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慧
摘? 要? 技術是推動傳播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對于人際傳播來說亦是如此。技術的幾次變革,催生了人際傳播由面對面及時傳播發(fā)展到異地延時傳播又發(fā)展到異地及時傳播,從而豐富了人際傳播的方式。除此之外,技術使面對面人際傳播的特性逐漸回歸于以媒介為中心的人際傳播,并且使兩者的界限逐漸模糊化,從而使人際傳播能夠更好地為人們的交流與溝通服務。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一定程度上技術給人際傳播帶來的沖擊與挑戰(zhàn)。
關鍵詞? 技術;人際傳播發(fā)展;人際傳播回歸;人際傳播界限模糊化;挑戰(zhàn)
中圖分類號? G206?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0)09-0029-03
技術、媒介、傳播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技術是推動媒介發(fā)展的源動力,而媒介作為傳播的載體,其發(fā)展也必然會催生傳播方式、傳播理念等變化??v觀人類歷史上的五次信息技術革命均催生了媒介的發(fā)展,相繼出現(xiàn)了報紙、雜志、廣播、電視、計算機、網(wǎng)絡以及移動終端等多種媒介,這些媒介又為傳播帶來了發(fā)展機遇。而對于人類交往最初和最基本的傳播形式——人際傳播來說,技術的發(fā)展更是為其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1? 技術推動人際傳播發(fā)展
最初,人際傳播只涉及面對面?zhèn)鞑ミ@一種形式,這種形式直接及時,是人與人之間最為基礎的交流方式。此時人體是人們進行人際傳播的媒介,口頭語言,肢體語言等是人們表達自己的工具。但是直接以身體為依托的人際傳播作為一種去中介化的傳播,雖然有互動性強,表達的符號多種多樣等優(yōu)勢,但是由于身體本身的局限性,導致這種直接的人際傳播方式受到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很大。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人際傳播出現(xiàn)了新的傳播方式——以媒介為中心的間接傳播,而這種以媒介為中心的人際傳播也經(jīng)歷了較大的變化。出現(xiàn)的文字成為人們口語之外表達自己的新手段;印刷術、造紙術等技術的發(fā)明為文字提供了傳播載體,再加上交通工具的不斷發(fā)展為郵遞事業(yè)提供保障,在一段時間內(nèi),以文字、書信等為媒介的傳播為人際傳播提供了新的形式。這種傳播方式使人們雖然處在異地,但可以進行一定的人際交流和溝通,這種交流的中間雖然有較長的時間差,即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姚勁松所認為的異地延時傳播,但是相對于面對面的人際傳播來說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擴大了人際傳播的范圍。
隨著電子產(chǎn)品制造技術以及通訊技術的發(fā)展,電話與手機的相繼出現(xiàn)為人際傳播提供了新的傳播載體,這種載體第一次使身處異地的人們可以在同一時間進行零時間差的聲音交流;之后隨著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移動終端和各類社交軟件在技術的推動下出現(xiàn),以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以及即時通訊工具為媒介的傳播方式又一次豐富了人際傳播的形式,尤其是移動終端——智能手機的出現(xiàn),只要沒有網(wǎng)絡的限制,人們都可以隨時隨地與遠在天邊的人進行輕松暢聊,使異地及時傳播成為可能。而視頻聊天軟件的出現(xiàn),更是拉近了以媒介為中心的人際傳播與現(xiàn)實中面對面人際傳播的距離,使兩者的差別越來越小。
綜上所述,目前人際傳播經(jīng)歷了一個從面對面及時傳播到異地延時傳播到異地及時傳播三個階段,而其每一次發(fā)展都離不開技術的推動。人際傳播就是在技術的推動下,在累加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傳播方式。
2? 技術促進人際傳播特性回歸以媒介為中心
1979年,保羅·萊文森在其文章《人類歷史回顧:媒介進化理論》中首次提出了媒介進化的“人性化趨勢”理論,即任何媒介的理想狀態(tài)都是在迎合人類最自然,最普遍的傳播形態(tài)[1]。而面對面人際傳播,作為個人對個人的點對點信息交流方式,是人類交往最原始也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形
式[2]。所以,一定程度上作為人類交流基礎的面對面人際傳播貫穿于媒介發(fā)展始終,只是因為技術的限制或者說其他更為明顯的特點使某一種媒介所展現(xiàn)出的人際傳播特征并不突出。而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技術瓶頸對于媒介的限制越來越小,媒介能夠更好地將面對面人際傳播中原有的優(yōu)勢和特點顯示出來。因此縱觀人際傳播的發(fā)展方式,會發(fā)現(xiàn)在技術的支撐下,以媒介為中心的人際傳播中逐漸回歸了面對面人際傳播,即去中介的具身化人際傳播的特征[3]。
