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祥敏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做到字音準確、停頓得當。
2.能結(jié)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的意思。
3.借助具體的語言文字展開想象,揣摩人物的想法。
4.領(lǐng)悟“要想對一個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一定要請教行家里手”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導發(fā)現(xiàn),接觸新穎題材
1.師生對詩,“黑云翻墨未遮山——”“竹外桃花三兩枝——”“水光瀲滟晴方好——”……發(fā)現(xiàn)這些都是蘇軾的詩句。
2.出示蘇軾畫像并介紹:蘇軾是一個大文學家,他不僅寫過經(jīng)典詩詞、文賦,還寫過題跋。
3.觀察“題跋”兩個字中紅色的部分(頁、足),在學生發(fā)現(xiàn)的基礎(chǔ)上進行點撥,相機出示“題跋”的概念:寫在書籍、碑帖、字畫等前面的文字叫作題,寫在后面的叫作跋,總稱“題跋”。
4.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蘇軾寫的一則題跋,讀課題。
【設(shè)計意圖:學習的樂趣在于探索與發(fā)現(xiàn),用師生對詩的方式引出蘇軾這個大文學家,再結(jié)合字形,引出題跋,學生處處有發(fā)現(xiàn),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心?!?/p>
二、誦讀吟詠,吐納珠玉之聲
1.出示無句讀的題跋,生談發(fā)現(xiàn)并嘗試朗讀,師了解學情。
2 . 出示課文及自主學習要求。
對照注音,結(jié)合注釋,想想每句話的意思,然后試著讀一讀,爭取做到字音準確、停頓得當。
3.學生自讀后指生讀,其他學生仔細聽。
4.其他學生圍繞著“字音準確、停頓得當”進行評價,教師相機指導。
(1)對“蜀、拊、搐”等本課生字和易錯字“曝”正音。
結(jié)合“曝”的意思(原指雙手捧著谷子放在太陽底下曬)指導“曝”字的書寫。
(2)多音字正音。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中“數(shù)”字據(jù)義定音,讀shǔ。
(3)出示: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常以自隨。
相機交流“有戴嵩《?!芬惠S”這一短句的停頓:有/戴嵩《牛》一軸。
討論兩個“軸”的意思(“有戴嵩《牛》一軸”中的“軸”表示“幅”;“錦囊玉軸”中的“軸”表示“畫軸”),相機出示“錦囊”和“畫軸”的圖片。
師小結(jié):漢字多有魅力,同一句話中的同一個字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意思,這就是漢字的一字多義,需要同學們聯(lián)系上下文好好體會。
出示畫有停頓的語段并指導朗讀:“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有/戴嵩《?!芬惠S,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p>
5.出示整篇短文和斜線停頓,全班齊讀。
6.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自主學習要求。
對照注釋,把這篇文言文的意思連起來,完整地說一說。
學生自己練說后指生說,其余學生認真聽,看哪兒說的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樣。交流中相機指導,明確易錯字意,如“蜀—四川,奴—農(nóng)民,然—對”等。
【設(shè)計意圖:正確朗讀是深入學習的基礎(chǔ),評議圍繞“字音準確、停頓得當”兩方面展開,引導學生著重關(guān)注“曝、數(shù)”的字音。停頓方面關(guān)注易錯短句“有/戴嵩《?!芬惠S”。抓住一字多義的兩個“軸”,帶著學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學會斷句。隨后點撥理解文意的方法,并在學生的交流中適當糾錯,讓學生弄懂文章內(nèi)容的同時習得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p>
三、揣摩文字,暢游想象之海
1.通覽全文,明確文章結(jié)構(gòu):前面寫了故事,后面寫了感受。
2.猜測“常以自隨”的場合。
(1)什么樣的場合,杜處士一定會把這幅《斗牛圖》帶在身邊呢?
