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揚,賀素姣,何璐紅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yè)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近年來, 以CH3NH3PbX3有機金屬鈣鈦礦為光吸收材料的太陽能電池得到了廣泛的研究[1-4],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制作成本低, 理論光電轉化效率高。實驗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已經(jīng)由最開始的3%提高到目前的22.1%[5-8], 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一般由襯底、電子傳輸層、鈣鈦礦光吸收層、空穴傳輸層及兩個電極組成,這幾個部分都是固態(tài)結構,有利于制備可折疊的柔性太陽能電池,在可穿戴電子產(chǎn)品、移動電源、衛(wèi)星、無人機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9-13]。
目前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硬質基體上, 無法體現(xiàn)出柔性的特征, 限制了其進一步發(fā)展[14-15]。對柔性鈣鈦礦電池的研究報道較少,如歐夏麗[16]基于PET/ITO 制備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電池可以彎曲,但是ITO 材料本身成本較高且易脆,不適合商業(yè)化批量生產(chǎn)。 楊粵欣等[17]采用PET-ITO 作為柔性襯底,ZnO 作為電子傳輸層,CH3NH3PbI3作為光吸收層制備了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只有5.83%,與傳統(tǒng)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差距較明顯。TiO2材料具有半導體特性,在光照條件下能夠分離出電子-空穴對, 其能級低于鈣鈦礦, 非常適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電子傳輸層,TiO2薄膜制作成本低廉,在高溫、潮濕條件下均表現(xiàn)出良好的穩(wěn)定性, 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最理想的電子傳輸層材料。 本文采用鈦箔作為基體,TiO2薄膜為電子傳輸層,制備的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提高了光電轉化效率, 同時體現(xiàn)出其可以折疊的柔性特征。
CH3NH3I、PbCl2、乙腈、氯苯等試劑,均為分析純;4-丁內酯、雙三氟甲烷磺酰亞胺鋰(LiTFSI)、4-叔丁基吡啶溶液、2,2′,7,7′-四溴-9,9′-螺二、三(4-碘苯)胺(Spiro-MeOTAD),以上試劑均沒有進行前處理。
設備:快速加熱爐,加熱式磁力攪拌器,旋涂機等。
材料的形貌采用場發(fā)射電子顯微鏡(Sirion 200型)測試;太陽能模擬器(150-300W 型)模擬太陽光照; 電池的電化學性能采用電化學工作站(PGSTAT302S 型)測試。
電子傳輸層的制備:實驗用鈦箔厚度為0.04 mm,先將鈦箔清洗干凈,然后放入快速加熱爐中,在500 ℃下加熱30 min,然后自然冷卻、取出,鈦箔表面變成金色,表明通過熱相沉積法形成了基于鈦箔的TiO2薄膜。
鈣鈦礦吸收層的制備:將5 mL 的CH3NH3I(濃度為1.3 mol/L)與5 mL 的PbCl2(濃度為1.3 mol/L)混合,溶解到4-丁內酯溶液中,在磁力攪拌器中加熱到60 ℃并且攪拌12 h,冷卻過濾得到漿體,采用旋涂法將漿體涂覆到TiO2薄膜上,旋涂速度為3 000 r/min,旋涂時間為20 min,得到鈣鈦礦光吸收層。
空穴傳輸層的制備:稱取36 g 的固態(tài)Spiro-MeOTAD; 將520 mg LiTFSI 溶解于1 mL 乙腈溶液中;量取28.8 μL 的4-叔丁基吡啶溶液,將上述3 種化學物質溶于1 mL 的氯苯溶液(濃度為68 mmol/L)中,用磁力攪拌器攪拌5 h,得到空穴傳輸層的旋涂液, 采用旋涂法將旋涂液涂覆到鈣鈦礦吸收層上,旋涂速度為3 000 r/min,旋涂時間為3 min,自然干燥,得到空穴傳輸層。
分別在電子傳輸層和空穴傳輸層上沉積金電極,組裝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采用熱相沉積法在鈦箔上原位生長出TiO2薄膜, 薄膜的厚度可以通過加熱溫度和時間控制,為了阻隔鈣鈦礦與電極的直接接觸,TiO2薄膜致密性要好,但是為了增加鈣鈦礦材料在TiO2薄膜上的附著量, 又必須提高TiO2薄膜的比表面積。 圖1 為TiO2薄膜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下的形貌照片,薄膜的厚度達到了30 μm,薄膜的底部非常致密,有利于阻隔鈣鈦礦與電極的直接接觸。 薄膜的上表面較稀松,可以極大增加TiO2薄膜的比表面積,有利于覆蓋更多的鈣鈦礦材料,增強對光的吸收率。
圖1 二氧化鈦薄膜的SEM 圖
采用太陽能模擬器模擬太陽光照, 接收光照的面積為1 cm2。在室溫下用電化學工作站測試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生電壓-電流,見圖2。 記錄其光生電流密度JSC和光生電壓VOC分別為16.0 mA/cm2和0.8 V,計算出填充因子FF 為47%,光電轉化效率為10.2%。 填充因子FF 相對于其他研究(文獻[17])較高,可能是因為在鈦箔上直接原位生長的TiO2薄膜較致密且厚度較厚(30 μm),有利于阻止光生電子與空穴的復合。
圖2 電池的光電流-光電壓曲線
為進一步測試電池的柔性特征,將電池折彎20 次,發(fā)現(xiàn)電池形狀可自動彈性恢復,無材料脫落等現(xiàn)象發(fā)生,如圖3a 所示。 在室溫下用電化學工作站測試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生電壓-電流曲線,如圖3b 所示。 記錄其光生電流密度JSC和光生電壓VOC分別為16.0 mA/cm2和0.7 V,計算出填充因子FF為49%,光電轉化效率為8.7%,達到未折彎前光電轉化效率的85%以上,體現(xiàn)了良好的柔性特征。 折彎20 次后,鈣鈦礦電池的光生電流密度幾乎沒有發(fā)生變化, 開路電壓有降低, 這可能是因為折彎后對TiO2基底層有損傷,導致整個電池的內部電阻增加。填充因子FF 相比折彎前有輕微的增加,這可能是因為折彎處理有助于增加電池的太陽光吸收層與TiO2薄膜的接觸,減慢光生電子-空穴的復合速率[3]。
圖3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折彎測試及光電流-電壓曲線
1)通過簡單的熱相沉積法在鈦箔上一次性原位生長了TiO2薄膜,薄膜的底部非常致密,有利于阻隔鈣鈦礦與電極的直接接觸。薄膜的表面較稀松,可以極大增加TiO2薄膜的比表面積,有利于覆蓋更多的鈣鈦礦材料,增強對光的吸收率,提高光電轉化效率。 2)將電池折彎20 次后,電池的填充因子FF 為49%,光電轉化效率為8.7%,達到未折彎前光電轉化效率的85%以上,體現(xiàn)了良好的柔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