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
一堂讓教師滿意、讓學生有收獲的課,決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經歷一個“痛苦”的“磨”的過程,一個漸進提升的過程。磨課,磨的是教學理念,磨的是文本的細讀,磨的是有思維的教學設計,磨的是有路徑的課堂成果展示。
本次公開課是一次自由選題的文言板塊展示課,我選取的《富貴不能淫》是部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孟子二章》中的一篇課文。當時我們班的學生正在對《孟子》進行課外閱讀,有的學生還背誦了其中的一些篇目,但在閱讀交流中,我發(fā)現一部分學生還存在著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的情況?;凇耙哉n內精讀講解促課外閱讀推進,以課外整本資源突破課內難點理解”的思路,同時考慮到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銜接,我最終確定了此次公開課的授課內容。
一、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孟子“善言”,這在本文得到了充分體現。因此不妨從生活中選一二例子,引導學生體驗這種對話中的類比和排比的氣勢,通過知識遷移,促進學生文言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當然,本文最主要的教學目標應該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的熏陶和激發(fā),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古代先賢的人生理想與不凡追求。根據以上種種,教學目標最后定為:1.熟讀文本,識記重點字詞,理清文章觀點和思路;2.了解孟子的說理藝術;3.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那么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啟發(f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從文中提煉出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的內涵,理解什么樣的人才是大丈夫,我認為這是要突破的一個重點;另外,學生要真正理解文中所說的“大丈夫”,就難免會涉及對孟子思想的了解,這方面可以采用資料鏈接的方式做必要的延伸拓展。所以,教學的重難點確定為:1.深入理解什么是“大丈夫”;2.初步了解孟子的“仁義”思想。
二、磨課過程評析
(一)磨知識的落地
根據之前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一開始我大體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
記——重點講解詞語用法、關鍵語句,以及句子翻譯;讀——突破三類句子,分層句、反問句、排比句;學——深入淺出地介紹孟子獨特的說理方式,類比論證、比附邏輯;思——引導學生思考應有的人生態(tài)度,從國家、人民、自身三個角度理解“大丈夫”的內涵。
第一次上課后,我對第一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反思:文言的字詞理解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而言,能不能老師少講,而讓“小先生”上場?雖然這篇文章對學生而言疏通的難度比較大,但是對于在這方面已經有了一年多學習經驗的初中生,我覺得還是可以放手一試。不過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通過課前的互動交流,選拔了指定學生來完成,于是就有了課堂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正音釋義。此外,經過分組討論,還確定了承擔此次字詞任務的小組,請他們講解文本,如果有未落實之處或需要延伸的知識點,則由教師適當補充。
萬丈高樓平地起,語文基礎知識是語文學習的基石,字詞的積累與落實是文言文教學中難以邁過的關卡。因此,要從文言文的“言”出發(fā),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匯。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學生文言學習的方法,如借助文后注釋、查閱相關資料等。知識的落地在于學生的“過手”,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要有預設性地讓學生課前自主預習,鼓勵學生課堂能講、課后能用,創(chuàng)造性地啟發(fā)學生掌握知識梳理的方法。通過課前自學、課堂解惑和消化、課后熟記和應用這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獲得感,形成學習能力。
(二)磨思維的突破
孟子的文章思辨性較強,內容上具有強大的邏輯性。如何做到教學板塊清晰簡潔、重點突出,是我在磨課過程中一直思考的問題。對此,我設計了“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嗎”和“什么樣的人,才是大丈夫”兩個主問題把控課堂節(jié)奏,操作簡便、線索清晰。另外,在主問題之下,還以一系列的追問與點撥,及輔助鏈接材料的適時推出,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激活學生的探究思維。如此通過梯度設計課堂情境的答問環(huán)節(jié),使整堂課體現了“哪些不是大丈夫—大丈夫是什么—為什么是大丈夫”的層層深入,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邏輯性,了解孟子說理的方法。
例如,其中的一個難點問題——妾婦之道,在這個問題之下延伸出了3個小問題:
1.何為妾婦之道?
明確:小妾地位低下,完全順從丈夫的意志,沒有獨立的人格,完全迎合丈夫的喜好。
2.公孫衍等人與妾婦的相同之處。
明確:無底線的順從。
鏈接:輔助材料——縱橫家。(縱橫即合縱連橫,弱國聯合對抗強國為合縱,強國聯合弱國制衡第三國為連橫。縱橫家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復無常,出謀劃策多迎合諸侯君王的喜好,不辨是非善惡。)
3.孟子說理的高超之處是怎樣體現的?(可舉例“攘其鄰之雞者”,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拓展閱讀,進一步總結孟子說理的特色。)
明確:孟子擅長從生活經驗出發(fā),類比推理,達到一點而破的效果。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既要有文學的熏陶、情感的浸潤,還要有思維的“破繭”。有實效的課堂教學設計,要能夠啟發(fā)、引導學生一步步打開自己的思維圈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三)磨情感的升華
語文課程蘊含的豐富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先賢之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代表,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的材料,可以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有利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植。以本課的核心問題為例,什么樣的人是大丈夫?大丈夫是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在本文中具體而言——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為什么這些是大丈夫所為呢?相較于現代文,古代文言文學生理解起來會有難度,那么,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大丈夫”的內涵,讓學生感受到孟子的人生理想與不凡追求,進而增進他們的情感體驗呢?對此,我們還需要引領學生進一步解讀。
1.“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比适前l(fā)自內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狀態(tài),是內在的東西;義是仁的外化推衍,是外在的道德行為。禮是行為的準則,智是辨別是非的智慧。
明確:大丈夫應當將“仁”“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胸懷天下百姓,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明確:大丈夫擁有深厚的社會責任感,有自己的尊嚴和追求。
3.既不因富貴而蕩其心,背離仁道,也不因貧賤而消沉甚或變節(jié),放棄信仰,更不畏強權、威勢所逼而枉道從人,屈服退縮。這既是個人德行的要求,也是社會責任的擔當。
明確:哪怕在“富貴”“貧賤”“威武”的情況下也應該有所堅守,要有人格的底線,孟子自己就是如此。(提示學生課后閱讀體現“大丈夫”精神的人物故事。)
初二階段是學生人生理想的形成期,生命價值觀的塑造期。課堂教學中教師宜循循善誘,用思辨的方式,引導學生自省,思考自己的人生選擇,從文化經典中明確目標理想。
(四)磨文本的延伸
在本課上完第3遍后,我還有一個想解決的問題,怎樣通過研析文言精讀課文,增進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讓學生開放閱讀,積累、感悟,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在最后的定稿中,我最終選擇引用學生課外研讀的句子作為必要的補充呈現在課堂上,并精練拓展環(huán)節(jié)。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唯其如此,才是真正實現了人生的價值、人性的尊嚴,浩然正氣才會長存于天地之間!這些句子千百年來仍然閃耀著思想的光輝,在歷史的長河中,成了多少炎黃子孫立身處世的標準,給予多少仁人志士堅持正義、挺直腰桿的力量,它日久彌新,烙印起了中國的人格,鐫刻成了中國的脊梁!”
推薦閱讀:《國家脊“梁”——梁啟超家族沉浮命運》
本課借力課外文本較多,一是對學生的文言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二是加大了課堂容量,學生的收獲也因人而異。那么,文言文教學需不需要延伸?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不能是無病呻吟式、隔靴搔癢式的延伸,而是高效的、精練的、能夠激活學生思維、碰撞思想火花的拓展和延伸,這樣才能成為我們高質課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