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胡穎儀
對于家中老人,陪著,有時候并不等于陪伴。廣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心理科主治醫(yī)師龐兆烽指出,即使子女有足夠時間陪伴老人,但如缺乏有效溝通,會造成精神上的失陪。該如何提升與家人相處期間的陪伴質(zhì)量呢?他給出了幾點建議。
多為家人付出個人時間
小輝出生在偏遠山村,與盲人父親相依為命,父親靠砍竹子編蠶架把他養(yǎng)大。前年父親生病后,本在外打工的小輝決定回老家照顧父親,做父親的“眼睛”。為了不留遺憾,他用“快手”記錄下和父親的日常。龐兆烽表示,小輝為了照顧父親放棄城市生活,正是“付出個人時間‘服務家人”的體現(xiàn)。但在不少家庭中,部分人已將家務歸類為父母或伴侶的“必然承擔項目”。其實,如我們能多以積極、正面的心態(tài)來為家人分擔家務,也是讓家人之間陪伴感上升的好方法。且利用新媒體記錄下生活的點滴,能幫助我們隨時隨地重溫家庭生活中的美好時刻。即使與家人分隔兩地,也能隨時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獨處時多留意表情變化
石磊特意回老家“助攻”56歲的單身母親減肥。在兒子陪伴和鼓勵下,母親從192斤蛻變成105斤的潮媽。因兒子時常陪伴,母親也變得愛學習新鮮事物、愛打扮、愛交友、愛鍛煉。
龐兆烽分析,主人公石磊在陪母親減肥過程中,必然經(jīng)歷了許多二人獨處時刻。與家人獨處時,不妨多留意對方的身體語言,看看與平日有無異常。發(fā)現(xiàn)異常,一定要及時關(guān)心對方狀態(tài),并為對方排憂解難。也正因石磊了解到她的不良生活習慣,并幫助其及時改正,母親才得以減肥成功。
別忽視生活中的儀式感
73歲的陳光濤為方便行走不便的老伴出行,攢夠9萬元,請來挖掘機,挖通總計1.5公里長的毛路,將老宅與山下水泥村道連起來。如今,陳叔每日都會牽著老伴的手在村上散步。
龐兆烽認為,陳叔為了老伴的出行安全,不但付出了時間和金錢,還身體力行地參與到修路當中,可看出陳叔很擅長為家人制造生活驚喜,注重儀式感。在特別的日子里,我們可以為家人準備驚喜。家人收獲到的不僅是一份禮物,還是一份真切的關(guān)懷和陪伴。
有效陪伴應包含愛意表達
龐兆烽指出,有效的陪伴應包含人與人之間的愛意表達,及通過愛意的表達來體現(xiàn)家庭成員在家庭中的自我價值認同感和對家庭的歸屬感。我國普遍家庭相處模式都較含蓄,成員間很少會向?qū)Ψ奖磉_“肯定、感謝”。相反,如家庭成員出現(xiàn)了不好行為,其他人往往會毫不猶豫地指責對方。長此以往,會造成家人間感情淡漠,這就是明明子女已陪在老人身邊,但老人仍覺得孤獨、缺乏關(guān)心的一大原因。
有時要學會當不含任何主觀情緒的傾聽者,結(jié)局不論是好是壞,都始終給予支持和關(guān)懷。在特別的日子里,不妨多為家人準備一些驚喜,讓平淡的家庭生活變得更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