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冰 黃楚昕
2018年3月,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南沙學校申報立項了聚焦學校育人質量提高、傳統(tǒng)文化與核心價值觀校本化實踐的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校本課程建設課題——基于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紅棉”校本課程實踐研究,從建構承載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本課程實踐入手,以明朝思想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杜威、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學”為課程實施理念,開發(fā)實施“紅棉”校本課程體系,構建學校特色課程,實現(xiàn)學校文化創(chuàng)生。通過課堂教學、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等讓教師對教育教學活動有更深入的理解,發(fā)現(xiàn)課程的“意義”,并在反思實踐中探究改進教學的過程。課題組總結凝練了基于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與核心價值觀校本化的實踐路徑:講有意義的故事、做“知行合一”的教育課程、發(fā)掘學校特質實現(xiàn)文化創(chuàng)生。
一、講有意義的故事
(一)編故事——灌輸禮儀文化價值觀
故事是最能感染兒童的文學形式。課題組以故事的形式滲入禮儀文化,讓學生聽、讀、講古今中外禮儀知識、名人名事等小故事,滋養(yǎng)啟迪學生的禮儀文化觀念,實現(xiàn)“誠正勤仁”價值觀的灌輸。同時,通過對國內外具有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禮儀故事進行融合,以及對貼近學生生活、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內容選取,課題組編寫出了以“誠正勤仁”價值觀為主題的100則短小故事集。
(二)讀故事——樹立禮儀模范好榜樣
語文晨讀課和自主閱讀課程是學生聽、讀、講故事的平臺。課題組將禮儀篇章融入晨讀中,引領學生誦讀禮儀詩篇,如《弟子規(guī)》《三字經》等。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喜歡上了禮儀知識的學習,并將其中的名言名句運用于習作中,誦讀禮儀詩篇也成為學生日常學習的一部分,學生在家中還當起了家長認識禮儀詩篇的小老師。另一方面,在自主閱讀課中,課題組鼓勵學生用喜愛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如1、2年級學生,以拍手讀、帶動讀,用玩的方式進行誦讀;3、4年級學生則將朗誦相關的詩篇,感受詩篇的內容思想,領悟誦讀文化之內涵。又如“禮儀小故事”演講比賽活動,讓學生在讀故事、聽故事、講故事中,樹立禮儀模范榜樣,幫助學生反思、正視自己的行為與價值觀。
(三)講故事——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課題組收集了2015級學生(原三年級現(xiàn)五年級)在實施本課程前后語文、道德與法治、藝術、體育等學科全樣本、全過程的考試數據,通過前后數據對比,發(fā)現(xiàn)學生在傳統(tǒng)禮儀文化活動中的高度參與對自身學業(yè)水平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通過閱讀短小故事和其他文本內容,全部字都認識的學生占97%,閱讀后復述清晰、流暢的學生占95%,觀點表達明確、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占94%,創(chuàng)編有創(chuàng)意、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占90%。有數據表明,較其他學校同年級,我校學生在作文和閱讀方面平均分高4.7分。這些課程和活動的開展,學生積極的參與,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傳統(tǒng)禮儀文化認知水平,另一方面也在實踐中發(fā)展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促進了學業(yè)水平的提升。
二、做“知行合一”的教育課程
