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海芹 鄒維艷 齊 琦 李徽徽 高 琴 孫美群
蚌埠醫(yī)學院 1 組胚教研室 2 生理教研室,安徽省蚌埠市 233030
組織學與胚胎學作為醫(yī)學院校開設的基礎課程,也是醫(yī)學基礎課程中的橋梁紐帶課程,以細胞生物學和解剖學為基礎,同時也是病理學和生理學的基礎,對醫(yī)學生掌握人體的結構和功能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也為學好臨床課程打好扎實的基礎。
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而有效的形成性評價則能指導學生更好的學習,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1]。目前大部分高校課程評價體系包括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2],但多數情況下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成因素缺乏客觀的評價標準,其存在只是為保證學生及格率,而不能有效發(fā)揮學習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如何從學生學習過程的實際出發(fā),設計科學的形成性評價體系也就成為每個高校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教研室的同仁們也在進行積極的探索。
順應醫(yī)學基礎課程設置的調整,醫(yī)學各專業(yè)組織學與胚胎學學時均被不同程度的縮減,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原定的課程內容存在較大的困難,授課進度快在所難免,傳統(tǒng)的單一課堂教學難以滿足現階段的教學效果。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顯得尤為重要,而學生課外的學習資源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建應勢而生。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各級課程網站的建立,為學生在業(yè)余時間的自主學習提供大量的資源,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各級網站的建設標準和受眾群體不同,這為學生的選擇帶來一定的困難,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自學學習過程缺乏一定的監(jiān)管,自主學習過程不能有效地進行甚至缺失。
2016年本校教務處購建了超星“學習通”網絡學習平臺,依托這一平臺,我教研室通過視頻錄制,資料整理上傳,后期的不斷完善,構建了針對本校學生的組胚課程網站并向學生開放使用。結合課程網站自主學習平臺和數碼互動實驗課堂教學,針對學生學習的課前、課堂和課后三階段,制定學習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體系,每個階段又分別制定三級不同評價指標。
“學習通”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的建設促使形成性評價體系的順利實施。結合課程網站自主學習平臺和數碼互動實驗課堂教學,線上和線下互補,實現了對學生學習行為全過程的監(jiān)管,幫助教師有效進行形成性評價。見表1。
表1 形成性評價體系的三階段三級指標
2.1 課前預習 課前2~3d通過自主學習平臺發(fā)布預習課件和視頻,并設置相應的任務點,通過統(tǒng)計功能了解學生的課前學習行為,并對不能及時預習的同學進行督學;同時發(fā)布對應的測試題,該部分測試題是針對章節(jié)重點和難點內容設置,學生提交后可以查看答案和得分,對于不能達到考核標準的同學須重新做題,確保預習的有效性。
2.2 課堂表現 本校的理論教學一直是大班教學,一位教師不可能完成對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進行評價,所以此項評價是在不足30人的實驗課堂實施。
2.2.1 考勤:學生首次進入實驗教室就是對號入座,一學期固定座位,代課教師手中有學生名單,所以每次課的考勤(請假、遲到、早退和曠課)方便易行。
2.2.2 提問:每節(jié)課開始首先由教師串講相應的理論課程,適時進行點名提問,每堂課點名的人數不等,每學期每人至少提問一次,根據回答問題情況評分。
2.2.3 識別結構和在線小測試:每次課結束前預留5~10min時間,教師逐一考核學生識別切片上的隨機指定結構并評分。根據上課進度,在進展較快、效果較好、時間富余的課堂中,充分利用時間,從對應章節(jié)題庫中抽取高頻易錯題組卷進行在線小測試。
2.2.4 階段性在線測試:本部分評價的考核內容將組織學內容分成兩段,組織學總論(四大基本組織)和各論(器官與系統(tǒng)),每階段內容結束后,留一周時間供學生復習,在對應下一周的實驗課課前10min進行測試,從自主學習平臺相應章節(jié)后測試題抽取15題選擇題和5題判斷題組卷,測試時間6min,學生提交試卷后可在線查看答案和得分。取2次測試的平均分為此項評價的最后得分。
2.2.5 期末切片考試:最后一次實驗課進行,針對平時學習的切片,選取組織學各論中的切片18張,通過數字切片截圖獲取的低倍和高倍鏡下圖片,隨機選擇10張做成幻燈片,根據幻燈片進行書面答題,每張幻燈片3空,包括器官名稱和識別指定的2個結構。每張幻燈片播放時間為40s,播放結束考試停止。
2.3 課后復習 理論課結束當天在自主學習平臺發(fā)布對應章節(jié)測試題,學生提交后可查看答案和評分,該項活動具體實施同課前預習。學生在復習鞏固過程中,對不理解的問題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平臺在實驗班級內發(fā)表討論,其他同學可以積極參與討論,最后不能解決的問題由代課教師負責答疑。
2.4 期末閉卷考試 期末閉卷考試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最終環(huán)節(jié),由教研室成立命題組命題,監(jiān)考老師、考試時間和考場由教務處統(tǒng)一安排。
課前和課后的4項評價形式中,由于測試題均為開卷完成,又有達標設置,完成情況較好,故權重較低;而討論的發(fā)表和參與度可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4項中的權重設置略顯偏高。課堂中進行的識別結構、期末切片考試和2次階段性在線測試均為閉卷進行,分別是對課堂、學期和階段性學習效果的量化評價,能很好地檢驗對應時間段的學習效果,督促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意識,故權重設置均較高。見表2。
形成性評價在醫(yī)學基礎課程中的應用作為考務處的一個教研項目,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被邀在2017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試點,實施結束后,在試點學生中隨機下發(fā)調查表100份。統(tǒng)計結果顯示:學生對課程整體滿意度達94.32%;形成性評價體系滿意度達93.73%;依托“學習通”構建的自主學習平臺滿意度偏低,提醒教師應優(yōu)化課程資源,強化平臺建設。見表3。
多元化、全過程的評價體系有效促進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督導,特別是對課下的自主學習行為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可以有效彌補由于學時縮減造成的課堂授課進度快、效果差的不足。教師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督導,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學習效果,培養(yǎng)了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意識,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見表4。
表2 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評價體系構成
表3 形成性評價體系實施滿意度(%)
表4 形成性評價體系的實施教學效果調查(%)
自2012年以來,本教研室一直重視形成性評價在組織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在實驗課堂教學中增加提問和切片結構考核,可以明顯提高學生成績,改善學習效率[3]。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形成性評價僅限于實驗課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課下學習行為不能進行有效的督導。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自主學習平臺的構建,實現了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督導和評價。依托“學習通”構建的自主學習平臺,在形成性評價的實施中,不僅承擔著學生課前和課后學習行為的記錄和分析,還能客觀檢測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效果,所以“學習通”系統(tǒng)功能的不斷更新和課程資源的逐步優(yōu)化仍需長期實踐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