面對面人際傳播本身擁有雙向交流、即時反饋;較強的情境性;信息傳播的符號系統(tǒng)多等特點和優(yōu)勢[4]。在異地延時傳播階段,由于技術的限制使交流雙方不在同一時刻中,人際傳播的這些特點未能顯現(xiàn)出來,因此在方便人們異地交流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人際傳播的感覺和效果。但是當人際傳播進入異地及時傳播階段,面對面人際傳播的特性在技術的支撐下逐漸回歸于媒介中,尤其在新媒體中這種特征更為明顯。
以目前人們異地進行人際傳播運用最多最廣的媒介——移動終端的交流軟件微信為例,不論是我們發(fā)送文字、圖片還是語音,在正常情況下都能很快收到對方的回復,這中間的時間差一般最長不超過一天,最短則是幾秒種之內(nèi)。而語音通話和視頻聊天更是使異地的人們面對面交流、隨時反饋變成現(xiàn)實,這就更加貼近面對面的人際傳播。
人際傳播的“信息傳播符號系統(tǒng)多”這一特性主要體現(xiàn)在可以使用語言和大量非語言符號,如表情、姿勢、語音語調(diào)等[5]。當人們用微信進行交流時,一方面可以運用語言符號,比如文字交流或者發(fā)送語音等;另一方面,人們也可以運用非語言符號,比如發(fā)送的語音中可以體現(xiàn)出說話人的語氣語調(diào);表情包的運用,很多時候是人們彼時心情或者感受的體現(xiàn)與表達;回復信息的快慢、表達內(nèi)容的數(shù)量等都是微信所擁有的獨特的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在技術的支撐下,視頻聊天工具的出現(xiàn)更是將以媒介為中心間接的人際傳播變?yōu)椤邦愔苯印钡娜穗H傳播。視頻聊天,把無論相隔多遠的人在此時此刻都拉進同一個時空中,對方的一顰一語、喜怒哀樂、聊天環(huán)境等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都會全部顯現(xiàn)在另一方面前。
由此看來,是技術的原因使人際傳播本身的特點在一段時間內(nèi)脫離于媒介,也是技術的原因又使人際傳播的優(yōu)勢回歸于媒介,從而使不一樣的人際傳播方式在繼承面對面人際傳播的同時又能更進一步的為人際交往服務。
3? 技術使有媒介人際傳播與無媒介人際傳播的界限模糊化
面對面人際傳播是當前人們所公認的人與人之間交流最為理想的傳播狀態(tài),因為只有在我們與人類的直接交往中,我們才能洞察人的特性。想要理解人就必須真真切切面對著人,必須面對面的與人交往[6]。所以作為傳播工具的媒介,其價值在于能夠使人類的信息傳播在突破人類自身感官功能局限的同時,又能最大程度地向無媒介的人際傳播,即面對面的人際傳播狀態(tài)靠近。而媒介想要達到上述這種狀態(tài),離不開技術本身的發(fā)展與對媒介的推動。
因此,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與發(fā)展,尤其是進入數(shù)字技術時代,媒介能把巨大的距離和時間的瞬時性結合起來,使說話人和聽話人在現(xiàn)實中相互分離,虛擬中又彼此靠攏[7]。而一旦可以使交流雙方能夠“靠攏”,那么便可以盡可能營造現(xiàn)實中面對面的人際傳播場景,這種“場景化”程度越逼真,越能弱化媒介在人們感覺中的作用,就越能夠使去中介化的面對面人際傳播與以媒介為中心的人際傳播界限模糊化,從而使異地的人們也可以進行“真正”的面對面交流,提高交流的效果和感覺。正如肖峰在《信息技術哲學》中提到:當技術真正為人們服務時,人和機器之間的界面甚至可以在感覺中消失,它意味著人和機器之間抑或兩種事物之間達到了一種無感覺的融合,此時的機器不是外在的存在,而是成了人的身體的延伸[8]。
現(xiàn)在比較常見的最能體現(xiàn)上述兩種人際傳播方式界限模糊化的便是視頻聊天工具。在交流方均有網(wǎng)絡的情況下,只要交流雙方或者是多方同時接通對方的視頻聊天工具,對方的面容便會出現(xiàn)在彼此的眼前,把人們的空間距離拉近。而人們在聊天過程中,一般只會享受技術所帶來的交流便利,只會關注到對面的人,除了網(wǎng)絡不穩(wěn)定的影響,基本會忽視視頻屏幕的存在。此時雖然存在媒介,但人們在感覺上仍然進行的是去中介化的人際傳播,因為所要交流的遠在天邊的對象就在自己眼前,超越了時空限制,雖然滿足不了觸覺的需求,但是基本可以實現(xiàn)異地面對面交流的大多需要。
隨著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fā)展,有人預測在不久的將來,交流方都帶著某種眼鏡,也許在美國的一方可以和在中國的另一方于平行時空中到英國的某一家西餐廳談天說地;Facebook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也預測道,未來的終極交流方式一定會突破視頻和虛擬現(xiàn)實而進行直接的思想感情分享,也就是傳說中的“心靈感應”,在感應技術的不斷突破下,也許人們只要戴上某種芯片,就可以與遠方的人進行零距離的交流,而且人們在交流中,也不會意識到有芯片的存在。