基于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紅棉”課程體系,是以“知”和“行”兩個層面實施的?!爸笔侵富谖谋镜恼n程,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短小故事、經典詩詞、粵語兒歌等,通過文本課程讓學生對“紅棉”課程“誠正勤仁”的內涵有基本的認知;“行”是指活動、實踐課程,主要包括社團活動、班級活動、學?;顒?、家校活動。在課程“知”的層面實施中告訴學生什么樣禮儀習慣是好的、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在“行”的層面實施中通過反復活動練習形成禮儀習慣,進而培養(yǎng)正確的禮儀文化和“誠正勤仁”價值觀。
(一)了解禮儀的正確標準,構建“知”的課程
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傳統(tǒng)禮儀課程》課程,進行校園廣播、課前一分鐘、廣府文化的“粵語兒歌”傳唱、傳統(tǒng)禮儀模仿等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模仿中學習禮儀規(guī)范,體會禮儀的正確標準,知道對錯,建立禮儀道德習慣。由此,將禮儀文化和“誠正勤仁”價值觀在校園中廣為傳播,使得學生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禮儀的全面影響,為在課堂上及活動中落實“知”的課程打好基礎。
(二)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課程,踐行禮儀之道
玩、演、唱、舞、賞是校園文化活動課程的主要形式,促進傳統(tǒng)禮儀文化融入活動中,讓師生和家長品味到傳統(tǒng)智慧之香。通過反復練習良好禮儀習慣——做中學,學習批判傳統(tǒng)禮儀文化——做中思,繼承與發(fā)揚禮儀文明——做中悟,使得禮儀活動貫穿于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3月學雷鋒活動月,4月讀書節(jié),5月勞動節(jié),6月兒童節(jié)及入隊儀式,9月演講節(jié),10月國慶節(jié)、建隊日,12月藝術節(jié)……一系列活動弘揚了禮儀文化的“正、仁”之氣,展現(xiàn)了禮儀文化的“勤”之風。通過課程實踐,學生將所“知”的禮儀故事,化成“行”,化成鏗鏘有力的演講稿,道出“誠正勤仁”的時代好少年的心聲;在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競技場上,學生們奮力拼搏,公平競賽,踐行禮儀之道。
據統(tǒng)計數據顯示,活動課程的參與度達99.4%,參評學生的認知度達97%,這充分說明了基于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短小故事,每月一節(jié)的校園文化教育活動,語文、道德與法治、班會課等課程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育是很有效的。
(三)在班團課中明白對錯,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課題組開展了“誠正勤仁”主題系列班隊課,基于校本學情,結合“誠正勤仁”主題,尋找富有趣味性的教學資源,設立學生現(xiàn)實學習和生活真實情境中的兩難問題,以課程講授、小組討論、合作展示、師生共同探討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這使得學生在班團中系統(tǒng)地獲得了禮儀知識,在現(xiàn)實的真問題解決中得到教育,在思想的碰撞沖突中明白對錯,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教學案例】如何理解公正的相對性和如何理智地面對社會不公正現(xiàn)象?
1.謎語激趣,傳播“正”能量
2.情境分析,體會“正”品質
生活中如何做到公正呢?我們來看看《乘車》小故事——
A要上一輛載滿乘客的班車,敲著門說:“我都敲這么久了,里面的人有點人道,讓我上去好不好?”結果門開了,A終于如愿以償地上了車。當車行駛到下一站的時候,同樣有一個人B在敲門想上車,而剛上車的A卻說:“里面都這么擠了,你有點人道,不要上來好不好?”旁邊的C憤怒地望著A……
問題一:假如你是這個故事中的A,你會怎樣做?
問題二:假如你是這個故事中的C,你會怎樣做?
3.明辨是非,知道正方向
情境一:一次五年級籃球賽,裁判誤判一球,五(1)班的參賽人員要求改判,裁判沒有理睬,五(1)班籃球隊拒絕繼續(xù)比賽,籃球賽不歡而散。
情境二:班級公開競選班長,劉大海和錢小龍是兩位候選人,錢小龍競選前許諾如果他當班長,就請全班同學吃飯,最終,錢小龍以微弱優(yōu)勢當選。
小組討論:談談上面的現(xiàn)象中,哪些是公平的,哪些是不公平的,為什么?
