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銘 王璦玲
[內容提要]研究目的:通過構建土地整治效益評價體系,評價土地整治效益,將景觀效益設置為獨立評價指標考慮其中,考慮耕地的綜合性作用,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與景觀效益4個方面選取14個評價因子構建土地整治效益評價體系,探索更為科學全面的土地整治效益評價方法,為今后土地整治的開展與評價提供借鑒。研究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層次分析法。研究結果:(1)諸城市黑龍溝等村土地整治項目的綜合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景觀效益分別為8.04、8.18、8.04、8.08和7.54。(2)各項效益提升明顯,整治綜合效益達到良好,經濟效益為優(yōu),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與景觀效益為良好,存在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在未來的土地整治過程中應更加重視耕地社會服務功能、生態(tài)功能與景觀功能的保護與改善。
土地整治作為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1]、補充耕地數量[2]、提高耕地質量[3]和調整土地關系的有效手段,成為優(yōu)化土地資源配置和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重要抓手[4],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的重要措施[5]。我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廣泛采取土地整治措施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6]。2017年,我國開展并驗收土地整治項目1.64萬個,新增耕地22.73萬hm2[7]。但目前的土地整治過分注重于開發(fā)耕地和設施改良[8],且農村土地整治偏重工程化發(fā)展[9],忽視了土地的生態(tài)、景觀等功能,盲目的耕地擴充等行為造成了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近年來,我國的土地整治工作已逐步由單一的國土開發(fā)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綜合治理轉變[8],土地整理的功能也由單一的增加耕地向綜合功能轉變[10]。隨著土地整治內容的不斷豐富,土地整治項目效益評價需要不斷完善,以保證土地整治的有序開展與推進,也是對土地整治成效進行客觀分析的現實需要。
學者們對土地整治評價模式與評價體系做出了較多研究,以求最為全
面直觀的反映土地整治項目產生的影響。土地整治績效的評價最初普遍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三個方面進行分析[11-12],后來學者在這一理論基礎上,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嚴金明對大量相關評價指標進行了分類匯總[13],王璦玲等將評價指標進一步細化,分為技術、經濟、社會、景觀和生態(tài)五個方面[14],童陸億則加入了對耕地質量的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利用影響的考慮[15],趙瑞從地學特征、健康狀況和生物特性等5個要素出發(fā),對土地整治區(qū)耕地質量變化進行評價[16]。而效益評價所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SR模型[17]、模糊綜合評價[18-20]、可拓物元模型[21-22]和云模型[23]等。
綜合來看,現有研究對于景觀效益所產生的影響關注較少,造成土地整治效益評價體系不完整和不系統(tǒng)。本文借鑒現有研究成果,將景觀效益設置為獨立的研究指標,結合項目區(qū)土地整治工程實際情況,建立完整的績效評價體系,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土地整治后項目區(qū)各項效益進行評價分析,研究影響土地整治工作效益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為今后土地整治項目的科學規(guī)劃設計與績效評估提供參考和依據。
山東省諸城市黑龍溝等村土地整治項目位于山東省諸城市龍都街道南部,東經119°20′12″-119°22′16″,北緯35°55′20″-35°56′32″,年平均氣溫平均氣溫12.1℃,平均降水量為749.1mm,屬平原和丘陵地貌,地勢南北高中間低。項目區(qū)涉及七個行政村的集體土地,總面積為330.00公頃,其中確權耕地218.09公頃,戶均耕地0.2656 hm2。項目區(qū)人均耕地較少,且部分耕地零星分散。耕地多為順坡種植,土層較厚,肥水保持能力較差,水土流失嚴重。
