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華
文言文雖篇幅短小,但內涵深刻,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等,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小學階段作為文言文學習的啟蒙階段,應該怎樣確定文言文的教學目標?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品出屬于文言文的獨有的味道呢?
一、朗讀品味古文,有法可尋
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別,學生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理解文本的關鍵。因此,指導學生朗讀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
1. 比較閱讀,體會特點?!端抉R光》一課原先在人教版一年級是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現(xiàn)的,淺顯易懂。古文《司馬光》是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首篇文言文,與之前白話文版的課文相比,文言文版的字數(shù)明顯偏少。在初步朗讀的基礎上,筆者指導學生通過古今文字對比朗讀的形式,厘清文意,初步體會古文與現(xiàn)代文的異同,初步感受古文言簡義豐的特點。
2. 結合情境,圖文引讀。首次接觸古文,教師可以出示故事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的圖片,結合課文情境,重點圍繞“讀”展開。
師: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
生:群兒戲于庭。
師:孩子們玩得正高興時,發(fā)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生: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師:其他孩子什么表現(xiàn)?
生:眾皆棄去。
師:在這危急時刻,誰挺身而出,他是怎么做的?
生: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配合圖片上的字體變化,結合故事的發(fā)展,在對比讀、引讀、范讀、帶讀、齊讀等形式的誦讀過程中,學生沉浸在故事情節(jié)中,深刻體會古文的特點,感受古文的音律美。
二、理解復述古文,有招可尋
文言文的學習要在讀好讀通的基礎上,學會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與初讀時了解司馬光的故事有所不同,對語言表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復述故事的過程中品味文言文語言的精妙。
1. 借助釋義,理解句意。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短小精煉且都配有注釋,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寶貴的資源,讓學生借助注釋自讀自悟,降低復述故事的難度。
如《司馬光》這課,學生可以借助注釋來理解關鍵詞的意思。另有一些單音節(jié)詞語,如“群”“戲”“沒”“眾”“石”等字在復述課文時可以組成“一群”“游戲”“淹沒”“眾人”“石頭”等詞語。還有一些詞語,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前后語境,換成現(xiàn)代漢語中常見的詞語來理解,比如“登”換成“爬上”,“足”換成“腳”,“去”換成“離開”。文中三次提到“兒”,讓學生聯(lián)系全文,體會三個“兒”表示的不同意思,明白在古文中同一個字可能表示的意思會不同。在理解了語句的意思之后,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故事的內容,從而體會文言文用詞的精準。
2. 讀好斷句,細節(jié)表達。文言文節(jié)奏感強,富有韻律,在朗讀的過程中,還要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出韻律感。針對一些難懂的句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停頓線,學會正確斷句后再誦讀。在學生準確地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后,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故事中最驚險的環(huán)節(jié)——“登甕”“跌”“沒水中”等,體驗當時的驚險;引導學生抓住最有智慧的環(huán)節(jié)——“持石”“晃甕”“破之”,體會司馬光的機智勇敢,從而指導學生正確又生動地復述故事。
3. 轉換角色,個性復述。在培養(yǎng)三年級學生“復述”這一語文要素時,教師既要承前用好從二年級積累的復述方法和經(jīng)驗,又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簡要復述的訣竅,還要對接后續(xù)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為學生的復述能力整體提升打好基礎。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層次水平,為學生搭建階梯式的架子,讓不同水平的學生來嘗試復述。如:可以根據(jù)文章所提供的精美的插圖來簡單復述課文內容;可以出示關鍵句提示復述要點;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插圖中人物的表情,試著揣摩人物的內心,想象人物所說的話,如以司馬光、落水孩子、同伴的口吻,按照故事的起因“落水”(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經(jīng)過“擊甕”(光持石擊甕破之)—結果“獲救”(水迸,兒得活)的線索來講。這樣,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不僅得到了培養(yǎng),思維能力、思維廣度也得到了擴展。
三、課外提升拓展,有眼可點
在教學中,可以呈現(xiàn)多種文化元素,巧妙補充相關教學內容,在欣賞、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司馬光破甕救友的品格魅力。
1. 關注單元整體,引導積累。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人們用各種方式來記錄,如雕刻、剪紙、水墨畫,教師可以借助這些藝術表現(xiàn)形式,再來講講這個故事。本單元“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是對本單元文本的一個思想性指導,是對學生價值觀的提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這些呼應,將諸子百家的觀點與司馬光的故事緊密結合,形成知識鏈接,提升學生的閱讀品味,從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
2. 豐滿人物形象,延伸課外。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查找原著資料,適當補充司馬光年幼時學習的事跡。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司馬光七歲時,面對危急時刻,能做出及時、正確的選擇,絕非偶然。他從小就非常勤奮,聰明好學,這就讓他和其他小朋友表現(xiàn)得不一樣?!端问贰に抉R光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f說你對7歲的司馬光又有了哪些了解?
師:司馬光七歲砸缸;十二歲斬殺巨蟒;二十歲時考中進士,從此便步入仕途;為官四十七年卻只有田地三頃,甚至在他妻子死的時候,都拿不出喪葬費下葬?!Y合這些信息,說說你對司馬光這個人又有了怎樣的認識?
在課外拓展中,感受人物的特點,再次體會人物的魅力,感受漢語言的博大精深,豐富語文教學。
文言文和白話文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教師在教學文言文課文時,要充分體現(xiàn)“育人為魂,能力為基,閱讀為重,語用為本”的核心理念,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縣黃塘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