4.各抒己見,感受何為正
討論:你認為學習和生活中怎樣是公正?學生結合班級中實際事例發(fā)言。
5.教師小結,樹立“正”意識
樹立公正意識,需要我們在競爭與合作過程中遵守相同的行為規(guī)則,需要我們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權利。成績是可以用分數來計算,美德卻無法用分數來計算。建立和諧的社會,需要追求公正,維護和平,打擊邪惡,掃除不公。我們每個人都要樹立公正意識,培養(yǎng)正義感,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好公民。
(四)家校結合“行”的課程,確立學生價值觀立場
在學校活動與實踐課程中,以學校校訓“誠正勤仁”為導向,以活動與實踐學習為載體,課題組設計了四個系列教育活動,讓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家校結合的“行”的課程,幫助學生確立價值觀立場。學校通過各種學生實踐活動,形成家校合力,讓家長們言傳身教,使學生的文明禮儀常態(tài)化、生活化。學校影響家庭,家校共同影響學生禮儀道德習慣的提高以及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三、發(fā)掘學校特質實現(xiàn)文化創(chuàng)生
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本化實踐,學校將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外化為“紅棉”校本課程,通過以“誠正勤仁”校訓為校本價值觀的校園活動,以體驗促進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內化,讓師生在“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下達到主動發(fā)展的路徑。
(一)傳統(tǒng)文化與學校辦學理念有機結合,實現(xiàn)學校特色發(fā)展、傳承與創(chuàng)新
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與個體道德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紅棉”校本課程建設試圖將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影響與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結合起來,構建基于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完整的校本課程體系,打造課堂、社團、學生活動三位一體的教學平臺。讓學生受到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熏陶,弘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同時將校訓“誠正勤仁”價值觀培養(yǎng)根植于學生的禮儀行為,增進學生的禮儀認知,使得傳統(tǒng)禮儀文化和校訓精神真正地融入學生的一言一行。
(二)營造文化育人校園氛圍,培育學生基于禮儀文明的良好道德習慣
在中小學開展傳統(tǒng)禮儀文化教育,正符合學生道德意識、行為、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中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也是道德習慣建立的重要時期,通過開展禮儀學習課程,有助于學生習得禮儀,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與習慣。同時構建校本活動課程,也整合了地方、學校資源,營造了文化育人校園氛圍。
1.充分發(fā)掘校訓的育人價值
校訓就是指導師生做人做事的行為道德準則,讓不同道德層次的師生都有目標。
“誠正勤仁”的校訓中的“誠”是指“誠實,忠誠”,要對己求誠、對人以誠,以“禮”交往、禮尚往來,這既是為人之道,也是做人做事的第一級道德境界?!罢敝浮跋徽蛔薄爸浦獝骸?,就是要公正、正直、正氣,這是做人做事的第二級道德境界?!扒凇敝浮靶猩浦箰骸?,是要勤奮實干,在勤勉中追求完美、升華人格,這是做人做事的第三級道德境界?!叭省敝溉伺c人之間友愛相助、立己達人,這是做人做事的最高道德境界。
2.理解文化標識的內涵
標志是學校文化的獨特表達方式,直觀而鮮明?!凹t棉”是學校的文化圖騰,代表了學校的文化價值觀。木棉樹高大而挺拔、憑高而立、剛正不阿,不正是校訓中“誠”“正”“勤”的象征嗎?紅棉花壯氣高冠,像英勇的火炬,照亮他人,也正是“仁”的期待。學校的校歌《木棉樹下的故事》更是師生學習生活中“誠正勤仁”的故事以及學校文化特質的積淀。
3.通過地方戲曲實現(xiàn)地域文化傳承
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是被列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中國戲種,它有著典雅的文辭,蕩氣回腸的唱腔,感動世人的字字句句。學唱粵語兒歌、粵曲、粵劇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地方語言文化的魅力,同時還陶冶了學生的性情,營造了文化育人的氛圍,有助于嶺南文化的傳承。如粵語兒歌:“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呀我一個,妹妹睡著了,給她留一個……”
4.整合資源增強學校文化認同
師生是學校文化育人氛圍的傳承者和建設者,家長是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對學校辦學理念和學校文化的認同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整合學校、社會、家長各類教育資源,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德育課程,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良好道德習慣的培育,營造學校的文化育人氛圍。
[本文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課題“基于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紅棉校本課程實踐研究”(項目編號:XB20180737)研究成果]
何 冰? ?廣東省廣州市南沙東涌中學校長,廣東省特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guī)斐蓡T,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導師,曾主持有關學校特色課程實踐研究等國家級、省級規(guī)劃課題多項。
黃楚昕?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南沙小學教導處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