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衡
這個中篇小說里描述的那類古橋在我們省很多,主要分布于閩北、閩東。我曾在省直單位工作十數(shù)年,這期間曾經(jīng)探訪過其中一些名橋,留下很深印象。但是在我出生、成長的閩南地區(qū),這類橋似乎并不太多,有的話也不太出名。在我故鄉(xiāng)一帶,最為人們所知,常被提及的往昔建筑是土樓,有圓有方,其中有的相當壯觀。十數(shù)年前福建土樓已經(jīng)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如今亦為本省一大旅游熱點。
當年我還在家鄉(xiāng)基層部門工作時,家鄉(xiāng)境內(nèi)那些土樓還沒啥名堂,多破敗不堪,沒有誰覺得該老土物來日將非常吸引眼球。當時有一位朋友被派到旅游局當頭頭,該朋友比我年輕很多,經(jīng)歷過多崗位,均大有干勁,頗多作為。此人到任不久,有一個專家組從北京到我省考察土樓,考察地點是我們的相鄰城市,與我市無涉。人家那邊土樓文章做得久,也做得好。這位朋友得知消息后,竟然帶幾個人跨界奔襲,到人家地盤上求見、游說,請求專家們撥冗前來。據(jù)說當?shù)赝蟹浅2桓吲d,強行驅(qū)逐。他跟人家吵了起來,只差挨一頓胖揍,但是最終專家們還是被他請了過來。事后我問他外界所傳是否準確?他笑稱沒那么嚴重。吵是吵了,彼此都還克制。畢竟各為其地,自己這邊希望爭取,人家那邊也是守土有責。
我在寫這個中篇時想起這位朋友。時過境遷,他早已離開那個崗位,當年那個事已經(jīng)很少被人提起,但是每當我聽到關(guān)于土樓的消息,看到那些別具特色很有地方文化含量的古建筑一天天聲名鵲起,總是情不自禁會想起他。當然也不只他,我所知道的土樓故事里還有很多人很多事情,今天也還在發(fā)生。盡管他們包括我這位朋友的事跟樓有關(guān)系,跟橋?qū)嵅淮罱?,我覺得還是可以改造移植過來,在這個故事里表現(xiàn),它們有很多相通之處。就這個故事而言,是橋是樓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更在于故事里這些人怎么做,怎么想,身邊環(huán)境如何,有什么東西值得注意與表現(xiàn)。感謝《湖南文學》和《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對我這個想法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