學生簡單交流后,教師結(jié)合處士的文人身份進行引導:杜處士是一個文人,文人雅士會進行集會,交流風雅之事,俗稱“雅集”。(相機出示一幅幅古代文人“雅集”的圖片)在雅集上,他們或吟詩作對,或飲酒品茶,或揮毫潑墨,或彈琴作畫,還會交流自己的收藏品。
(2)對,他會在雅集的時候帶著這幅畫。那杜處士會怎樣和文友們介紹這幅畫呢?(引導學生從圖畫整體和斗牛的細節(jié)等多方面介紹,渲染斗牛的氣勢,想象畫面的栩栩如生。)
(3)引導學生讀出杜處士對畫的癡迷。
3.想象牧童的表現(xiàn)。
(1)牧童看見了這幅畫,卻認為畫錯了。牧童覺得錯在哪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分別出示兩幅尾巴在不同部位的斗牛圖,學生辨別。
(2)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大的錯誤,牧童心里可能會怎么想?(引導學生從針對畫家和針對杜處士兩個角度想)
(3)指導朗讀,聯(lián)系“拊掌大笑”,加上合適的動作和笑聲。
(4)“此畫斗牛也?!蹦镣f這句話,是不是想要告訴處士,這幅圖畫的是斗牛?那他想表達的是什么呢?(牧童是在對這幅畫表示質(zhì)疑,這畫的是斗牛嗎?)
所以,雖然是句號,但實際上是在表達疑問。引導學生讀出疑問的語氣。
4.琢磨處士的想法。
聽了牧童的話,處士會怎么想?相機出示:笑而然之。
5.牧童是拊掌大笑,處士是笑而然之,這兩個笑能不能交換?(引導學生從人物的性格、身份和當時的情形來交流)
同一個笑字刻畫了兩個不同的人物,蘇軾用詞非常傳神。
【設(shè)計意圖:結(jié)合本單元的導語“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讓學生就“常以自隨、拊掌大笑、笑而然之”進行想象。當學生對常以自隨的場合想象出現(xiàn)偏差時,結(jié)合處士的文人身份進行引導;就牧童的想法展開想象時,鼓勵學生聯(lián)系牧童的動作、表情、語氣繪聲繪色地進行朗讀;再引導學生對“拊掌大笑、笑而然之”進行比較,讀出牧童的活潑,處士的沉穩(wěn)。伴隨著想象,故事在學生的腦海中越來越生動,朗讀也越來越有韻味。】
四、明理留疑,激發(fā)探究欲望
1.杜處士和牧童生活在同樣一個地方,看到的牛也一樣,而且這幅《斗牛圖》他常以自隨都沒發(fā)現(xiàn)牧童所說的問題,牧童卻一眼發(fā)現(xiàn)了。這是為什么呢?
2.要想對一個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一定要問專門從事這項工作的人。蘇軾就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出示并齊讀(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保﹩栃屑依锸?,這是不可更改的道理呀。不僅耕種、織布如此,其他事情也是一樣。你能仿照著填一填嗎?
耕當問_____,織當問_____,做飯當問_____,_____當問_____,_____當問_____……
3.這是蘇軾聽完故事后發(fā)出的感慨,你們聽完這個故事以后,有什么想法呢?
(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象;只有深入細致地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真實的情況;不能迷信權(quán)威,要從客觀事實出發(fā)……)
4.故事中,牧童認為戴嵩畫錯了,實際上戴嵩是個什么樣的畫家呢?出示:
戴嵩是唐代大畫家,畫水牛尤為著名,后人謂得“野性筋骨之妙”。相傳曾畫飲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連,可見其觀察之精微。
引導學生質(zhì)疑(戴嵩是以畫牛聞名的著名畫家,他的觀察如此精微,連唇鼻相連的倒影都注意到了,怎么會把牛尾畫錯了呢?)
5.是呀,戴嵩真的畫錯了嗎?大家再看,現(xiàn)存的這幅《斗牛圖》上其實有兩幅題跋,但不是蘇軾的題跋,而是清代乾隆皇帝的題跋。為什么先后寫了兩次題跋,又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呢?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繼續(xù)去探尋這其中的故事。到那時,你一定會得到新的啟發(fā)。
【設(shè)計意圖:出示戴嵩的人物簡介,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破綻,并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這個故事是真的嗎?”“牧童說的對不對呢?”“蘇軾這個大文學家有沒有看過斗牛呢?”“戴嵩真畫錯了嗎?”對于學生們的疑竇叢生,教師卻不急著給答案,而是又拋出乾隆的兩幅題跋,吊起學生更大的胃口,順利引發(fā)他們課后探究的欲望?!?/p>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