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李云雷 麥麥提力·米吉提 買吾蘭·艾沙 陳烈興 馬木提江·木爾提扎巴特·龔高昂 朱國華
基底節(jié)區(qū)高血壓腦出血,一般出血量<30 mL 時采取保守治療,出血量過大或已發(fā)生腦疝者則采取大骨瓣開顱手術[1]。對于入院時未腦疝的患者,可采用顯微鏡下常規(guī)翼點開顱或顯微鏡下小骨窗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神經外科醫(yī)生采用顯微鏡小骨窗術治療,但術式選擇無統(tǒng)一標準,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報道不一[2]。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包括急性顱內壓(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顱內再出血、腦水腫、腦梗死等;ICP 劇烈變化也是導致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病情急劇惡化的直接原因,因此在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中進行ICP 監(jiān)測有著重要意義[3]。本研究針對非腦疝高血壓腦出血,術前先行血腫側腦實質內ICP 監(jiān)護儀探頭置入術,監(jiān)測ICP,結合ICP 值、臨床表現及CT 顯示出血量,選擇手術方式,術后根據患者ICP 變化指導治療,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外科中心自2018 年2 月至10 月治療的73 例未腦疝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男性32 例,女性41 例,年齡范圍28~76 歲,CT 均顯示為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出血量35~60 mL,術前GCS 評分7~12 分。根據術前是否行腦內ICP 監(jiān)護儀探頭置入術將患者分為監(jiān)護組(37 例)與對照組(36 例)。2 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出血量、發(fā)病時間、出血側別及術前GCS 評分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本研究已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有高血壓病史,明確診斷為高血壓腦出血;(2)無腦疝形成,無瞳孔散大;(3)表現為頭痛、嘔吐、視物模糊、肢體偏癱,部分患者伴有語言功能障礙及小便失禁或淺昏迷。排除標準:(1)術前已經雙瞳不等大或散大的腦疝者;(2)存在凝血障礙者;(3)患有嚴重基礎疾病者;(4)術后顱內再出血者;(5)術后因各種原因中斷或放棄治療者。
監(jiān)護組: 術前行血腫側腦內ICP 監(jiān)護儀探頭置入術。根據ICP 值結合術前CT 決定手術方式:(1)ICP<20 mmHg(1 mmHg=0.133 kPa),GCS 評分>8 分或CT 示中線移位≤1 cm,行小骨窗顯微鏡下經外側裂入路血腫清除術。手術方法:依據術前CT,結合多田公式估算血腫量并定位血腫部位,以血腫為中心行直切口,鉆孔后,成2 cm×2 cm 骨窗,顯微鏡下“十”字切開硬膜,分開側裂經導葉皮層進入血腫腔,由血腫內部逐漸清除血腫,當清除大部分血腫后可顯露出血責任動脈,妥善電凝,避免損傷血腫腔周圍腦組織。(2)20 mmHg≤ICP≤40 mmHg,GCS 評分≤8 分、中線移位>1 cm,行小骨窗顯微鏡下經皮層入路血腫清除術。手術方法:依據術前CT,結合多田公式估算血腫量并定位血腫部位,以血腫為中心行直切口,鉆孔后,成2 cm×2 cm 骨窗,顯微鏡下“十”字切開硬膜,經血腫距皮層最近處鈍性分離腦組織,進入血腫腔,由血腫內部逐漸清除血腫,當清除大部分血腫后可顯露出血責任動脈,妥善電凝,避免損傷血腫腔周圍腦組織。術后脫水方案: 根據ICP 監(jiān)測數值,ICP 增高0~14 mmHg 為正常,增高15~20 mmHg為輕度,增高21~40 mmHg 為中度,增高>40 mmHg為重度,將ICP 報警值的上限設置為ICP 增高20mmHg,且持續(xù)時間超過10 min 以上,一旦報警則及時給予藥物處理降低ICP。
對照組: 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CT 影像決定手術方式。(1)GCS 評分>8 分或CT 示中線移位≤1 cm,行小骨窗顯微鏡下經外側裂入路血腫清除術(術式同前);(2)GCS 評分≤8 分,中線移位>1 cm,CT 示基底池尚清,同側腦室受壓不重(若腦室內積血需行對側腦室穿刺外引流術),選擇擴大翼點骨瓣開顱顯微鏡下經側裂血腫清除術,根據術中血腫清除后腦組織搏動及腫脹程度,決定是否需去骨瓣減壓術。手術方式:擴大翼點開顱,成骨瓣12 cm×12 cm,懸吊硬膜一周,弧形+“Π”形剪開硬腦膜,分開側裂進入血腫腔,由血腫內部逐漸清除血腫,當清除大部分血腫后可顯露出血責任動脈,妥善電凝,避免損傷血腫腔周圍腦組織。術后脫水方案:20%甘露醇125 mL/8 h,常規(guī)監(jiān)測血壓,若收縮壓>220 mmHg 或舒張壓>120 mmHg 時,根據臨床經驗結合術后臨床表現及復查CT 影像調整脫水劑量。
住院期間,比較2 組患者術后1 周內(術后水腫高峰期)甘露醇使用劑量、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胃腸道出血、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氣管切開、二次手術去骨瓣發(fā)生率)的總發(fā)生率;出院隨訪6 個月,比較2 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等級。ADL 等級:Ⅰ~Ⅱ級,生活(基本)自理;Ⅲ~Ⅴ級,生活無法自理。
