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爍, 郎君, 鞠永高
(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60)
隧道作為一種特殊構造物,在山區(qū)公路中占比較高。與正常路段相比,由于地形條件限制,隧道進出口區(qū)域處于照明過渡、線形過渡、空間大小過渡的交替段,若隧道洞口的公路線形不能連續(xù)、順適過渡,極易引發(fā)追尾、刮擦、碰撞護欄、沖出路外等交通安全事故,屬于事故高發(fā)危險路段。雖然JTG D20-2017《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對隧道洞口過渡段線形一致性作了要求,但僅定性地指出洞口內(nèi)外各3 s設計速度行程長度范圍的平、縱面線形應一致,未指明評價線形一致性優(yōu)劣的方法及相應標準,難以運用于實際設計。鑒于此,該文以甘肅臨洮至西寨山區(qū)公路為背景,分析隧道路段的線形設計要素,基于線形一致性安全評價原理,提出隧道洞口線形一致性指標,并對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下稱工可方案)中的海甸峽長隧道方案進行安全評價,提出初步設計階段隧道洞口線形優(yōu)化方法和安全措施。
道路的平面線形由直線、圓曲線、緩和曲線構成,車輛從一種線形單元至另一線形單元的過程中,駕駛人需不斷調(diào)整方向盤,尤其是在隧道洞口路段,洞內(nèi)外明、暗突變,導致駕駛人無法快速準確地判斷方向而保持固定駕駛操作,若區(qū)段內(nèi)線形不一致,則對安全駕駛十分不利。圖1為不同線形單元下隧道洞口路段的視線透視圖。
直線形隧道洞口路段的視線良好,駕駛人操作空間大,且駕駛方向盤負荷度低。圓曲線形隧道洞口路段雖然曲率一致,不需要不斷操作方向盤,但隧道內(nèi)外的明、暗突變易導致駕駛人無法快速準確地判斷方向而保持固定駕駛操作。在地形及布線制約條件下,隧道出入口難以避免地設置于緩和曲線路段,其曲率半徑和超高逐漸變化,需駕駛人快速適應光線的突變并變換方向。此外,線形要素的不同組合若造成道路線形與車輛行駛軌跡不一致,車輛較大地偏出所在車道,操作失誤則易引發(fā)刮擦、追尾撞擊等事故。
(a) 直線形隧道洞口
(b) 圓曲線形隧道洞口
(c) 回旋線形隧道洞口
圖1 不同線形單元下隧道洞口路段的視線透視圖
對于隧道洞內(nèi)外過渡段的縱斷面影響行車安全性的問題,規(guī)范通過限定設計指標的取值加以控制,提出隧道縱坡不大于3%,縱坡形式宜采用單向坡,且變坡點處凹、凸形豎曲線的半徑要符合規(guī)定要求。但對平、縱組合下的線形一致性未作明確規(guī)定。因此,對隧道洞口路段平、縱組合下線形優(yōu)劣進行綜合定量分析十分必要。
隧道洞口內(nèi)外過渡段路基寬度不一致時,若直接接至隧道檢修道、洞口端墻位置,將導致路基過渡段產(chǎn)生突變,對路側行車安全影響嚴重。為保證洞口路段路基的銜接,解決橫斷面不一致問題,規(guī)范要求在隧道進口外設置寬度不小于3 s設計速度行程長度的過渡段,且最小長度不小于50 m。
實際工程中,橫斷面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路基寬度過渡方面,對隧道洞口公路線形一致性評價的影響極小,故忽略橫斷面因素。
平面線形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路線曲率、曲率變化率及轉角。平曲線彎曲程度以曲率1/R表征,車輛方向盤變化快慢以曲率的方差表征,即曲率的離散程度。隧道洞口路段平面線形過渡指標P0按下式計算:
(1)
式中:ξ為偶然事故發(fā)生參數(shù),一般取0.1;λ、m、n為組合參數(shù),分別取0.28、0.67、0.25;v為運行速度(km/h);a為曲線起點樁號;b為曲線終點樁號;l為計算長度(m);L為行程長度(m)。
縱斷面線形優(yōu)劣取決于縱坡坡度和豎曲線半徑大小。在行車安全性方面,因豎曲線半徑設計時已考慮了滿足停車視距的要求,縱斷面的影響主要在于縱坡大小。為綜合考慮平、縱線形的影響,在平面線形指標模型的基礎上,以縱坡修正的方式體現(xiàn)縱斷面的影響,縱斷面線形過渡指標按下式計算:
Z(i)=0.16(i2-1)+1.042
(2)
式中:i為平均縱坡(%)。
將平面線形指標和縱斷面線形指標進行耦合,得到路線線形過渡指標F:
F=P0Z(i)
(3)
在隧道洞口范圍內(nèi)的每個F值均對應該斷面的線形指標,F(xiàn)值越小,道路線形越好,影響駕駛者的信息量越少。
2.2.1 隧道洞口線形一致性指標
根據(jù)規(guī)范,隧道洞口線形一致性安全評價主要與洞口前3 s車程內(nèi)的線形特征和洞口后3 s車程內(nèi)的線形特征有關,以隧道洞口為分界,隧道洞口內(nèi)外行車情況見圖2。
