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探討了童話教學過程中的一種策略,即在課堂上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倡導“師生共讀——自由閱讀——師生共讀——自由閱讀……”這一教學實踐,讓孩子們愛上童話閱讀。
關鍵詞:童話教學策略;師生共讀;童話閱讀
一、師生共讀的意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贝罅块喿x,是課標的應有之義。這里的閱讀,我想應該既有自由閱讀,也有共同閱讀。在事實面前,我們不得不承認,“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還是要有賴于教師的主動作為。而教師的作為,有兩種選擇:一是效仿美國教師,把學生帶到圖書館,以放羊式閱讀為主,適當組織討論為輔;二是精心選擇書目,師生共讀,在共讀中,培養(yǎng)閱讀方法,訓練閱讀策略。從當前中國大部分小學的圖書館條件和課程實施的自由度來說,帶進圖書館自由閱讀,只能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或者少數(shù)學校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在教師的帶領下共讀一本書,應該是目前中國學校和教師比較靠譜的選擇。在課堂上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并沒有剝奪與限制兒童回家以后的自主閱讀。尤其是閱讀能力強的孩子,會選擇共讀書目以外的大量的書來閱讀。而且,師生共讀中學到的閱讀策略與方法,可以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得到實踐、鞏固,而這種實踐,會進一步反哺課內的師生共讀?!皫熒沧x——自由閱讀——師生共讀——自由閱讀……”這,才是良性循環(huán)的閱讀生態(tài)圈。
二、什么是童話
所謂童話,是指將現(xiàn)實生活邏輯中絕對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按照作者自己的內心愿望或者幻想邏輯,用散文形式寫成的故事。童話是一種以神化、變形、夸張、擬人為表現(xiàn)特征的兒童文學樣式。主要具童話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孟胧峭挼膬热?,也是童話的形式;幻想是童話的精神,也是童話的氣質。幾乎每一篇童話的背后都蘊藏著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童話故事背后蘊含的健康積極的意蘊。童話對于真善美的頌揚,對理想世界的描繪,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閱讀童話故事,能讓兒童受到美的陶冶,成為一個純真、善良、美好的人。
三、師生共讀,讓孩子愛上童話
一個孩子天天向前走去
他看見最初的東西
他就變成那東西
那東西就變成他的一部分
或者繼續(xù)許多年或一個世紀連綿不已
——惠特曼
自然和經(jīng)典,對孩子意味著什么?怎樣才能讓孩子愛上童話?怎樣才能讓孩子領略到閱讀童話之美?帶著這一系列問題,我在偶然之間發(fā)現(xiàn)了一本書——《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這本書在1996年同時獲得瑞土以及德國的最佳青少年文學獎,它的插圖另外又獲得藝術獎。評審給予這本書極高的評價,并將之喻為結合“圖與文”的文學珍寶。
(一)原著評價
誰讀這本書都會驚嘆,因為在書中藏滿了美麗的靈感。獲1996年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瑞士青少年文學獎,在歐洲得到極高的評價,被喻為是“圖與文”結合的文學珍寶。
(二)作者簡介
于爾克·舒比格,1936年生于瑞士。他在大學學習過日耳曼語言文學、心理學、哲學,是個擅長做“白日夢”的人。
(三)教學策略
剛拿到這本書時,一直猜測著這本書到底寫的是什么?講述的是什么道理?大致翻了翻,發(fā)現(xiàn)里面插了許多圖片。既然有這么多圖片應該是挺卡通的吧?靜靜地捧著它細細品味起來,讀著讀著我就暈了,似乎語句都挺深奧。更惱人的是每個章節(jié)都是一個小故事,根本不是承上啟下的,一個故事感覺還沒講完了另一個故事就開始了。所以很多孩子放棄了,我看出了孩子們的難處,我就一個一個地讀給孩子們聽,慢慢地,孩子們都愛上了這本書。孩子們讀著這本書,他們仿佛在瀏覽一個童心未泯的智者的白日夢。它很像孩童的胡言亂語,但是,冷不丁地,你又會被文字里冒出的滄桑與哲意打動。粗看,它是一種稚拙的面目,就像伏在你的腿上起勁地為你胡亂編故事的小孩,上天入地,天馬行空。有些故事,似乎依著孩童的邏輯,講得絮絮叨叨,不合邏輯,可仔細品,便覺得那些古怪的話里都有意思。
不要以為這是幼稚的孩童邏輯。或許,兒童才是天生的哲學家,順著孩童思維走下去,你會發(fā)現(xiàn)一條曲徑通幽的小道,它歪歪斜斜地通往一個秘密小花園——那里結了各種飽滿多汁的果子……在這本書里,大智慧往往深藏于最簡單的話語里,語言永遠比思想蒼白。在我心里,于爾克·舒比格很像那只尋找松露的豬,他要得不多,懂得樸素極簡才是人生真諦,因此,“他的眼睛里閃爍著光芒,身上散發(fā)出好聞的氣味”。他也懷舊,也不滿現(xiàn)實,但他不憤怒,不故作憂傷,他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個孩童,吐露著智者的囈語,做著他的香甜的、幸福的白日夢。
一個很喜歡閱讀的孩子告訴我:這本書真的很好,它不僅蘊含了很多道理,還能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去思索、去幻想。作者每天做著“白日夢”,他是心里比較干凈的人,保留著孩童時期的憧憬與清澈。更多的人在白天失眠,他們在意的是自己的日程表,和一些與金錢相關的數(shù)字。他也懷舊,也不滿現(xiàn)實,但他不憤怒,不故作憂傷,他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個孩童,吐露著智者的囈語,做著他的香甜的、幸福的白日夢。這是一本可以讓我們讀了又讀,讓我們心靈干凈,讓大家做回最真自己的書,一本感悟與安慰、安靜與回味并齊的書。孩子們怎么會不愛上它呢?怎么會不因此愛上童話閱讀呢?
在這樣的相遇中,大家共同沉浸在一本書中,通過不斷的閱讀、闡釋、碰撞,編織共同的語言密碼和精神密碼。人,因不同經(jīng)歷、經(jīng)驗、個性、理解力,對同一本書的發(fā)現(xiàn)與理解也是不盡相同的。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通過分享各自的閱讀感受,極大地豐富了這本書的內涵。一本書的意義,就是在這樣的共讀中,走向豐滿的。而且,更為重要的,師生在一次又一次共讀中,不斷地在書中相遇。孩子,在共讀中,遇見了可親可敬的老師;老師在共讀中,遇見了善思樂學的孩子們。這樣的共讀,讓彼此更加信賴。這樣的遇見,不僅僅是師生的遇見,還可能是師生與作者的遇見。
參考文獻
[1]李松艷.淺析《當世界還小的時候》中德國童話的浪漫主義特征[J].青年文學家,2017(6).
[2]王亞敏.朱軍妮.《小巴掌童話》導讀課教學[J].小學教學設計,2015,46(22).
[3]張祖慶.整本書共讀的意義與價值,2017,搜狐教育
作者簡介:黎婭(1981.08-)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重慶市墊江縣,職務/職稱:一級語文教師,學歷:本科單位:重慶市涪陵城區(qū)實驗小學校,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