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燁
劉震云的中篇小說《單位》,寫作于1988年12月,發(fā)表于《北京文學》1989年第2期,屬于劉震云早期小說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無論是從劉震云個人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歷程來看,還是從當代小說從80年代向90年代過渡的歷史進程來看,這部作品都有著特別的意義。
《單位》把鏡頭對準機關單位的官場生態(tài),主要描寫某處級單位接連發(fā)生的種種庸?,嵤拢焊@掷娴暮脡挠袆e,牽扯出上下級之間的隱性矛盾;老張升了副局騰出來的處長職位,引起了老孫與老何的明爭暗斗;老張與女老喬辦公室調情被人抓了現(xiàn)行,引起了人際關系的重新洗牌;小林想爭取入黨,因女老喬等人暗中作祟總是遙遙無期。表面上看去都相安無事,實際上卻都貌合神離。每一個人都心氣甚高,但卻得不到所期望的結果;每一個人都心懷愿望,但卻在實現(xiàn)過程中相互掣肘。六個人的處級單位,人人都心事重重,焦躁不安;個個都滿懷怨幽,郁郁寡歡。在這看似一團亂麻式的有關人事糾葛的故事中,作品既描繪了基層官場由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觀念形成了緊張的環(huán)境與別扭的氛圍,又由小林的角度,揭示出初涉官場的青年職員,面對波詭云譎的官場文化,是該去適從“單位”客觀的現(xiàn)實,還是該保持自我本有狀態(tài)的兩難選擇。事實上,入職不久又人微言輕的小林,根本無力去改變單位現(xiàn)有的狀況,他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去作必要的調整。但作品經(jīng)由小林的困惑、猶疑和憤懣,還是讓人看到了面對官場現(xiàn)實的種種弊端與官場文化的種種流俗,他的不解與不滿,甚至是不屑。
《單位》之后,劉震云又以小林的家庭生活為內容,寫作了姊妹篇《一地雞毛》。《一地雞毛》依次以“豆腐變餿了”,幫妻子找工作、給女兒找幼兒園等家?,嵤碌目目慕O絆,寫出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不易與辛酸,進而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辦事要靠關系的人情世故。與在“單位”里的尷尬處境相差無幾,在自己家里的小林的境遇,也是事事不順、處處碰壁。在這不順遂的公職工作和不如意的家庭生活的雙重磨礪下,小林不得不變得世俗起來,不再憧憬什么高遠的東西,只是渴望“老婆用微波爐給自己烤半只雞,喝瓶啤酒”。小林的蛻變,看起來是個人的悲哀,實則也是社會的悲劇。與《單位》一樣,《一地雞毛》因其反諷意蘊的引而不發(fā)、含而不露,更令人深思,也更發(fā)人深省。
從1987年寫作和發(fā)表《塔鋪》《新兵連》開始,劉震云的小說寫作,就逐漸凸顯出一種宛如現(xiàn)狀紀實和生活實錄的原生態(tài)寫作方式,好像所有作品所寫的故事,都是從日常生活中選取出來的一段真人實事,“按照生活本來的樣子”,不加修飾地描述出來,讓人們讀來不覺得是在閱讀小說,而是在近觀生活本身。這樣的別具一格的劉震云式的“生活流”敘事特點,到了《單位》《一地雞毛》這里,似乎體現(xiàn)得更加徹底,也運用得更為嫻熟。
事實上,只要是小說作品,就是想象與虛構的產(chǎn)物?;蛘哒f,都是在真實素材的基礎上,進行再度藝術加工的結果。《單位》實際上也是一種藝術虛構,只不過作者采用了一種敘述瑣細化,結構散淡化的技巧,以化有形為無形,寓有序于無序的方式,以期實現(xiàn)對于現(xiàn)實生活形態(tài)和人的心理狀態(tài)的整體真實反映。無論是先前的《塔鋪》《新兵連》,還是后來的《單位》《一地雞毛》,劉震云都并非是在著力塑造單個的人物形象,著意描繪具體的人物性情,而是旨在描述一種整體的生活形態(tài),群體的心理定勢,由各種形態(tài)的自然而然的“生活流”,來揭示深蘊在人們相似行為、相近心態(tài)中的“文化病”癥候。
由《單位》一作,人們還可看出劉震云在此后創(chuàng)作的藝術追求中的某些端倪。我以為,這里有兩點尤其值得注意:
其一,是以各種手法打通生活與藝術的內在聯(lián)結。化生活為藝術,需要特殊的功夫;打通生活與藝術,更需要超常的功力。在劉震云的小說世界,平庸化人物與典型化形象,日常化生活與戲劇性人生,這些看似完全不搭的兩極現(xiàn)象,常常能經(jīng)由他的生活實錄式的敘事,自然地加以聯(lián)結,熨帖地融合起來,而個別與普遍,偶然與必然,尋常與奇崛,嚴正與詼諧,也都摻雜在一起順流而來。令人讀來既淋漓痛快,又頗耐咀嚼??梢哉f,劉震云的“生活流”的敘事藝術,由此臻于成熟。
其二,是在創(chuàng)作主體中凸顯出強烈的“平民意識”??吹贸鰜恚谛≌f創(chuàng)作中,劉震云有意放低著創(chuàng)作姿態(tài),摒棄了看取生活的居高臨下,他既以看取人和事的平等與平視,對筆下的人物一視同仁,充分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又以藝術形式的平易和平實,立于大眾的立場,表現(xiàn)平民的生活,與讀者平等交流,親切對話。在這個意義上,“平民意識”顯然也內含了“人民性”的元素,或者就是“人民性”的另一種體現(xiàn)。
從1991年的《故鄉(xiāng)天下黃花》開始,劉震云的小說寫作轉向了以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先后寫作了《故鄉(xiāng)面和花朵》《一腔廢話》《手機》《我是劉躍進》《我不是潘金蓮》《一句頂一萬句》等長篇小說,并以《一句頂一萬句》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這其中,除了個別作品體現(xiàn)出小說意趣與藝術探索的先鋒性外,大多數(shù)作品均為“生活流”敘事方式在不同時期的藝術成果。當然,在不同的小說作品中,能看到劉震云在創(chuàng)作中對于新聞素材、社會事件的巧征與妙用,或能見出他在小說結構上的悉心營造,在敘述語言上的精心玩味,但底色都與“生活流”密切相關,都是“生活流”敘事的不斷延展與拓進。因此,重溫《單位》,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作家在創(chuàng)作上的跋涉與探求,也能看出其在藝術風格上的變與不變。
本刊責編 ?杜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