圖2 隧道洞口行車示意圖
(4)
ΔF表明隧道洞口前后道路線形之間的差別。ΔF> 0,說明隧道洞內(nèi)后3 s行程的線形優(yōu)于洞外前3 s 的線形;ΔF<0,說明隧道洞外前3 s行程的線形優(yōu)于洞后3 s 行程的線形;ΔF的絕對值越大,表明洞口前后線形指標的差距越大,隧道洞口路段線形一致性越差。
2.2.2 隧道洞口線形安全評價標準
依據(jù)JTG B05-2015《公路項目安全性評價規(guī)范》中各級公路線形一致性不同安全水平下的運行速度差范圍,將進洞時線形安全情況分為好、中、差3個等級(見表1);出洞時由于加速較安全,而減速對行車安全不利,主要考慮是否造成減速,將線形安全水平分為好、差2個等級(見表2);車輛在隧道段各處的運行速度預測模型見表3,其中vin為距離駛入隧道洞口200 m銜接路段單元的速度。
表1 隧道入口線形安全性評價標準
表2 隧道出口線形安全性評價標準
表3 隧道路段運行速度預測模型
將運行速度代入式(1)~(4),計算得到不同安全等級下線形一致性指標ΔFin和ΔFou(見表4、表5)。
表4 進洞時線形安全評價標準
表5 出洞時線形安全評價標準
甘肅省臨洮至西寨公路起于定西市臨洮縣G212線與Y173相交處,終于渭源縣峽城鄉(xiāng)門樓寺村。地處隴西黃土高原西緣,路線沿途地勢起伏較大,河流水系發(fā)達,地形復雜,山勢陡峭。路線推薦線全長約32 km,采用二級公路標準,設計速度60 km/h,路基寬度10 m,共設置大橋7座、中小橋8座、長隧道1座。該項目沿線特殊結構物多,隧道長,施工和運營風險高,在設計階段對隧道洞口路段進行安全評價,進而提出科學、合理、安全的路線方案至關重要。
3.2.1 工可方案中隧道安全評價
該項目K23+625—K26+275地勢陡峭,水系發(fā)達,左側離海甸峽水庫較近,且現(xiàn)有老路指標極低,難以利用其走廊帶,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擬設置海甸峽隧道通過。隧道全長2 650 m,最大埋深約300 m,進出口均采用端墻式洞門,隧道左右側共設置4處緊急停車帶。該隧道為單孔隧道,左右幅線形一致,選取右幅隧道進行分析。
隧道入口范圍平面線形依次為R=∞、Ls=100 m、R=700 m,縱坡為2.382%和-0.5%;出口范圍平面線形依次為R=1 100 m、Ls=150 m、R=∞,縱坡為-0.5%和2.82%。隧道路段路線方案見圖3(原方案),縱斷面見圖4。
依據(jù)上述評價方法對該隧道路段洞口內(nèi)外3 s行程范圍的線形進行安全評價,由式(1)~(4)計算得到線形指標值ΔF,評價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工可方案中隧道入口處線形安全水平差,這是由于洞口處于緩和曲線段,且縱向處于豎曲線范圍內(nèi),坡差較大,線形連續(xù)性較差,駕駛者需不斷調(diào)整方向以保證不偏離原道路;隧道出口線形安全水平好,雖然出洞口也為緩和曲線段,但駕駛者視野好,可繼續(xù)保持加速狀態(tài)。
3.2.2 海甸峽隧道線形優(yōu)化
初步設計階段在綜合考慮線形指標、環(huán)境保護及工程造價的前提下,對工可方案中隧道線形進行優(yōu)化。優(yōu)化后隧道起訖里程樁號為K23+770-K26+220,長2 450 m,隧道平面線形依次為R=2 500m、Ls=80 m、R=600 m,縱坡為1.7%和-2.1%。優(yōu)化后隧道路線平面方案見圖3,縱斷面見圖5。
圖3 海甸峽隧道優(yōu)化前后路線方案(單位:m)
圖4 工可方案中海甸峽隧道路段縱斷面示意圖(單位:m)
對初步設計隧道方案進行安全評價,結果見表6。優(yōu)化后海甸峽隧道進出口路段均處于安全性好的狀態(tài),路線一致性好,連續(xù)性強,平面通視良好,縱面無突變,可大大增強隧道路段的行車安全性;隧道長度縮短近200 m,在增加安全性的同時可節(jié)省工程造價。
表6 海甸峽隧道進出口線形安全評價結果
圖5 初步設計方案隧道路段縱斷面示意圖(單位:m)
隧道路段線形的不安全因素是交通事故多發(fā)的深層次技術原因。在設計階段對長大隧道路段線形進行安全評價,既可了解隧道路段的線形狀況,進而指導合理選線和取值,避免設計中相對粗放和定性式地考慮安全問題。
針對線形處于“中”和“差”水平的隧道路段,應綜合考慮平、縱組合情況增大洞內(nèi)圓曲線半徑或后移緩和曲線,避免洞口范圍縱斷面線形突變,使洞口6 s行程范圍線形連續(xù),改善隧道洞口安全性。此外,若由于地質、地形、環(huán)境保護等條件導致隧道洞口線形難以改善,可適當采取設置洞外限速標志、隧道遮光棚、誘導警示燈及減速帶等措施。