綜上所述,技術的發(fā)展程度越高,越能使媒介與人相融合,從而使媒介延伸人器官的同時又讓人在感覺上忽略媒介的存在,即媒介作用強大到仿佛內(nèi)化成為了人的器官,而其存在性卻在人的心中降低,這應該是人際傳播的媒介所發(fā)展到的最高境界。而達到這種狀態(tài)之后,以媒介為中心的人際傳播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與去中介化的具身化傳播差別很小,因而兩種傳播方式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越來越模糊化,無論是與真正存在于面前的“真人”交流還是通過技術與千里之外的人的“虛擬人像”進行交流,給人們帶來的交流感覺將會越來越相似。
4? 技術對人際傳播的挑戰(zhàn)
在技術的推動下不斷豐富的人際傳播方式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不僅使人們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世界連接成為一個“地球村”,也能使不管相距多遠的人們都能近似于面對面交流。但是作為一把“雙刃劍”的技術,也對人際傳播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挑戰(zhàn)。這種沖擊一方面表現(xiàn)在以媒介為中心的人際傳播中,人們會鉆由于技術不可避免帶來漏洞的空子,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目前社交軟件的高度虛擬性和不可見性騙財騙色等等,沖擊了傳統(tǒng)的人際傳播規(guī)則,給社會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響,也使人們之間的信任度下降。
另一方面,技術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交流工具,使傳播者和傳播對象交流的頻率提升,人們無時無刻不處于交流之中,再加上人們利用技術進行的人際傳播越來越接近于真實的面對面交流,使人們對真正見面的交流需求和渴望得以減弱,人們沉浸在不用跨越千山萬水的方便中,陶醉于與媒介上呈現(xiàn)的看似是真實的對方其實只是虛擬身影的交流中不能自拔,忽視了人類最初、最基本、也是一切人際傳播基礎的真正面對面人際傳播。除此之外,即使人們通過媒介經(jīng)常進行交流的對象真正出現(xiàn)在面前時,因為相互之間想要說的話或者分享的見解已經(jīng)在想要開啟話題的那一刻在媒介上得以展開,所以當真正見面時,可能想要交流的內(nèi)容反而變少,以至于如今人們在面對面交流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冷場”現(xiàn)象。
也許如延森所說:面對面的交流并不必然地代表標準或理想狀態(tài)的傳播形式,并作為其他傳播形式的衡量標準[9],而且只有人們不斷享受技術帶來的新的人際傳播方式,才能更好的推動人際傳播的發(fā)展從而更好的為人們服務,但是我們也不得不看到技術對于真正面對面人際傳播的挑戰(zhàn),畢竟只有真正的面對面人際交流才能帶來各種感官的真實感,才能使出現(xiàn)在眼前的是真正的實體人而不是虛擬的呈像。
5? 小結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際傳播方式在技術的推動下會越來越多樣,能夠更好的滿足人們的交流需求。而作為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類,一方面我們應該學會享受技術為我們帶來的交流便利,另一方面不論采用何種交流方式都應該堅持應有的交往底線和真誠的心,以及不能忽視與親密的人真正見面交談的機會,從而做到技術為“我”所用而不是技術控制和改變“我”的本心。
參考文獻
[1]高敏.淺析媒介發(fā)展的新趨勢[J].新聞研究導刊:2015:178.
[2]彭蘭.網(wǎng)絡中的人際傳播[J].國際新聞界:2001(3):47-53.
[3]姚勁松.新媒體中人際傳播的回歸于超越[J].當代傳播,2006(6):53-55.
[4]薛可.人際傳播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45.
[5]劉晴.微信對人際傳播超越的表現(xiàn)研究[D].河北:河北大學圖書館,2011:33.
[6]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8.
[7]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范靜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87.
[8]肖峰.信息技術哲學[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64-165.
[9]克勞斯?布魯恩?延森.媒介融合:網(wǎng)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M].劉君,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