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舟
唐高宗時期,有個叫盧承慶的人,在朝廷擔任考功員外郎的職務,負責對官吏的工作業(yè)績進行考核評定。有一次,他給一個負責從運河運送糧食的官員打評語,因為這個官員曾在運糧時發(fā)生過一次事故,糧船也沉沒了,損失了不少糧食,因此,盧承慶給他打了個“中下”的評分。盧承慶把評語拿給那個人看,那個人非常淡然和平靜,一點爭辯抱怨的意思也沒有。盧承慶想了想,又覺得那次事故純屬意外,也不是這個官員有什么過錯造成的,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任何人都的確無能為力,也不是這位官員的責任,這樣給他評分貌似也不太恰當。于是,盧承慶給他考核評定改為“中中”。盧承慶又把改評的事告訴了這位官員,他原本認為這位官員會非常高興,畢竟業(yè)績評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關系到一個官吏的升遷和俸祿??墒?,出乎盧承慶意料的是,這位官員依然非常平靜,絲毫也沒有喜悅的表情。盧承慶見了,心中暗暗贊嘆,此人得寵或受辱都能做到鎮(zhèn)定自如,心胸真是寬闊,是個難得的人才!于是,盧承慶又把他的評分改為“中上”。后來,這位名叫安學的運糧官員果然成為一個政績卓然的地方官,名留青史。
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出身貧苦,歷經(jīng)磨難,“二戰(zhàn)”前后獨自滯留德國達10年之久,飽嘗思鄉(xiāng)之苦?;貒?,他又與家人長期分居,獨自一人在北京從事學術研究。“文革”期間,季羨林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經(jīng)常受到無休止的批斗。但是他白天挨了批斗,晚上照樣回家看書做學問。他后來說:“我想辦法活下來,也許還是有點好處的。我一生寫作翻譯的高潮,恰恰出現(xiàn)在這個期間,原因并不神秘。我獲得了余裕和時間,沒有人敢來找我,很少人有勇氣同我談上幾句話。一兩年內(nèi),沒有收到一封信。然而我的腦筋還在,我的思想還在,我的感情還在,我的理智還在。我不甘心成為行尸走肉,必須干點事情”。由于在學術上的杰出成就和重大貢獻,季羨林贏得了很多名譽和頭銜,但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教授。
2002年10月,季羨林在外住院期間,專門寫文章提出請辭“三頂桂冠”。他說:“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請從我頭頂上把學(術)界泰斗的桂冠摘下來、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彼J為,唯有如此,他才能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學問。2006年5月14日,北京大學舉行“慶祝東方學學科建立六十周年、季羨林教授執(zhí)教六十周年暨九十五華誕”大會,然而,季羨林這位老壽星卻拒絕出席會議。第二天,有人向他說起了這次會議的盛況,他卻非常平靜地說:“我就是一個普通的教授,搞這么大的場合干什么?小題大做,不值得。”
古人云:“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可謂道出了人生境界的真諦。寵辱不驚是一種境界,得意忘形或失意忘形都不是人生的正常狀態(tài)??吹瓨s辱得失,失之不憂,得之不喜,保持心平氣和、淡泊自適,才是對待人生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這一點,運糧官安學和季羨林教授是我們學習的典范和榜樣。
編輯:陌漓? yangsheng_mol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