采用SPSS18.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甘露醇用量、住院時間)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監(jiān)護組患者術后甘露醇使用總劑量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2 組患者的甘露醇用量及住院時間對比())
表2 2 組患者的甘露醇用量及住院時間對比())
監(jiān)護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1.6%)較對照組(55.6%)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2 組患者均無死亡病例。
表3 2 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監(jiān)護組預后為Ⅰ~Ⅱ級的患者較對照組顯著增加,Ⅲ~Ⅴ級的患者較對照組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2 組患者術后6 個月ADL 等級比較[例(%)]
典型病例1:男性,52 歲,術前GCS 8 分,淺昏迷,術前ICP 為15 mmHg,腦組織張力稍高,經皮層造瘺進入血腫腔(圖1A~B)。術中找到責任血管,妥善止血并清除血腫,術后復查示右側腦室受壓解除,患者術后清醒,GCS 10 分,隨訪6 個月,ADL 評分85 分,生活基本自理。
圖1 典型患者術前術后頭顱CT 影像資料
典型病例2: 女性,55 歲,術前GCS 12 分,清醒,術前患者頭痛劇烈,手術意愿強烈,術前ICP 為8 mmHg,腦組織張力不高,經側裂-島葉進入血腫腔(圖1C~D)。術后神志清,GCS 12 分,隨訪6 個月,ADL 評分100 分,生活自理。
ICP 管理是腦出血患者圍手術期治療的核心指標之一,腦出血手術治療的首要目的是開顱減壓,其次是清除血腫緩解局部神經組織壓迫[4]。高血壓腦出血傳統(tǒng)手術指征已得到廣泛認同[5,6]。有研究顯示,術前血腫形態(tài)可一定程度地預測術前再出血可能性[7-9]。臨床上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的前提下,應及早安排手術治療,可有效減少再出血的發(fā)生。
臨床上對于非腦疝的中大量腦出血患者,同等的出血量在不同患者中所產生的損害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影響因素包括顱腔大小、出血到就診時間、水腫范圍及程度、腦組織順應性等。所以僅憑經驗依據血腫量及臨床表現來決定手術方式是不全面的[10]。術后患者意識障礙,臨床醫(yī)生發(fā)現腦水腫,中線移位,但瞳孔尚無變化,且沒有客觀量化的ICP 監(jiān)測值,因此選擇了去骨瓣減壓,同時也有文獻報道類似患者通過保守治療度過腦水腫期[11-14]。目前,有創(chuàng)ICP 監(jiān)測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根據探頭在顱腔內的部位,可分為腦室監(jiān)測法、腦組織監(jiān)測法、硬膜下或硬膜外監(jiān)測法等[15-17]。腦室內監(jiān)測法最準確,但臨床上出血側腦室常受壓變小,常伴腦室移位,ICP 探頭置入困難,反復穿刺可能引發(fā)新的顱內出血,增加手術困難,而對側穿刺徒增腦損傷。本研究中,筆者使用同側血腫附近腦組織監(jiān)測法,探頭置入出血側距離血腫位置最近的額葉皮層下,能準確反映術前患者ICP,并最大限度降低功能區(qū)腦損傷,本研究顯示,監(jiān)護組患者的術后甘露醇使用總劑量、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減少,監(jiān)護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胃腸道出血、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氣管切開、二次手術去骨瓣的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監(jiān)護組術后6 個月ADL 等級為Ⅰ~Ⅱ級的患者概率較對照組顯著增高。在進入血腫腔的術式選擇中,筆者以2 組患者術前ICP 監(jiān)測值為參照,選取經側裂/經皮層2種不同的手術方案,只要定位準確,可有效避免非必須的巨創(chuàng)開顱損傷,將微創(chuàng)理念貫穿手術始終。術后影響患者康復效果的不僅僅是手術療效,術后ICP劇烈波動且控制欠佳是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治療時間延長、康復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術后實時監(jiān)測患者ICP,有助于及時發(fā)現患者病情發(fā)展與變化,動態(tài)觀察臨床表現及生化指標,及時采取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有效降低了術后電解質紊亂,腎功能損害等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8,19]。早期、準確的治療對患者的加速康復更有意義。
綜上所述,結合患者術前ICP 情況,熟練應用顯微鏡,合理選擇小骨窗手術方式進行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止血徹底、血腫清除理想、術后常見病發(fā)生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勢,術后實時監(jiān)測ICP,可指導脫水劑用法用量,并根據血壓情況選擇合適的降壓藥物,降低過度脫水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住院時間亦有明顯縮短,可有效提高生存質量,可作為非腦疝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合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