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爆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挑戰(zhàn),疫情的全球性蔓延,給人們帶來了焦慮和恐慌,嚴重沖擊與震撼了人們的心靈。對成長中的學生而言,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可以轉化為學校教育不可多得的課程資源。如何利用抗疫事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災難觀、提升應對疫情的意識和能力,進而達到關愛生命、關愛他人、關愛自然、關愛社會、關愛祖國的教育目的,需要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
一、疫情:教育的有利契機
疫情是全社會的災難,但也是教育的契機。如何將其轉化為教育契機,關鍵是怎么看待這場災難。一是用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疫情。疫情發(fā)生后,一旦不能客觀地對待疫情,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偏見,致使認知偏差,進而防控不力,給全社會造成損傷。這些偏見會導致人們過度恐慌、焦慮疑惑,影響社會穩(wěn)定;還會使得人們急躁、煩悶、壓抑,給生活增添無盡煩惱,影響疫情防范。在疫情發(fā)生的最初,一些人也的確有過短暫的局限,不能客觀、正確地面對,所以才有了李文亮等人的發(fā)聲。但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全國上下在中央的領導下,很快擺正了認識,全力攻堅、眾志成城,形成戮力同心、共克時艱的大好局面。因此,學校要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疫情,增強戰(zhàn)勝災難的信心和勇氣。
二是用辯證的觀點看待疫情。疫情給人們造成了巨大危害,給我國經濟發(fā)展帶來巨大沖擊,地方經濟發(fā)展按下了“暫停鍵”,人們的生活秩序也受到了嚴重影響。然而,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疫情,要看到疫情下,我國發(fā)展的內生動力正逐步釋放出來,社會經濟也在重啟和快進。一些行業(yè)、企業(yè)可能逆勢成長,一些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和新產品應運而生。疫情對社會經濟形成的壓力轉化為產業(yè)轉型升級的動力,網(wǎng)絡購物、生鮮電商、在線教育、遠程問診、遠程辦公、網(wǎng)絡經濟等新興服務將會快速增長。因此,學校要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疫情,看到事物的兩面性,看到事物的發(fā)展變化。
三是用全面的觀點看待疫情。我們不僅要看到疫情的肆虐,更要看到黨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有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物質基礎、有獨立自主的工業(yè)體系,還有在疫情中義無反顧逆向前行的白衣天使、默默無聞捐款捐物的普通百姓,所以,我們必定有戰(zhàn)勝疫情的底氣和能力。因此,學校要教育學生全面地看待疫情,看到這是對中國人民的一場大考,看到從中展現(xiàn)出的中國力量。
二、疫情:教育的深刻意義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事件,蘊含著許多彌足珍貴的教育意義,需要我們很好地研究和把握。一是挖掘對生命與健康教育的啟示意義。在瘟疫面前,我們竟如此脆弱,生命之花凋零。疫情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生命健康教育課,讓我們重塑生命健康價值觀。一時間,免疫力、新冠狀肺炎、疫情、抗病毒、中醫(yī)藥、恐慌等成為熱門詞匯,口罩、洗手液、漱口水、消毒液、營養(yǎng)品成為關注焦點,醫(yī)藥行業(y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公眾信任。其實,對學校而言,最重要的是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維護廣大師生健康安全,堅持將國家課程學習與疫情防控知識學習相結合,加強生命健康教育。讓學生在抗擊疫情的同時,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生物、人類之間的和諧共存的生命關系;讓學生懂得尊重自然、對生命懷仁愛之心、存敬畏之心,做到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培養(yǎng)生存能力,提升生命價值。
二是挖掘其中的責任教育意義。我國之所以能有效控制疫情,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在疫情防控時,人人講規(guī)矩、守本分。疫情發(fā)生后,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相繼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人員出行監(jiān)管工作的緊急通告》《關于全面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封閉式管理的通告》等公告,讓大家自覺地、安心地宅在小區(qū)里、宅在家中,用不出門的方式來配合全面抗疫。同時人們對疫情期間強行外出、強闖封閉區(qū)、不聽勸阻、無視通告、我行我素、聚餐聚會的行為,能夠自覺地發(fā)起批評,這樣的規(guī)則意識是當前許多國家做不到的。在疫情防控中體現(xiàn)出來的公民規(guī)則意識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學校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對學生進行規(guī)則與責任教育。
