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是一種極具傳染性疾病[1],其病原體是以往人類歷史中從未發(fā)現(xiàn)的一種冠狀病毒新毒株,目前已知的可引發(fā)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中東呼吸綜合征、流感等嚴重疾病[2]??赏ㄟ^打噴嚏、咳嗽、無安全防護措施情況下與患者進行接觸、接觸可疑被感染動物、觸碰污染物品表面,并將受到污染的手觸碰眼睛、口鼻等進行傳播[3]。由于新冠肺炎的緊急性、突發(fā)性與嚴重性,引起了各界人群的恐慌心理,尤其是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醫(yī)護人員[4],對于一線工作人員及時有效實施心理干預迫在眉睫。因此,筆者通過對北京朝陽中西醫(yī)結合急診搶救中心一線抗疫人員實施心理干預,效果良好,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2020年1—3月通過心理評估為焦慮抑郁的一線抗擊新冠肺炎的醫(yī)護人員61例進行研究,其中男35名,女26名,年齡20~55歲,平均(39.42±2.46)歲,學歷本科42例,???9例。經焦慮量表與抑郁量表確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1.2 方法干預方法:①環(huán)境干預。限制工作時間,建議每天工作不能超過8 h,采取輪換工作制度或調整工作崗位至強度較低崗位。②社會支持與家庭支持。鼓勵家屬、朋友、同事間進行溝通交流與陪伴,通過交流陪伴掌握一線抗疫人員患者的心理與生理變化,促使家屬、朋友、同事給予其更多的情感支持與精神安慰。③行為與心理干預。團隊小組進行行為支持,每隊人員設立不同職責,包括隊長、副隊長、宣傳員、消毒員、生活員、監(jiān)督員,各盡其責,承擔一定的工作,并設立一定的體能活動目標,可分散其對新冠事件的專注力,從而減輕其心理恐慌;隊長和副隊長每天對各組醫(yī)務人員進行話術干預,通話輕松愉悅的話術,調節(jié)隊員的情緒,通過團隊的建設,增加隊員的歸屬感,并且可及時發(fā)現(xiàn)心理恐慌度較嚴重的人員,及時給予專業(yè)心理咨詢;必要時會請專業(yè)心理學咨詢師對醫(yī)護人員進行心理干預,每一周1次,每次30 min,內容包含指導抗疫患者肌肉放松,對其進行意識引導與訓練,首先讓抗疫患者平躺閉目靜臥,并在愉快的音樂聲中默念“放松”,盡量使肌肉高度放松,呼吸以慢而深方式,自然舒適屏氣,自然舒暢吸氣,使情緒逐漸進入安靜狀態(tài),甚至達到睡眠狀態(tài),從而達到緩解緊張心理作用。④飲食干預。醫(yī)院分管領導、膳食管理科等,因地制宜,及時根據(jù)一線工作人員身體狀況,合理設計膳食,做好營養(yǎng)保障。保證每天足夠的能量攝入。建議男性能量攝入2 400~2 700 cal/d、女性2 10 0~2 30 0 cal/d。盡可能每日飲水量達到1 500~2 000 ml。以此保證抗疫醫(yī)護人員營養(yǎng)攝入。⑤教學干預。前期進駐新冠定點醫(yī)院人員將病人大概情況、工作內容、工作環(huán)境、工作流程、穿脫防護服流程使用視頻、音頻、流程圖、布局圖等多種教學方式,使各組隊員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及工作準備并不斷的學習新的新冠知識及防護技巧。
1.3 觀察指標和判斷標準比較抗疫人員在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干預前與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采用抑郁自評量表[5](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6]評定。SAS共有20個項目組成,每個項目1~4分,>50分認定為焦慮,50分~59分為輕度焦慮,60分~69分可認定為中度焦慮,而70以上則被認定為重度焦慮。SDS共計20題,每題1~4分,>53分認定為抑郁。53分~62分為輕度抑郁,63分~72分,認定為中度抑郁,>72分則被認定為重度抑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 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比較61例一線抗疫人員在干預前SDS、SAS均顯示為中度抑郁和焦慮,但干預后SDS、SAS較干預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一線抗擊疫情人員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比較(分)
SAS與SDS是一種心理測評工具,主要對人員的焦慮、抑郁情況進行評價。由于新冠肺炎是一種突發(fā)的傳染性疾病,威脅著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因此,它是一個巨大的應激源,對于社會各個群體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機,特別是處于在該事件最核心的人員,在此應激情況下會出現(xiàn)相應的心理行為反應。如可能會出現(xiàn)高度精神緊張、易怒等嚴重的心理情緒低落,可能還會出現(xiàn)輕生意念,因此對于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一線抗疫人員,及時評估,及時治療干預尤為重要[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利用心理干預后醫(yī)護人員不良心理狀態(tài)得到改善,筆者分析,對危機的心理反應一般為歷經沖擊、安定、解決3個部分,沖擊階段出現(xiàn)在事件發(fā)生時或發(fā)生后不久,若刺激過大,則可能導致我們感到眩暈、震驚、不知所措等,又被稱為“類休克狀態(tài)”,安定階段,人們會采取措施恢復心理平衡,控制焦慮與情感失調,恢復對損害的認知功能。解決階段,將自身注意力轉移至產生壓力的危機,并通過努力去處理,極為可能選擇逃避等方式來遠離產生壓力的因素。該反應可能表現(xiàn)在情緒上、生理上、以及認知上、行為上。通常情況下危機反應具有自我限制能力,一般在40 d左右,但是結果可能無法適應,也有可能適應良好。個體危機反應程度可能與事件發(fā)生程度不成正比,也可表達為個體對危機的反應具有較大的差異,即同等刺激導致的結果不同。因此危機反應程度部分原因可能與個體事件的解釋與認知及社會支持呈相關性[4]。因此對于一線醫(yī)護人員通過對其進行SAS與SDS測評,并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輔導,從多個層面入手,包含對工作進行調整,減少工作時間,鼓勵其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為其提供心理輔導與行動意識引導,同時提供營養(yǎng)餐,增加患者營養(yǎng)攝入等,并加強培訓及專業(yè)指導,使得心理與生理健康恢復到正常水平。
綜上所述,對一線抗疫人員不良心理狀態(tài)及心理健康人員實施心理干預,能有效減少醫(yī)護人員抑郁、焦慮的發(fā)生,幫助其重獲生活與工作信心,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但本次研究樣本較少,且全為我院工作人員,可能對可靠性造成影響,還需多中心、大樣本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