為改善項目區(qū)農業(yè)生產條件,實現耕地的合理利用,當地政府于2017年組織實施土地整治。該項土地整治項目主要由土地平整、農田水利、田間道路等部分組成,歷時一年完成,新增耕地12.09hm2;新建溝渠970m,并埋設地下輸水管道3382m,并對項目區(qū)內原有灌溉河道進行了清淤維護,以適應灌排需求。根據“路成網”設計要求,硬化道路5271m。結合項目區(qū)邊界、排水溝和田間道路,栽種防護林帶24924m,共植樹12462株。整治工程總投資742.50萬元,全部由政府承擔。整治完成后,項目區(qū)耕地年新增凈產值143.36萬元,靜態(tài)投資收益率為19.31%,靜態(tài)投資回收期5年。
研究所需的相關基礎數據來源于《諸城市統(tǒng)計年鑒》和相關政府公報;整治前后耕地面積、位置、權屬等數據來源于對項目區(qū)1:5000土地利用現狀圖與竣工驗收圖的處理分析、信息提?。豁椖繀^(qū)相關工程建設數據來源于項目規(guī)劃設計與驗收資料,包括《土地整治項目規(guī)劃設計報告》、《土地整治項目竣工驗收報告》、《土地整治預算報告》、《諸城市土地開發(fā)整理規(guī)劃》等,結合道路、灌排水溝、防護林等規(guī)劃設計及工程量表,確定灌排供水量、道路長路等相關資料。同時,通過對項目區(qū)的實地勘探調查,細化評價所需因素實際條件。
土地整治的實施一項重要原則是要具備經濟上的可行性,通過有限的投入,盡可能多的獲得產品[13],提高區(qū)域農業(yè)生產質量與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還要對項目區(qū)的社會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保證山、水、林、田、湖共同體的綜合提升。因此,土地整治效益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盡可能全面的涵蓋耕地作用的各個方面,既應體現經濟效益,又能反映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的綜合改善程度。在參考相關理論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項目區(qū)自然與社會條件,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數據易于收集與獲取為原則。以土地整治綜合效益為評價目標,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景觀效益4個方面,選取了14項評價因子,建立了土地整治完成后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土地整治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該評價體系涉及因素較多,系統(tǒng)性較強。通過層次分析法對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及其內在關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使決策的思維過程數字化,適用于該體系指標權重的確定。通過構造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求解、歸一化處理、并通過一致性檢驗,最終得到各指標權重見表2。
表2 土地整治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權重表
模糊綜合評價可在模糊背景條件下,綜合考慮各因素的影響,將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對評價對象做出決策[24]。在土地整治效益評價中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可以盡量避免主觀性,提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從而使土地整治效益評價更為科學。
1.確定評價指標分級標準
本文將土地整治效益分為5個等級,建立評價語集v={優(yōu),良好,一般,較差,差}。根據所選指標計算值,參照相關土地整治國家標準和文獻資料,詢問相關專家意見,采用百分比統(tǒng)計法反映各評價指標隸屬度,并依此建立土地整治效益評價指標隸屬度矩陣見表3。
表3 指標效益評價矩陣
2.模糊綜合評價
在確定各指標隸屬度基礎上,通過式(1)計算各準則層指標效益。
B=A×R
式(1)
上式中B為評價效益,A為各評價指標權重,R為各評價指標模糊關系矩陣。
通過式(1)計算可得各準則層指標效益和綜合效益。設B、B1、B2、B3、B4為土地整治完成后綜合效益及各準則層指標效益。以經濟效益測算為例:
B1 =[0.4494,0.1707,0.1203,0.2596]
=[0.39496,0.331,0.24494,0.0291,0]
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整治經濟效益為“優(yōu)”,全部準則層評價指標效益如表4所示。
表4 土地整治各項效益等級
為了使評價結果更為直觀的體現,對評價結果進行量化處理。首先將所設評價效益等級“優(yōu)、良好、一般、較差、差”分別賦值為F=[10,8,6,4,2]。然后使用式(2)計算各項評價指標量化的評價結果。
S=B×F
式(2)
上式中S為各評價指標效益得分,B為式(1)計算所得各項評價指標效益矩陣。通過計算所得量化評價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土地整治各項指標評價效益分值