三是挖掘愛心與共贏教育意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疫情發(fā)生后,有一名普通的環(huán)衛(wèi)工人,工資微薄卻慷慨捐出12 000元錢。他在捐款的紙條上寫著“急轉武漢防控中心,為白衣天使加一點油!我的一點心意”。捐款的視頻和留言在網(wǎng)上熱傳,感動了無數(shù)網(wǎng)友。像這樣的平凡人物有許許多多,我們的學生是疫情的經歷者,每天的新聞播報、網(wǎng)絡上、微信中,他們都見證了一個個暖人催淚的身影。正是這樣平凡的善行義舉,才造就出國家的偉大,學校要善于利用這些典型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
四是挖掘蘊含的愛黨與愛國教育意義。疫情發(fā)生以來,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出了“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國上下都將疫情防控作為當前的重要任務,舉國一心、共同抗疫,充分彰顯了愛國精神和人文情懷。因此,疫情防控是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生動課堂,學校必須利用疫情防控契機,構建德育新格局,以此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和理論認同,實現(xiàn)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充分彰顯新時代鑄魂育人的德育工作新理念。
五是挖掘對國際理解與合作教育的意義。疫情是全球性災難,面對疫情,各國應采取果斷有力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加強國際合作,相互支持和幫助,匯聚全球資源和力量,戰(zhàn)勝這一人類的共同敵人。中國共產黨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230多個政黨聯(lián)合共同發(fā)出呼吁:病毒無國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相互支持和幫助。因此,學校要對學生開展國際理解與合作教育,開闊學生的視野、胸懷和格局,向世界展現(xiàn)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
三、疫情: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
實現(xiàn)疫情防控的教育資源轉化,關鍵是尋找防疫課程中立德樹人價值的表達形式,不能簡單地只以學校課堂進行教育,而要把家庭、社會、學校、網(wǎng)絡真正地融合起來,四位一體,形成教育的合力。一是以社會教育為導向,向逆行者學習。在疫情爆發(fā)的關鍵時刻,他們勇往直前,心中有愛。他們是世人的榜樣,是民族的脊梁。所以,向逆行者致敬、向逆行者學習,是最具有時代感和導向性的教育。
二是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在陪伴中成長。家長的教育參與和陪伴,是提升孩子認知能力和成長質量的最好保障。這次疫情為家長陪伴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機會,也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然而,不同的家庭在教育與陪伴上差距很大。有些家長對孩子經常表揚和鼓勵,有些家長對孩子經常批評和責備,有些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有很多的約束和控制,有些家長給予孩子很多的關照和溫暖。疫情中,家長要用愛心陪伴,用尊重陪伴,用責任陪伴,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三是以學校教育為重點,在踐行中收獲。疫情防控本身就是一次生動的實踐活動,是學生人生中的大課。實踐性是疫情教育的生命,離開了學生的實踐活動,疫情中的德育工作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學校要高度注重學生在疫情中的道德實踐活動,把課程教育與學生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明白、懂得了什么是其次,踐行才是最重要的,從而達到知行統(tǒng)一。
四是以網(wǎng)絡教育為補充,在虛擬中求真。在疫情爆發(fā)的特殊時期,線上教學、虛擬課堂、遠程教育等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網(wǎng)絡學習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形式,改變了我們的教育生態(tài)。學校應當利用網(wǎng)絡資源做好疫情背景下的德育工作,真正實現(xiàn)網(wǎng)絡學習與校園學習的有機融合,實現(xiàn)虛擬教育與真實教育的高度互補,使網(wǎng)絡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總之,要把疫情轉化為教育資源,讓疫情防控戰(zhàn)役成為學生成長的大課堂。
陳旭光?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慧教育專委會副會長,鹽城市民辦教育協(xié)會會長。江蘇省鹽城市教育局原黨委委員、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