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暉
摘要:中西方陶藝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于陶藝審美的感受存在著相反的態(tài)度,在中國哲學的思想的影響之下,中國陶藝家普遍會以感性的態(tài)度去對待陶藝創(chuàng)作,而西方陶藝家則是西方古典哲學的思辨之下顯的比中國陶藝家更加的感性。也因此他們在對待泥土材料使所透露出的是自身對于客觀世界思考的結果。
關鍵詞:陶藝;審美;意象
陶藝的創(chuàng)作是觀念化的創(chuàng)作,陶藝家在其受到的藝術教育中,往往會通過本土哲學文化的影響而進行思考。同時將這種自身的思考表現通過泥土材料表現出來。而所謂的意象是指藝術家將客觀世界主觀化的一個過程。意象有些時候很難通過語言去解釋,它是一種人對客觀事物的切身感受以及對客觀世界的自我思考。它的表達所需要借助的是人類文明中許多的精神活動,如:文學、舞蹈、英語、美術等。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需要汲取身邊事物的特點來獲取創(chuàng)作的靈感,因此藝術家常常是極具情感的人,他們對于這個客觀世界充滿了感悟和理解,并將這些對于客觀世界的情感傾注入自身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意象被稱為是美學的核心范疇,其本質是作品的情感表現。陶藝家在創(chuàng)作中往往會利用泥的可塑性和偶發(fā)性等特性去表達自然或者自我。意象對于陶藝家來說是自身情感的實體化,也是自身去向觀賞者傳達情感的媒介。透過其作品折射出的意象,我們能夠很清楚的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的心境和傳達的信息。
中國的陶藝家常會將中式美學的理念作為自己作品的意象表達,將那種對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參悟作用到自身的作品中。在中國藝術家的眼中藝術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極具人文氣息的,它和詩歌、散文一樣,通過“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方式來告訴世人自身所參悟的結果。中國陶藝家相比較西方陶藝家,則更像是詩人般浪漫的存在。他們所進行的創(chuàng)作過程則更像是將各種意象組織,然后貫穿成一首極具中式美學的浪漫詩歌。如圖1中黃勝老師的作品《觀山聽雨》,將中國國畫中的意境之美,以陶瓷的材料來進行表現。在對于泥的揉捏和敲打中一座朦朧的山形開始顯現,它是徘徊于“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從寥寥帶過的松樹和人物之間,我們所看到的并不是西方的抽象美,而是包含傳統(tǒng)中式美學的意境美。這是在感性的中國人才能夠體現的意象之美,感性使我們的藝術形式充滿了對外界的參悟,讓人有的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真實感。中國哲學向來講究“天人合一”的境界,倡導個體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自然去參悟生命的真諦。這也使我們對于自然事物的情感更加的獨特,我們透過自身的思考將精神世界與自然世界融合為一體,因此中國陶藝家說表達的意象是精神和自然合二為一的意象世界。其作品更能夠拉近與觀賞者之間的距離,使觀賞者可以很容易的理解這其中的意境美。
西方美術史學家貢布里希曾在他的巨著《藝術的故事》中說道“我們不易再去體會那種心情,因為我們是浮躁的西方人,對那種參悟的功夫缺乏耐心和了解”。西方的陶藝家沒有中國陶藝家那般的感性,和對于客觀世界的耐心。受到西方哲學思想影響的他們在看待這個客觀世界的時候,與中國人必然是不一樣的。在他們的眼中世界是理性的世界,是知識的世界。他們常常以客體的角度去觀察事物,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能夠去通過邏輯的語言去解釋。也因此西方藝術家往往想透過理性科學的方式來傳達藝術的意象,如油畫的發(fā)展,一直是油畫家對于透視、色彩、空間關系的探索。相比于中國陶藝的感性,西方陶藝的意象是在理性光輝的照耀之下的。如圖2沃爾特.麥康尼爾的作品《旅行者》,他將泥土精心塑造之后,用塑料布密封,在作品的頂部按上燈光。燈光的熱度使泥土中的水分開始不斷的蒸發(fā),濕氣增強了作品的意象性。作品本身的壽命是短暫的,隨著展覽的結束和最終的塌陷消失而結束。他并不像其他的陶藝作品一樣永恒不變,這其中寓含著的是陶藝家的內在邏輯思考,是對一陶藝作品的另一種可能的思考,對于陶藝是否一定需要燒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這是陶藝形式發(fā)展上的進步。
總的來說在對于意象的表達上,中國的哲學思想使中國陶藝家變成了感性的詩人,以及其含蓄的手法去表達自己,去述說這個世界中的“故事”。他們通過感性的思考去禪悟萬事萬物。而西方哲學則使西方陶藝家更像是極具理性色彩的科學家,他們以自己的冒險精神去使陶藝創(chuàng)作變地不斷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