由評價結果可見,土地整治經濟效益達到“優(yōu)”等級,且在四項效益評價指標中分值最高,達到8.18,其中單位面積農作物產量提高20.31%,人均收入提高33.69%,表明整治項目在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yè)生產率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改善作用,符合土地整治在糧食安全戰(zhàn)略中起到的保障作用。
社會效益為“良好”,其中戶均耕地規(guī)模提高30.45%,地塊總數減少12.04%,優(yōu)化了耕地資源配置,項目區(qū)農業(yè)生產向規(guī)模化經營模式進一步發(fā)展。道路質量提高28%,提升幅度較大,項目區(qū)新修部分硬化路,且將部分原有砂石路修葺升級為硬化路,使得項目區(qū)道路質量提高,這也體現了目前土地整治普遍存在的以硬件設施建設為原則和以保證農業(yè)生產設施優(yōu)化為重點的思想。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基礎設施的建設占用了大量土地整治資金,影響了其他各項條件改善的規(guī)劃與實施。新增耕地率僅為3.66%,土地整治工程對農地開墾與復墾力度較小。
生態(tài)效益為“良好”,灌溉保證率增加30%,水土保持改善率提高36.7%,土地整治對原有灌溉設施進行了維修,同時新建了一些蓄水池、輸水管道等設施,提高了農田灌溉保證率,同時,通過平整田塊,降低了田面坡度,增強了水土保持功能,防止水土流失,從而增強了耕地防災抗旱的能力。林地覆被率雖有所增加,但提升幅度較小,栽種防護林面積有限,也直接反映出目前土地整治在主管設計理念上缺乏對于生態(tài)效益的考慮,忽視了耕地生態(tài)功能,影響了生態(tài)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景觀效益同樣為“良好”,其中地塊平均面積增加20.04%,地塊形狀指數減小19.09%,斑塊密度減小16.63%,各項指標改善較為均勻,項目區(qū)耕地利用由“零碎分散”向“大片集中”逐漸變化,但變化程度較小,且效益分值最低,表明整治工作對景觀效益的重視程度同樣欠缺。調查發(fā)現,該項整治工作同樣未特別規(guī)劃針對景觀條件提升的方案,只是由于整體其他條件的改善,特別是新增耕地和少數地塊合并而產生的整體“紅利”,使景觀效益得到一定提高。
土地整治完成后的整體綜合效益為“良好”,整治中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完善了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業(yè)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yè)生產效率與農地質量,直接或間接地提升農業(yè)綜合條件,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本文從4個方面選取14項評價因子構建了土地整治效益評價體系,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因子權重,使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土地整治效益進行評價,探索了更為科學全面的土地整治效益評價體系,所得結論如下:
(1)土地整治中,四項準則層評價指標效益為“一優(yōu)三良”,綜合效益為“良好”,土地整治為項目區(qū)整體條件改善起到積極的提升作用。
(2)土地整治中,經濟效益的提升作用最大,社會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改善始終,景觀效益的提升相對作用最小。
通過評價結果可見,土地整治在對項目區(qū)綜合效益提升產生一定積極影響的同時,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評價體系本身也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對此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與景觀效益提升空間較大。土地整治作為助推鄉(xiāng)村振興的一項重要手段,不可僅僅以提高糧食產量與改善耕地質量為目的,還要重視農田的生態(tài)功能與景觀功能。尤其是景觀條件,鄉(xiāng)村振興要根植于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揮農田的景觀功能,將自然環(huán)境保護與農田景觀優(yōu)化作為土地整治開展的原則之一。切不可肆意的“毀林造田”或“填湖造田”,要加強農田生態(tài)防護,增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同時促進實現耕地“田成方、地成塊”。
(2)本研究選取了14個評價因子,相對全面的對耕地的綜合效益進行了評價,但土地整治的效益不僅反映在耕地本身,還應更為直觀的體現在農民身上,農民滿意度與參與度也可作為評價的因子之一,力爭詳細全面的評價土地整治產生的影響,因此評價體系有待繼續(xù)細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