見于《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婚姻家庭法》和《最高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相關解釋》等,法律適用無統(tǒng)一的邏輯分類和價值前提,整體上分散零碎。對此,可以參考《日本民法典》第897條在繼承法部分設立“有關祭祀權利”的立法經驗,順應我國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獨立成編趨勢,在人格權編中對祭祀權予以專條規(guī)定,確定其體系化位置,將祭祀權的法益整合重構,使法院在裁判相關權益糾紛時有法可依。同時完善相關司法解釋填補立法缺漏,對祭祀權進行全面有效的保護。
(二)構建祭祀權裁判案例指導體制
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guī)定》,在案例指導制度下,以發(fā)布形式出現(xiàn)的指導性案例不具有法律效力,為司法實踐中針對具體案件如何適用法律提供了參考,。針對祭祀權尚未作為體系化權利納入法律規(guī)范的情況,構建祭祀權裁判案例指導體制有利于整合祭祀權糾紛裁判依據(jù),引導司法實務正確審判,從而克服實務中裁判各行其道,當事人權利無從維護的局面。
(三)建立完善相關民間糾紛調解機制
構建一個運行有效力且有效率的現(xiàn)代法治,減少強行性法律與本土傳統(tǒng)習慣的摩擦,勢必要依據(jù)、借助和利用本土的傳統(tǒng)和慣例。祭祀作為一項古老的風俗遺存,在經歷社會現(xiàn)代化轉型的同時仍保留著濃重的民俗色彩。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碧幚砑漓霗嘞嚓P糾紛,要充分考慮鄉(xiāng)土社會的差序格局特征,涉及風俗習慣的,明確糾紛性質,在采用調解與訴訟相結合的糾紛處理機制下,充分發(fā)揮和解、調解及習慣性規(guī)范在維系民間和諧秩序的作用;鑒于祭祀權的人格權屬性,在遵守公序良俗的基礎上充分尊重死者意愿,通過合理方式化解矛盾糾紛。
四.結語
祭祀權不僅局限于法學理論研究范疇,其中所涉及的民間風俗、信仰自由、和社會心理等方面更會牽涉特定群體的趨同性行動,引發(fā)公眾對人倫道德的關注,在現(xiàn)代法治中發(fā)揮著不可取代的調控力和統(tǒng)攝力。明確祭祀權的屬性規(guī)制,架構新型法權,完善祭祀權相關立法及司法解釋,構建祭祀權裁判案例指導體制并建立完善相關民間糾紛調解機制,有利于深化理論研究,保護法益,補正立法,規(guī)范司法裁判,維護社會秩序和諧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 張龍.民法典編纂背景下祭奠權受損的救濟路徑選擇[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6(05):88-97.
[2]? 王璐瑤.試論祭奠權的性質和法律保護[J].法制博覽,2018(18):58-60.
[3]? 劉云生,盧桂.祭祀權:法權認知與制度再造[J].求是學刊,2016,43(03):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