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澎
摘? 要:為了優(yōu)化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理解,文章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探討了三種教學方式:優(yōu)化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優(yōu)化解決問題探究,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優(yōu)化解決問題練習,讓練習豐富而有層次。
關鍵詞:蘇教版;解決問題;優(yōu)化
《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新課標》中的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這四大板塊中都包含了解決問題的內容。解決問題是聯系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橋梁,是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有關解決問題內容時,要努力優(yōu)化解決問題的情境、探究、練習等,建立與生活情境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一、優(yōu)化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解決問題的情境性體現在問題中有的是通過學生周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來的,有的是通過有趣的數學童話或游戲情境轉變而來的,其教學目的都兼具了知識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二)”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如“7的乘法口訣”中的生活情境問題是“擺1只小船用7個三角形,擺2只這樣的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擺3只、4只……7只小船呢?”;“7的表內除法”中的生活情境問題是“4個小朋友一共做了28朵花,每7朵花扎成一個花環(huán),可以扎幾個花環(huán)?扎4個花環(huán),平均每個花環(huán)有幾朵花?”“8的乘法口訣”中的生活情境問題是“擺1個大正方體要用8個小正方體,擺2個這樣的大正方體要用多少個小正方體?擺3個、4個……8個小正方體呢?”“8的表內除法”中的生活情境問題是“一條花邊16厘米,把花邊平均剪成2段,每段長多少厘米?平均剪成8段呢?”
又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可能性”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游戲情境,如有若干個紅球和黃球,從口袋里任意摸出1個球,可能摸出哪種顏色的球;把下面的4張撲克牌打亂次序后反扣在桌上,任意摸出1張,可能摸出哪一張,摸之前能確定嗎;在同一條件下,把拋硬幣的試驗反復進行多次,會得到怎樣的結果。又如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比一比”一課時,為了吸引低段學生的注意力,我講述了森林小動物比身高的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中去學習長短、高矮的數學知識。
解決問題中無論是生活情境,還是故事、游戲情境,都是為了從這些情境中引出數學問題,能在短時間內瞬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有目的地帶著數學問題開展探究活動,在思考和操作中解決這些數學問題。
二、優(yōu)化解決問題探究,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
小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或者紙筆書寫來完成,借助動手操作有助于學生把抽象的知識可視化,也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解題過程;借助紙筆書寫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序地記錄下自己的思考過程,方便學生全班匯報交流。
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7的乘法口訣”一課時,我通過教材中的“用三角形擺小船”的游戲情境,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提出了“擺1只小船用7個三角形,那么擺2只這樣的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擺3只、4只……7只呢?”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和畫圖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去解決新的數學問題。學生在小組探究交流中,我發(fā)現有的學生是把小船用三角形擺出的,擺2只小船用14個三角形,擺3只小船用21個三角形,擺4只小船用28個三角形……擺7只小船用49個三角形,他還發(fā)現了它們是7個7個地變大的;有的學生是用畫三角形來解決這個問題,擺2只小船要畫14個三角形,擺3只小船要畫21個三角形,擺4只小船要畫28個三角形……有的學生用加法算出來,擺2只小船的三角形個數是7+7=14個,擺3只小船的三角形個數是7+7+7=21(個)或者14+7=21(個)。
當學生帶著數學問題經歷了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和全班匯報時,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題速度都發(fā)生巨大的變化。他們在獨立思考過程中自己嘗試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用舊知識和經驗解決新問題;在小組交流中把自己的思考過程和做法分享給同伴,又能聽到其他同學的不同思考方法,不斷補充和完善自己思考中的盲區(qū)和錯誤,還提高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和傾聽能力;在全班匯報中學生既交流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又反饋小組內還不能解決的疑問,全班學生相互啟發(fā),以使問題得到解決。
三、優(yōu)化解決問題練習,讓練習豐富而有層次
解決問題的鞏固練習也極其關鍵,是學生掌握和鞏固新課知識的必備環(huán)節(jié)。因此,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機械刷題,教師要精心選擇和安排課后的練習題?;诮虒W經驗,我一般會考慮到學困生和學優(yōu)生的能力,重視安排基礎題和拓展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提高;又會考慮變式練習和開放題,豐富各種題型,讓學生在變式中學會舉一反三。
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一課后,我結合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的《蜘蛛開店》中的故事情節(jié),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解決問題作業(yè)套餐:
【基礎題】 1. 用豎式計算。
(1)9÷8= (2)37÷4=
(3)50÷7= (4)64÷8=
【設計意圖】這組豎式計算是“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的必備知識,包含了一位數除以一位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整除)、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有余數)等。通過有關除法計算的對比題組,幫助學生熟練有余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
2. 解決問題。
蜘蛛覺得好無聊,決定開一家商店。
(1)蜘蛛開了口罩編織店,編織了16只口罩,每只河馬要3只口罩,可以分給多少只河馬,還剩多少只口罩?
(2)蜘蛛開了圍巾編織店,編織了9條圍巾,每只長頸鹿要2條圍巾,可以分給多少只長頸鹿,還多幾條圍巾?
(3)蜘蛛開了襪子編織店,編織了17只襪子,可以給幾只小貓穿上襪子,還多幾只襪子?
【設計意圖】這組解決問題是以童話故事《蜘蛛開店》為情境,圍繞有余數除法的知識點設計成解決問題,讓學生不僅讀起來具有親切感,同時這組題目還具有很強的生活性,幫助他們鞏固了有余數除法的知識。
【拓展題】 1. 蜘蛛買了23顆紐扣,每件衣服要釘4顆紐扣,最多可以釘幾件衣服?
2. 蜘蛛買了54顆巧克力分裝到一些盒子里,每只盒子最多裝10顆,需要多少只盒子?
【設計意圖】這組拓展題是基于用有余數除法解決問題的深化,第1題屬于“去尾法”,即要把多出來的余數去掉;第2題屬于“進一法”,即要把商加1,因為多出來的余數4顆也要用1只盒子來裝。學生在解決這兩道有余數除法題目時不僅要基于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還要基于對生活實際的理解。
總之,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不僅需要較強的計算能力,還要具備較強的理解題意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解決問題時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情境,帶著他們在讀題中學會提煉關鍵詞和重要數學信息,學會對同一題目的一題多解,真正解決各種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