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勝波
摘 ? 要:隨著新課程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國際理解教育的研究力度,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文章主要對高中語文教學國際理解教育進行分析,指出滲透國際理解教育思想的方法,希望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國際理解教育 滲透方法 有效對策
21世紀是知識和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具有國際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特點。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人們需要改變自身思維方式,并對社會文明形態(tài)有正確的了解,以構建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和諧社會。對高中語文教學也應進一步地加強國際交流,開展國際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1]
一、國際理解教育的背景
近幾十年來,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大力提倡國際理解教育,使其逐漸成為世界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國際理解教育主要是希望通過教育的作用來加強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之間的交往和理解,使其可以更好地尊重和寬容彼此,進而增強全人類的交流與合作。如何在我國有效地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是相關教育工作者不斷探討的一個課題。針對我國的實際發(fā)展情況,學校應在人文學科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理念。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包容性等特點,為國際理解教育的開展提供了一定條件。特別是目前正在使用的語文教材,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這也為我國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在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過程中,不良的文化發(fā)展和社會價值觀念也容易對青少年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語文教學可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使其有效提高自身思想認識,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
二、國際理解教育的滲透方法
我們應該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具體有效地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呢?首先,政府應加強宏觀指導,相關教育部門應出臺指導性文件,并針對在實踐當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充分的研究。其次,提高各教育機構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意識,通過借鑒國際經(jīng)驗來有效解決相關問題。最后,還應針對不同的教育階段,明確具體的內容,分階段設計相關實施計劃,進而使教育更具完整性和規(guī)范性。具體到高中階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完善。學生應該能夠充分尊重不同文化,并做到理解和欣賞。其一,學校應該教育學生尊重生命,并樹立平等的觀念,摒棄民族歧視和各種偏見。其二,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夠自主分析問題。其三,教師還應使學生對我國的民族個性和文化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增強自身的民族文化認同感。[3]
三、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教育觀念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不斷提升自我。教學改革的重點應該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自身理念的轉變上。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嚴格按照新課程體制改革的相關理念要求來開展日常教學工作。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一方面教師要重視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教師應通過將自身的教育理念傳遞給學生,使其形成良好的意識和能力。[4]
(二)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地開發(fā)課程資源,擴展教學內容,將國際理解教育融入到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目前,政府使用的高中語文教材包括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優(yōu)秀文化作品,許多作品還蘊含了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觀念。學生通過對這些文學作品進行學習,可以受到感染和熏陶,進而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意識。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來不斷完善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使其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應針對教材的特點,在對學生的品格進行完善時融入時代的特色,使學生能夠提高自身國際意識。[5]
(三)開展實踐活動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成長和進步。我國目前的語文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知識傳授與理論分析十分重視,并注重學生語文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要求相關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高度重視,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情感體驗和實踐鍛煉。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充分將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增強自身的體驗。道德觀的形成主要是個體和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下形成觀念的過程。因此,教師應提供給學生實踐所學知識的機會,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合作與競爭意識,并將其融入到自身發(fā)展中。
(四)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
作為特定的育人場所,學校應使學生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下接受教育。校風和班風也是學校人文環(huán)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可以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對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發(fā)揮重要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過程中,承擔相應的職責,如班級的干部選拔、集體衛(wèi)生維護等都可以由學生負責,以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在參與班級管理過程中,學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也會得到鍛煉,學生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苦澀,對學生的心靈產(chǎn)生影響,使其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教師在班級開展的活動中不斷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理解意識。[6]
參考文獻:
[1]郁琳玲.小學語文教學與國際理解教育的融合[J].文教資料,2019(15):70-71.
[2]段愛麗.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國際理解教育[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31(5):26,122-123.
[3]艾雁.中美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國際理解教育內容比較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4]孫千卉.國際理解教育理念影響下的語文閱讀教學[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6(6):15-17,20.
[5]趙萱.基礎教育國際化進程中混班就讀外籍學生的教育圖景[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6]楊寶忠.高中語文教學國際理解教育初探[J].語文教學通訊,2016(18):11-12.
編輯 王亭亭 ? 校對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